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儿子兵法和孙子兵法 > 第32部分(第1页)

第32部分(第1页)

车窗、雨刷或家里的信箱里老是塞满了精美宣传单,打开后,清一色都是:

“不减价!”

内附真品彩色图片,原价500元的东西,特价只要350元。这个打折,那个降价,当你拿着宣传单到别的商家比较时,哇!不得了,真的便宜了许多,而且都是真材实料,绝非瑕疵品。这时,你心里会闪过一个念头:

“此时不买,更待何时?”

于是带足了钞票,找部推车,大开杀戒!虽然标示特价的只有那几样,但你会觉得小小一张宣传单,怎可能列进所有商品,即使非特价品,也可能会比别的店里便宜。于是顺手买了一大堆平常很少买或根本不买的东西,回家后还向家人大邀其功。其实,真正占到便宜的人是谁呢?等过几天丢“垃圾”的时候,就晓得了!

然而,好不容易等“垃圾”丢完,又过几天,再收到“跳楼大跌价”宣传单的时候,你又会情不自禁地再度“披挂上阵”,心甘情愿地向商家奉上银子。

低价策略的好处是,在最短期限内快速提升业绩,但这种效果的持续性实在很令人怀疑。一旦消费者的胃口被养大了以后,低价会变成“常态价”,既然是常态价,消费者慢慢地也就不觉得自己真的是买到了便宜货,因而产生消费疲乏。这时候,要刺激消费,只有再压低价格,然而老把价钱往下打,成本也能不断地相对下移吗?总不能老做赔本买卖吧!

也许有人会采用“声东击西法”,用“牺牲”甲货的办法,吸引顾客上门,再拉高乙货的价格以“挖东墙补西墙”。须知,现代资讯如此发达,货比三家很容易,一旦伎俩被看穿,下次再想让顾客上门,可就难矣!

在所有低促销中,最拙劣者莫过于在促销宣传单中隐含陷阱,以请君入瓮。为什么说它拙劣,是因为很快被人识破。这种手段一旦玩多了,最后只有不断换招牌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预售屋最喜欢在广告中以特大字体特别标明,每平方总价* * 万起。消费者一看大喜:哇!这地段的行情都要* *万,乖乖!每平方比行情低了好几千;再乘上总面积,不得了,总价低了好几十万,这下不买,太可惜了!

等到了现场,行销人员就会告诉你:

“最低价的广告户只有一户,不过已经卖掉了!”

“不会吧!我这么早到,你们不是才刚上班吗?”

“您早,有人比您更早,不过,别失望,我们还有别的好房子介绍给您。”

“别的房子,每平方多少?”

“* * 万而已!”

“哇!那不和别家公司差不多吗!你们也没比人家便宜多少嘛!”

反正不管你多“拼命”,最低价的房子总是轮不到你买就是了,这种公司,你下次还会找他吗?

这种招数玩久了,慢慢失灵,于是又有新花样了:

* * 万买五大房两大厅!

* * 万买六大房两大厅!

嗯!看起来满吸引人的。在思考惯性下,大家都有一种默契,多大面积隔成几房几厅,总有个定数。而厂商的宣传就是把握一般人的思考惯性而设计的,故意略过面积不提,让你从房间数去对比决价,并造成多房大面积的错觉。结论是:一分钱可当两分钱用,可真便宜!

一旦谜底拆穿之后,真相可能如下:

总面积还是那么大,而房间虽多,但面积却大幅缩水了。有谁规定房间不能隔得这么小的?

要不就是——夹层屋!

夹层屋也没啥大不了的,只是面积不能全部照算,还有最好不乱伸懒腰,免得折了手指,但对全家平均身高160厘米以下的,倒很合适哪!

这种“你傻瓜,我聪明”的促销方式,最后的结果通常都是“你聪明,我也不是傻瓜”,应为智者所不取!

说了半天,似乎笔者很不以“低价促销”为然,非也!低价策略是一帖猛药,偶一为之,可收可放,但常用的话,自然会产生“抗体”,而效果大打折扣啊!

看看下面这个异想天开的例子:

前一阵子,为了因应出炉的新著作权规定,出版界发起了一个“六一二大限拍卖”,以低价促销很多没有取得版权的外文翻译书。

由于是近40年来绝无仅有的一次效果奇佳,于是就有人动起了“量贩书城”的脑筋来!结果不到半年就跳票关门大吉了!

整体而言,这位异想天开的老兄犯了4个极严重的错误:

一  书籍不是消耗品,是“用不完”的,换句话说,买了一本就用“一辈子”,何量贩之有!

二  书籍不是民生必须品,而是种选择性消费商品,它对消费者的价值是“零和”。对消费者而言,不需要或不喜欢的书,形同垃圾,免费送他,都嫌麻烦,何况还要花钱买,即使是低价,又有何用?

三  基于二,商品间不能收“截长补短”之效,整体业绩不易大幅上升。而低价又会压低利润,既然簿利,又不能多销,焉能持久?

四  别人卖50的书,老兄只卖40甚至更低,破坏了行情,势必引起同业和供应商的抵制。好货不来,烂货压仓,买卖自然做不下去了。

这虽然只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可证明一点:低价促销绝非“永续经营”之道,做买卖还是得正派经营,才能持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