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宋朝有名的大臣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他的心血没有白费,徐温熬到死都没有登上皇位,机会当然留给了徐知诰,正如现代人所总结的:“年龄是个宝。”“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之后,徐知诰就显示出了他惊人的人格魅力,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经常利用宴会的机会来召集各方豪杰之士,一旦有什么好的建议,立刻加以采用,所以各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纷纷前来投奔,团结了大批才智之士在身边。

这批人中间,最有名的当属宋齐丘和韩熙载,前者长期跟随着他,在关键时刻拿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颇得徐知诰的器重。

宋齐丘这个人性格古怪,尤其是恃才傲物,言谈之间一言不合,即刻拂袖而去,就算对徐知诰也毫不客气。但是徐知诰毫不介怀,每次都谦恭有礼地请他回来,为此宋齐丘感激涕零,横下一条心来为徐知诰出谋划策。

两人经常在后院四面环水的孤亭里密谈,为了防止泄密,他们进去后就将吊桥升起,以防隔墙有耳。冬天的时候,两人于炉火边上用铁筷子在炉灰上写字,密谈国事,写完后即刻抹掉。

很多重要的决策和计划,都是这样形成的。

第六章 江南臣子的个案分析(1)

在这里,我们必须对顾闳中的严肃写实画技表示适当的敬佩,因为他的作品确实刻画了韩熙载精神上的苦闷。韩熙载对南唐感情深厚,但是缺乏勇气去力挽狂澜,听到同僚在议论说李煜想让自己出任宰相,急忙就开始“堕落”,他害怕了!

除了宋齐丘之外,南唐第二个著名臣子就是韩熙载,之所以把他重点拿出来讲一下,主要是本人认为此人可以作为南唐臣子的典型个案,他人生轨迹的嬗变过程,可以看作南唐国祚的人格投影。

韩熙载这个人之所以留名于世,并非因为什么重大事件或者过人才智,更主要靠的是顾闳中的那幅名画——《韩熙载夜宴图》。

之所以要画这幅长卷作品,是因为李煜曾想要任命韩熙载为宰相,但是听说他帷薄不修——生活作风比较混乱,那时候没有照相机,就派了两个写实绘画高手到韩府,要他们记录下韩熙载的生活情形。

这一次政治偷窥,却造就了一幅千古名画,也使得本该籍籍无名的韩熙载名满天下。

·0··0·长卷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听琵琶”,韩熙载头戴轻纱高帽,趺坐床榻,面前弹琵琶的女子梳高髻,头簪花,长裙彩帔,抱着琵琶在专注弹奏。客人们要么在专注倾听,要么神情投入,似乎在回味什么,只有韩熙载表情淡然,漫不经心,似乎心里有什么事情化解不开。

接下来是“赏舞”。身材纤巧的王屋山正在娴熟地起舞,韩熙载站了起来,双眉紧锁,亲自击鼓伴奏,身边的客人和着拍子抚掌。这部分匪夷所思地出现了一个低头沉思的和尚,他和韩熙载的表情,彻底冲淡了喜庆轻松的气氛。

接下来的“小憩”后,是“清吹”。韩熙载身穿白色单衣,袒胸露乳盘坐在椅子上,手摇纨扇,面色肃穆,似乎想起了什么遥远的事情。

最后一幕,曲终人散,客人或者作别离开,或者留下来和侍女大胆调笑……

与众人的放荡轻佻形成明显对比的是,韩熙载独立当庭,怅然所失地遥望着远方……

在这幅长卷里,南唐官员奢靡安逸的生活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画面里的主人公似乎和整个气氛格格不入,表情始终“烟笼寒水”,有一种淡淡的忧愁……晚年的韩熙载,正如南唐后期,壮志湮灭无影,纵有金戈铁马万卷韬略,也唯有沉醉于夜夜笙歌。

在奢侈的纸醉金迷之下,是一个敏感迷茫的乃至于沧桑沮丧的灵魂。

年轻时候的韩熙载不是这样的,那会他和所有自以为身怀利器的年轻人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怀抱奇志,行有异操”。因为父亲涉嫌造反,他只好流窜江南,出发之前,与好朋友李谷比赛自吹自擂,韩熙载说:“如果江东用我做宰相,我一定可以长驱直取中原!”李谷毫不示弱:“如果中原用我做宰相,取江南易如反掌!”

两个年轻人吹完牛皮就匆匆作别,不料到了江南,韩熙载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礼遇。当时还是杨溥当政,韩熙载就给杨溥写了一封求职信,写得气势磅礴锋芒毕露,完全没有求职者应该具备的正常谦逊,简单来说,重点是讲述了人才的重要,然后表示自己就是个大大的人才:“某爰思幼稚,便异诸童。竹马蒿弓,固罔亲于好弄;杏坛槐里,宁不倦于修身。但励志以为文,每栖身而学武。得麟经于泗水,宁怪异图;授豹略于邳垠,方酣勇战。”

韩熙载认为,自己从小就是个文武双全的天才少年。

第六章 江南臣子的个案分析(2)

实权人物徐知诰为人谨慎隐忍,所以很不看好这个北方来的年轻人,认为他除了夸夸其谈之外,没什么真才实学,再加上韩熙载颇为自负,为人狂放不羁,不能团结大多数同志,所以一直很不得志。

而在此之前的吴乾贞元年(公元927年),死不瞑目的徐温,终于还是死了!徐温的次子徐知询奔赴金陵,承袭了父亲的职位。次年徐知诰设计诱捕,将徐知询软禁起来,然后令自己儿子李景通(就是后来的中主李璟)留在扬州辅佐,自己则学习徐温,到金陵遥控指挥。

从此,徐知诰开始了他翻云覆雨的权臣生涯。当他达到一个臣子荣誉和权力的顶峰之后,有一天对着镜子,手抚白须叹息道:“真乃时不我待,此物无情,功业成而吾老矣!”手下那帮人收到信号后,马上行动起来,开始制造舆论。

正如在前面所说的,自古以来说服老百姓最好的方法就是散布一些神神鬼鬼的小道消息,而且你还要遮遮掩掩,这样他们的兴趣就更大,义务担当起了宣传员。于是,“江北杨花作雪飞,江南李树玉团枝。李花结子可怜在,不似杨花无了期”成了十大金曲榜首,被满街传唱到烂了大街。这首歌预示了朝气蓬勃的“李”将要替代没有结果的“杨”。

显然,此处的“杨”指的是吴王杨溥,“李”是哪一位呢?

这就是徐知诰的如意算盘,他确实眼热金灿灿的皇位,但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纯正“血统”,他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自己是“龙种”。于是,他瞄上了刚刚灭亡的大唐,认定自己是唐室吴王李恪的后代,所以后来扔掉“徐”姓,改名“李昇”。

此“李”就是“江南李树玉团枝”的那个“李”。

与此同时,街上出现了一个头戴黄冠、束发蓄须的疯癫道人,手举一把钓竿,钓着一只肥大的木头鲤鱼,反复唱着:“……盟津鲤鱼死欲尽,濠梁鲤鱼始惊人……为甚竿头挑着走?世间难寻识鱼人。”

还记得吧,李昇当初就是濠州开元寺里的一个小沙弥,所以,他就是“始惊人”的那条“濠梁鲤鱼”。凡事有一有二一般就会有三,很快,一个老和尚夜半不知何故忽然疯狂撞钟,搞得全城人民失眠,几乎引起###。

把和尚找来一问,和尚说,晚上没事干,忽然灵机一动,得到一首好诗。《毛诗》序里说:心里有想法就会形成语言,语言如果说不清楚,就要叹息感慨,如果感慨还不能表达,就唱歌,唱歌不得劲,就只能跳舞了。我这首诗实在是太彪悍了,所以我就跳舞来表达,于是就撞钟了。和尚一板一眼,很严肃地回答。徐知诰(当时还没有改名,但已经有预案了)看老人家一把年纪了,也不是刻意恶搞,就问:“你作的什么诗?读来听听。”

和尚吟道:

徐徐东海出,渐渐入天衢。

此夕一轮满,何处清光无?

徐知诰一听皱了眉头,批评和尚说,如此平常一首顺口溜,你至于如此得意?你是不是扫盲班刚毕业?

····和尚摆手说你别急,然后将诗里深刻的意思讲解了一下,这里头隐含着一个“昇”字,徐知诰一听这和流行歌曲《东海鲤鱼飞上天》主题思想很相似啊,所以非常高兴,也不埋怨和尚扰民了,重重赏赐后送了回去。

后来,就连徐知诰做梦自己摔倒在地,都被谋士解释为:“可喜可贺之兆,梦中摔倒,日中必然有人拥立。”说完,这个谋士就撩袍下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