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父。”
王静之看着亲爹,俊秀的小脸满是同情,“阿母时常如此,习惯就好。”
王献之:“……”
“阿父难得归家,可能为儿讲一讲西域风光?”
王静之大眼放光,眼睫毛呼扇呼扇,表情中满是期待。
看着缩小版的自己,王献之终于笑了。
反正严父的形象已经不剩多少,干脆更加放松,让王静之坐到身边,从怀中取出一把匕首,递给儿子,口中道:“此乃吐谷浑所铸,传为前代吐谷浑王所用。为父赠与你,待你学有所成,为父定当奏请天子,许你选官出仕。届时,你可亲眼一观西域风光。”
能得大君礼物,王静之自然高兴。
不过,小郎君怀疑的看向亲爹,大君是不是忘了,他尚不到外傅之年,何言选官出仕?这个时候说这些,是否太早了点?
“不早。”
王献之笑道,“古有甘罗十二为相,今有袁氏子峰元服拜爵。我知你同谢家郎君交好,诗书礼仪不相上下,何不在兵法谋略上分个高下?”
王静之很是诧异。
“阿父是说谢家几位兄长?”
“自然。”
王献之笑道。
“……”王静之默然无语。
大君果然记性不佳。
谢家几位兄长中,最大的比他足足大了七岁!
这能放在一起比吗?
即使年少聪慧,智力相当,力气的差距如何弥补?
总不能让他向书院里几个兵家子出身的郎君学习,懂事起就向往着胸口碎大石,双臂抡铁锤吧?
那会死人的!
不提王小郎君如何郁闷,也不提王献之立下拼儿子的志愿,随着彩灯由宫内传出宫外,建康逐渐兴起一股风潮,先是士族,随后是庶人,连定居城内的胡人都纷起仿效,争相在家中挂起几盏彩灯。
知晓情况后,桓容十分怀疑,后世的灯会是否会提前出现。
只不过,后世的灯会是在正月,如今却有往三、四月靠拢的痕迹。
烦恼数日,桓容渐渐想通,历史的发展总有规矩,与其在这里闹心,不如静观其变。说不定担心的事根本不会发生。
即便发生也没关系。
大不了直接下旨,在正月另办一场灯会。
见识过灯会的热闹,知晓其中好处,无论士族高门还是寻常百姓,想必都会举双手赞成,不会出言反对。
彩灯风潮从建康向外辐射,很快遍及附近各州,连临近的徐州和豫州都受到影响,出现一批专门制灯的匠人。
青州和并州等地,因天灾连连又遇兵事,商人往来市货,多运送粮食、药材和布匹,类似彩灯一类的精巧货物极其少见。
此番船队北上,挂出南地匠人静心制作的彩灯,自然引来不少关注。
即便不是出自本意,但能做成几笔生意,开拓新的商品销路,对桓容来说绝对不亏,反而能大赚特赚。
接下来数日,桓容和秦璟夜夜促膝长谈,张廉和贾秉郗超日日唇枪舌剑。
唐公洛派人送来消息,如能保青州百姓平安,他愿臣服桓容,誓死效忠。
“玄愔以为如何?”
商定所有条目,确定彼此间的利益划分,桓容看向秦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