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宋plus还是元plus > 第二百五十五章 有趣的做官制度(第1页)

第二百五十五章 有趣的做官制度(第1页)

以上就是古代科举中的文举和武举了,算是古代做官的主要途径,也是正途,但并不是唯一。

因为除此之外,古代还有其他做官的途径,比如你要是有钱的话,还可以花钱买官。

不错,就是花钱买官,不过可能花钱买官不太好听,所以就叫“捐纳”。

但其本质就是买官卖官,

捐纳,又叫赀选、开纳,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这就是捐纳制度。

可以说捐纳的开办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

据史书记载,秦汉两代,每逢军兴、河工或灾荒,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公元前243年,因蝗灾,秦始皇嬴政下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注:《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汉文帝从晁错之言,令民纳粟边陲,可得上造、五大夫等爵位。汉武帝时,令“吏得入谷补官”,“令民得入粟补吏。”(注:《汉书·食货志》。)

东汉末年,汉灵帝为了积财,“聚为私钱”,大举卖官,上自三公,下至羽林郎,均可以钱购买,公、卿、吏各有定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干戈,军饷奇绌,各朝无不“鬻官为市”;待天下甫定,新朝甫立,又因仓廪虚罄,率行开捐。

以后的历代封建政权也无不开办捐例。

这其中自然包括清朝,而且是大行其道,娟官的人多不胜数,这也是造成清朝积弊而亡的原因,之一。

因为之前说了,在清朝你想要做官,主要就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正途,就正常正当的途径,是科举考试。

那就是努力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先考秀才,完了再考举人,举人完了再参加会试,取得贡士的资格。

完了再参加殿试,取得进士的资格,进士以后就可以分派官职,派到县里面就可以做七品知县,考中进士,在清朝前期基本上都可以有一个官做,这是正途。

不过大家都知道,这个正途是很难的,道光之后中国已经有四万万人了,也就是四亿人,每三年才考一次,一次就取三百来人,平均一年取一百人,清朝268年总共就取了26846个人,平均一年101个人都不到,堪称那个时候的创造101,就可想而知竞争有多激烈。

于是大部分人想要做官,或者经过努力没考取,或者努力了,也没考取,怎么办呢?就只能另想它法了

于是百姓们有需要,朝廷也有缺钱花,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另一条途径。

这就是捐纳,也就是花钱买官,不过属于异途,有许多限制。

可即便如此,捐纳制度在清朝依旧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

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当然还有其他途径,不过因为时间篇幅关系就不在这一一说明了。

大家只需要知道,捐纳做官,官员的比例在清朝是很大的,多的时候到百分之六十,也就是百分之六十的官是捐纳买来的,剩余百分之四十的官才是科举考试的,但是这主要是中下级官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清朝捐纳制度也说一说。

前面就已经说过了,我们中国出现捐纳制度早在秦朝就有了。

史书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

秦朝统一了天下,开始让百姓纳粮食、赐以爵,就是用粮食来买官爵。

到了汉朝,也还有捐纳,汉武帝曾经下令,可以卖武功爵,史书记载八个字:叫做“盐铁富贾,相率而至”,就是史书记载,汉朝的卖官,西汉的捐纳,盐铁富贾,相率而至。

当时的盐、铁是专营的,有钱的人相率,纷纷来买官爵。

大家都知道很有名一个文人叫司马相如,史书记载说四个字,说司马相如“以赀为郎”,也就是花了钱买了郎。

汉朝以下唐、宋、元、明都有捐纳,到清朝捐纳成为制度。

那么为什么要捐纳呢,是因为清朝的钱,收支是有定数的,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是固定的。

因为地,它是固定的,不会一块地长成两块地,人丁的话,康熙五十年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又“摊丁入地”,丁后来就不拿丁银了,所以收入它是个定数。

每年正常的支出也是个定数,但局势不是定数啊,说变就变,碰到特殊情况打仗,或是黄河决口,或是大的灾荒,那没钱怎么来呀,就只能想别的办法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捐纳。

关于清朝的捐纳,可以在这给大家简单是讲几个问题:

第一,清朝捐纳制度的特点,

作者菌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统一管理,数了一下,大概有五个统一。

第一、统一捐项,哪些可以开捐,哪些不可以开捐,它是有规定的,五项可以开捐,军需,打仗需要;河工,河决口了,治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