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作文三得 > 第31部分(第2页)

第31部分(第2页)

○你不只一次担任辩论会的评判,多谈一些辩论技巧好不好?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即使请专家来讲辩驳方法一百种,也一下子记不住,你先把这个下定义的方法消化了,写论说文的时候多半用得上。“什么是勇敢?勇敢是作战不退。——要是长官下令退却呢?”你把这三句话当作三段式,来个练习怎么样?

《作文三书》第九问(3)

○我想想看。“什么是正直?正直就是不讲情面,只论是非。——要是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失主要他作证呢?”(□很好,再来一个。)“什么是上进?上进就是让上司给你更大的责任,要你作更多的表现。——要是你必须拍马吹牛呢?”

□太好了!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说真的,我是听同学抬杠听来的,现在忽然想起来了。

□听人讲话比自己发言有意思,做作家的人要“好好地听话”。有一次,我听见两个人在那儿谈论军事训练,甲说军事训练是“死亡训练”,训练的目的是把人送进枪林弹雨,马革裹尸。乙一直摆手说错了错了,军事训练的重心是怎样避免伤亡。

○听起来两边都有道理,你是受过军事训练的吧,他们两个究竟谁对?

□我举两个例子你自己判断吧。现在你坐在那里,我坐在你的对面,你正面朝我,我正面朝你,如果从你的左肩到右肩画一条线,把这条线延长下去,从我的左肩到右肩也画一条线延长下去,这两条线大致平行。军事训练教我们面对敌人阵地的时候不要这样,我们的姿势要稍稍偏一点儿,如果敌人的阵地是一条横线,我两肩延长出来的那条线会和敌人的阵地相交,角度大概是十五度到三十度。(○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由左肩到右肩的宽度大约是五十公分,在这五十公分之内有子弹射过来都可能打中我。如果我的姿势有个角度,我的宽度就不是五十公分了,宽度也许只有三十五公分,只有这三十五公分以内的子弹才会打中我,这就减少了中弹的可能。

○原来军训是这么细致的一种训练呀。

□受军训的人都苦练过卧倒——伏在地上,为什么要伏在地上?也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你本来是站在那里,“卧倒”教你先跪下,然后上身前倾,左手先着地,然后左肘着地,左臂着地,侧着卧下去,然后两腿向后伸直,一翻身贴在地上。为什么要有这种训练呢,因为一个人由站姿到卧姿,这样卧下去最快,不会擦破摔伤,而卧姿最不容易被敌人击中。

○这样看,军事训练的确可以减少伤亡。

□我刚才介绍过“三段式”,你能不能把甲方和乙方对军事训练的争论照那个形式写出来?

○我试试看:“你说死亡训练是什么意思?因为受完训练就要开上火线。——要是未经训练就开上去呢?”

□圣人说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你先教我使用定义,后教我攻破定义,这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吗?

□不错,你要有最坚固的盾,也要有最锐利的矛。至于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则何如?”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你的矛是刺在“敌人”的盾牌上,不是刺在自己的盾牌上;你是用盾牌抵挡“敌人”的矛,不是抵挡自己的矛。

○敌人的武器和我的武器都是一个兵工厂的出品啊。

□没有关系,还有“努力”、“士气”、“才能”,是兵工厂造不出来的。那个人兜售“最锐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碰上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质问,应该有话可说,无须默然而退。

《作文三书》第十一问(1)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你还记得吧?

○记得,第一句是“孔子过泰山侧”,——

□泰山旁边有老虎出没,把一个妇人的丈夫吃了,把她的孩子又吃了,可是那妇人还不肯搬家,什么原因呢,因为当地“无苛政”。这无苛政三个字真是简洁,让人看了像听到一声迅雷。

○我怎么没有这个感觉呢,老虎快把她一家人吃光了,她居然不搬家,不逃命,“无苛政”三字怎么能算是充足的理由呢。

□那是因为你年纪轻,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苛政。孔夫子周游列国,考察政情,深知民间疾苦,他一听到“无苛政”,马上就明白了。他不必再问任何问题,就告诉弟子:“小子志之,苛政猛于虎也。”

○苛政怎么会这么可怕,苛政究竟是什么样子?

□柳宗元有篇文章,叫《捕蛇者说》。(○我知道,这篇文章我见过。)这篇文章是说“苛政猛于蛇”,苛政两个字到他手里就具体得多了。你记得不记得那个捕蛇的人怎么说?(○他好像说,收税的差役到了乡下凶恶得很,那些句子我是不记得了。)他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我们不必背诵原来的句子,只要引述他的大意。你想想看,《捕蛇者说》是怎么写的?

○他说“永州之野产异蛇”,这种蛇奇毒,它爬过的地方连草木都活不了,但是这种蛇的肉可以入药,是治大麻疯少不了的药引子。(□以毒攻毒!)太医需要蛇肉来配药治病,政府就定下办法,永州的老百姓可以用蛇抵税。有一个人世代以捕蛇为业,(□他每年到了缴税的时候就缴一条蛇。)他家里有几个人被蛇咬死了。(□死的是他的祖父和他的父亲,他自己也有好几次差一点送命。)柳宗元劝他改业,(□柳宗元问他要不要改变一下,以后别捕蛇了,和别人一样缴税。)那人马上流下眼泪来说不行。

□好,下面柳宗元就描写当地老百姓的苦况。捕蛇者三代住在永州,从前和他祖父同时住在这里的人家,十家之中剩不下一家了,和他父亲同时住在这里的人家,十家之中只剩下两三家了,和他自己同住在这里的,十家之中于今不到四五家了。那些家庭都哪里去了?“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为什么呢,税太重了,官府催税催得太凶了,老百姓活不下去。那捕蛇者说,即使我明天被蛇咬死,我也比别人活得久,比别人活得舒服。

○写得好!写得好!文章应该这样写是不是?

□柳宗元的“苛政猛于蛇”,是从“苛政猛于虎”发展出来的,那苛政两个字,到了柳宗元笔下,放大成一大段文章。泰山侧的妇人只说了三个字,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了多少字?由他汪然出涕算起,一共两百二十多个字,我们要注意的,就是他把“苛政”放大成两百多字。

○我喜欢柳宗元的写法,一句“无苛政”毕竟太简单,不够味儿,不过瘾。他的这种写法,我也可以学吗?

□当然可以。(○要怎样做呢?)这个办法可以称之为“放大术”。(○放大?)你看,虽然两个字变成两百多字,也只是把“苛政”两个字放大了,说来说去不离开苛政的范围,只不过是苛政更明显、更惹人注意了。

○这个“放大”,有什么具体的方法没有?

□写剧本的人管这种方法叫“吹”,这个“吹”字,比放大更容易领悟。(○吹?吹牛的吹?)是吹气球的“吹”。你把气球吹涨了,吹大了,气球还是气球,你吹进去的气都在汽球的范围之内。

○吹?……怎么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