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情感心灵之窗 > 第78章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理论(第3页)

第78章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理论(第3页)

的能

视,推动了心理和教育界对行为动机及潜意识的研究。然而,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已经不再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也很难应用于儿童的教育实践:通过早期经验预测成年后的人格特点,虽然看上去很动人,然而人们在个体的早期经验和后来的发展之间,还没有发现什么具体而明确的关系。

(二)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EriksonEh,1902-1994)新精神分析的着名代表,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说,但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生物方面的性本能,受“本我”的支配,而是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发展是儿童的自我不断社会化的结果,自我而非“本我”对人格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他指出,自我不仅仅是调和本我和超我,更是一种发展的积极力量,在自我与社会环境的反复冲突之中,个体的自我得到不断发展。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人格发展的研究,埃里克森发现个体自我的发展变化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遵循着相似的方式。根据自我在不同发展时期首临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埃里克森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各个阶段互根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在每一阶段的发展中,自我都面临着一个特定的发展危机,个体解决危机的方式对其自我概念和社会司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阶段中的危机如果没能解决好,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特

会是定本过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心理社会发展论、发展危机论。

1)婴儿期(0~1。5岁)。这一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信任一不信任”的危机。信任感是建立人际关系、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随后各个阶段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父母应通过拥抱、交谈、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等发展其安全感从而建立信任感。如果成人对婴儿的各种需要反应敏感,及时地给予温暖的照顾,他们就会觉得世界是美好的、对世界充满希望。反之,如果父母对婴儿的照顾不周,冷漠、粗暴,婴儿就会产生感知失调,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更糟糕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抑郁、偏执甚至精神疾病。

2)幼儿前期(1。5~3岁)。这一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主性(autonomy),克服“自主感一羞怯怀疑感”的危机。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了各种身体动作能力,他们会自己走路,言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对成人的依赖大大降低。于是他们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能自由活动的主体,开始提出各种自主的要求,对成人的帮助总是说“不”。例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大小便等,如果成人能够耐心、理智地满足儿童的自主要求,他们就能发展自主感,反之如果父母不给儿童动手练习的机会,甚至羞辱、笑话儿童,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羞怯感。适当的羞怯和怀疑是必需的、有益的,否则可能会产生难以自制的冲动性。过度的羞怯和怀疑则更糟糕,可能导致强迫倾向、总是希望事物达到完美的状态。因此成人一方面应保证其自由活动,同时应给予一定限制,防止出现安全问题和捣乱行为;另一方面,如果未能对儿童试图掌握基本动作和认知技能的尝试给予鼓励,儿童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体会到过多的怀疑和羞怯的个体,长大后可能会形成缺乏自信的不良性格。

3)幼儿期(3~6岁)。这一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挥能动性(initiative),克服“能动性一罪疚感”的危机。这一阶段的儿童自主活动欲求进一步扩大,其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儿童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试图去熟悉和了解人类的社会生活,在人类社会的规则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当父母做饭时儿童递过一把勺子,他便认为自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一举动可能起到相反的帮助效果。假装游戏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他们在假装游戏活动中想象自己扮演各类成人的角色,期望自己成为社会中的一名正式成员。但是成人常禁止幼儿的一些活动,使他们认识到“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之间的差距,这可能使幼儿产生罪疚感,发展其良心和性别角色。过多的能动性、过少的罪疚感可能会导致冷漠无情,反之过少的能动性、过多的罪疚感则可能导致压抑局促,不愿冒险,遇事躲闪,以避开可能引发的罪疚感。因此成人应监督,而不是干涉幼儿的自主行为,让他们认为自己的确是在从事一项重要的活动。这将会使儿童相信他们的活动和贡账

虑自己的名

接受,有利于儿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做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4)学龄期(6~12岁)。这一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勤奋感,克服

人士,完全

“勤奋感一自卑感”的危机。这一阶段的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学业上

是同一性

的成功与失败。来自家庭、教师和同伴的压力促使其勤奋向上,努力学习。来自

社会角色

各个社交圈子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

适应性。相反,在这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则会引起自卑感,导致其后来学内心斗争

胜任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其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

同一

止尝试,形成惰性的学习品质和生活方式;反之勤奋过度也可能会导致视野狭督、成为

业颓废、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过多的自卑可能会导致自卑情结,稍有失败就停

隘、工于技巧。教师应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引导,促进其个性和社会性健康发反抗期”

展。要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相信他们总是努力向上、常会拒绝

时刻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念。小学生需要经常面对考试、评比,一旦被划入低水将来在社

平组或被评为差等级,他们很容易失去最初对成功的期望,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和最有可

念,甚至转向校外活动-可能是运动或社会活动,但很多是反社会行为。对学反馈,是充分

独立自

生的行为评价及有效的课堂组织有助于儿童改善不良的自我概念,帮助他们度过

这一危机。

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

性,克服“自我认同感一角色混乱感”的危机。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开始考虑“我独感”

是谁”的问题,体会到自我概念的困扰和烦恼。自我认同的标志是自我同一性的情感联

获得,也就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自我感受。自我同一性与职业选谊关系亲密的

择、性别角色的形成、价值观的形成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青少年能把所有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都与自身的角色相符合,就意味着滞感”期。这

他获得了较好的自我同一性。这既与前几个阶段的发展有关,又与当前所面临的任务有关。为了尽快发现自我,埃里克森建议社会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明确的“成人仪式”,如象征性的成人典礼、耐受力测试、青春期教育等,而个人则可以采后代,成人能会职责

取心理社会暂停程序。如果有钱,来个欧洲游,没钱就在国内转转,离开学校去找个活干,辞去工作再回到学校念书……都是很好的自我尝试。同一性过高可能会导致自我狂热,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方式,无法容忍不同意见:反退化,年的工感一悲

良行为。在他们看来,做个“坏人”或者自我麻醉,总比不知道自己是谁更好,之,同一性混乱则可能导致自我否认,从事各种破坏活动,产生吸毒、酗酒等不离去,怕过的

有研究者指出,个体面临自我同一危机的时候会产生4种可能的情况(marcia,Josselson,2013)。第一种是同一性获得,这意味着个体在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机会和自己的情况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但只有少数的中学生能达成角色同一性;第二种是同一性拒斥,即个体并未充分考

来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