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年50多岁,是龙国京都大学汉古典文学研究的一名教授。
文学素养极高。
作协请他来做评委,也是花了大功夫。
“简直堆积词藻,无病呻吟!”
他说完,就把手中这篇作品放到了专门装不过审作品的箱子里。
然后又随手拿起了一篇小说看起来。
“咦,《最后一堂课》,这篇小说的标题倒是平淡中带点悬念啊!”
“先看看。”
李红军拿起茶杯喝了口茶,便专心致志地看了起来。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咦,这篇小说竟然采取第一人称写法!”
“小说的背景竟然还是外国!”
“而且还是19世纪80年代的普F战争的背景。”
“看腻了国内抗战类的作品,来个别国的,确实给人的感官不一样!”
“文学素养不扎实,还真的不敢写这样背景的小说!”
“看来作者是想另辟蹊径啊!”
李红军一时间思绪翻滚,于是按耐着好奇心继续往下看。
这一看竟着了迷。
等他把通篇小说都看完时,他的心情不由得变得沉重无比。
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小弗朗茨的心灵来感知周围发生的一切,并且通过他的见闻感受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本来,“少年不识愁滋味”,尽管战火早已燃烧在自己国家的国土上,但天真的小弗朗茨却仍然是无忧无虑的,因为他还没有切身感受到战争带给祖国的灾难。
但当战争的恶果终于成为摆在他眼前的可怕的事实——他再也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时,他才猛然感觉到与祖国的语言分离是何等的悲哀。
而这悲哀又是和亡国之痛揉合在一起、并通过小说里老师韩麦尔先生等人的脉博传导给他的。
作者通过这一幼小心灵的感受,极其鲜明地表现了祖国所蒙受的灾难以及处于灾难之际的雄鸡国人民的忧愤。
特别当看到课堂的最后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写下“雄鸡国万岁”几个大字的情节时,李红军情不自禁就泪目了。
作为一个老师,他更能感同身受当时这个老师对祖国那无与伦比深沉的爱。
这句“雄鸡国万岁”既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也是包括小弗朗茨等人在内的所有人民的共同的心声。
它犹如聚光点一样,折射出雄鸡国人民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而当故事推进到高潮时,作者即刻收尾,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如此一来,小说的结构不但明晰可辨,而且又详略合宜,玲珑自然。
可见作者写作水平之高超!
此外,这篇小说通过“最后一课”这样的设定,还以小见大,对整个时代氛围、时代情绪作聚焦式、折光式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