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思想的盛宴上句 > 第3部分(第2页)

第3部分(第2页)

雨果对于这两桩大事件的评论是——“赶走民族的敌人只需十五天,而推翻一个封建王朝却得用1500年。”

意思是——取得美国独立战争决定性胜利的一役,是一场历时15天的战役;而在1500余年中,法国人民发动了大大小小无数次起义,才彻底推翻了封建王朝。

没有确凿的根据可以证明——没有法国的革命,就一定没有后来俄国的革命,就一定没有后来中国的革命,就一定没有后来发生在许多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

没有确凿的根据可以证明——没有《人权宣言》,就没有后来的《共产党宣言》……

但有确凿的根据可以证明——没有巴黎公社,就没有后来在世界各地不胫而走的一个惊心动魄的词汇——“革命”……

但有确凿的根据可以证明——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罗伯斯庇尔、马拉、巴贝夫这样一些法国知识分子,与“革命”有着生死与共的关系。在伏尔泰、卢梭之前,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革命”,只有起义、造反、暴动而已。在孟德斯鸠之前,王权即国家。在罗伯斯庇尔、马拉、巴贝夫之前,世上没有“革命者”……

雨果是他们的信徒。

是诗人和作家的雨果,也具有绘画的天分。他曾创作过两幅油画——《风暴中的大树》和《我的命运》。

在《九三年》中,雨果通过郭文这一共和国联军司令官之口,说出了他对“革命”的感受——病朽的大树将在风暴中倒下,常青之树将在风暴中生长。新世界诞生以前,清扫是必要的。这是一种要靠流血和牺牲来进行的《工作》,一种伟大的“工作”……

而《我的命运》,画的是一只被海浪拱起的帆船;看起来,它随时都会“粉身碎骨”。

雨果是早有准备接受更凶险的命运的……

“革命”是有潜伏期的;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欧洲动荡不安……

闵采尔在德国领导了农民起义,因此遭受酷刑之后被砍头……

相应的,革命国人民斩下了查理一世的头……

而美国独立了。

《独立宣言》的基本思想,其实便是伏尔泰和卢梭“天赋人权”的思想……

正是——我家长花他家开。

这对于饱受封建专制之苦的法国人,是一种刺激……

于是——

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的起义人民推翻了王权的专制统治。但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们暗中庇护着国王……

1792年8月9日,巴黎民众又举行了起义,掠走了路易十六国王,并将其囚禁……

9月21日,由###产生的国民公会开幕,通过了废除君主立宪制的议案,宣布法西兰第一共和国成立……

其后,路易十六国王和他的王后被推上了断头台……

先后被断头台斩下头颅的还有王室的其他成员,以及企图营救国王和王后的保王党勇士。

是的,那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保王党分子,他们也是完全当得起“勇士”二字的。他们站立在断头台上视死如归,一齐高呼“国王万岁”……

根据《法国革命史》一书的记载,成千上万围观的民众霎时肃静。

勇敢是不分阶级的。

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勇士。

第一共和国将国王和王后斩首的做法,使整个欧洲震惊。这反而激怒了保王党残余势力,在英国等外国干涉军的支持之下,各地保王党纠集残军,发动暴乱,对革命实行血腥报复。并且,他们决定攻占巴黎。而共和国的军队中,也一再有高级将领叛变或预谋叛变。在巴黎,执政的一派叫“吉伦特派”,他们多由资产阶级人士和贵族民主人士组成。他们对于激进的革命开始心生厌烦,打算里应外合。于是巴黎民众发动了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将自己更信任的雅各宾派选举为“领导核心”。这是由平民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派别,他们倒是对民众的一次次暴力色彩的起义习以为常了。

雅各宾派临危受命号召人民,任派将领,指挥军队,击退敌人,肃清内奸,挽救和保卫共和国……

这就是法国的1793年。

这就是雨果的《九三年》的大背景。

《九三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是两个相互仇恨的阵营的代表,而且是那两个阵营的高级代表人物。故他们更具有代表性。两个阵营之间的深仇大恨,被他们“代表”得淋漓尽至。

一方的口号是“国王万岁!”

另一方的口号是“共和国万岁!”

双方都不乏喊着口号的英雄,喊着口号慷慨就义的“勇士”——或者,用鲁迅的说法——“猛人”。

一方要恢复一种国家秩序。那种秩序将人分成高低贵贱的等级,靠法来实行所谓“高贵”的人对“低贱”的人的专制。其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国王。这一种专制已经持续了千百年,这本身似乎便意味着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理由。“钟表匠的儿子做议员,贵族的看门人居然成了将军”——这样的事也发生了,在他们看来是一个国家的奇耻大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