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找了他好几个时辰,才终于找到他。
她想挪动他,却害怕一动,他伤势会加重。她本来想找一个小车,可是没有小车。她又找了草席,打算将他放在草席上,用绳子拖着走。然而当她付诸行动的时候,发现这个计划行不通。颠簸得太厉害了。她最后还是放弃。她决定扶他上马。
马太高了,人都要踩着蹬子才能上得去。他昏迷,意识全无,不论她用多大的劲,都无法将他扶上马。就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那匹马好像通人性,知道她的意图一般,竟然屈了膝跪下。她喜出望外,赶紧将他扶到马背上去。折腾了半天,总算两人都上了马。
他扑在马背上,四肢摇摇晃晃的,她总觉得他已经死了。她已经不敢再去试探他的呼吸。她将他从马背上拖下来,又费了九牛二五之力,将他背进了茅屋。屋子里有张炕,炕上铺满了厚厚的稻草,看起来不是太脏。韩福儿将他放在炕上。
她出了一身汗,精疲力尽地坐在地上。
他还活着。
他身上的箭,需要□□。
她找到了火石,锅灶,还有一口水井,可以生火烧水。另外,她有一把匕首。她在房屋的四周,找到了很多止血用的白蒿。这种野草,遍地都是。他将他平放在稻草上,撕开了他的衣服,刀子在火上烤过,然后剜出了他肉中的箭头。清理了伤口,再用大量的白蒿止血包扎。
云郁一直处在昏迷的状态。他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只记得自己受了伤,韩福儿去找人了。他在等她。他知道她会回来的,说不清为什么,但他就是知道。他隐约感觉到她来到了身边,她抱着他,拖着他。他知道她很吃力,几乎要崩溃。他不想让她这么吃力,他很想爬起来,减轻她的负担。可身体就是爬不起来。
他睡着了,或者是死了……不知道。有一段时间,他意识全无。然而后面,他又渐渐苏醒了。他感觉有人在照顾自己,轻轻擦拭身体,给自己喂水。身体已经疼的没了知觉。
醒来的时候,他看到了头顶的茅屋。
他闻到了炊烟的味道。
好像有感应一般。他只是睁开了眼,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韩福儿正在生火做饭,忽然察觉到什么,便进门来了,刚好看见他醒。
四目相对,她几乎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简直没有力气高兴。
这些日子的煎熬,几乎要把她的喜怒哀乐都给耗光了。她已经筋疲力尽,体力和精神,都到了极限,已经没有情绪快乐或者悲伤。她甚至想过如果她死了,她大概也就这样了,面无表情地将他埋了,连流眼泪的力气都没有。她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迎接最糟糕的结果,简直不敢奢望他能醒来。她感觉做梦一样。
她走上前去,查看他的伤势。他面无血色,十分苍白,但目光还是很亮。
她没有说话,低下身去,伏在他胸前,轻轻抱住了他。她没有眼泪和悲伤,只有感激。感激他活着,感激他的体温,感激他的心跳。她要给自己感激的这一切一个拥抱。
云郁明白她的心情,声音沙哑地说了一声:“对不起。”
他们的生活,便这样开始了。韩福儿没有问他,为什么对不起,也没有回答:“没关系。”她只是假装没有听到。她将煮好的粥,用碗盛了,端到床前喂他。云郁没有力气问她粥是哪来的,还有这茅屋又是哪来的,身体的伤痛让他没有多余的精神关心这些。他吃了粥,又继续昏睡。
云郁伤势过重,在床上躺了将近半个月。
阿福没什么事做,每日便是打扫屋子,洗衣做饭。幸好,已经是春天了,不用再担心寒冻。她在谷仓里找到了一些粟米,估计是茅屋的主人留下的。两人靠粟米度了几日,但很快就吃光了,同时,这里什么生活必需品都没有。主要是食盐,还有一些调味料。她空闲的时候,便骑上马,到四处去走走。她走了四五十里,总算发现有集镇。虽然很破败,也没什么人聚居,但能换到生活物资。她将耳朵上戴的首饰,换了食盐,还有一些粟米。她也时常去附近的山里,采一些蕨菜和野果之类的。茅屋后面就是层峦起伏的森林,松柏密集,这个季节野花野果什么的都多,总算不至于挨饿。
阿福长在乡野间,大略识得些草药。乡下人没那么金贵,生病受伤也没有医生,都是一辈一辈,流传一些草药和偏方,自己弄来吃了。她每天进山采药,什么止血,什么去脓,弄回来,用罐子捣碎了给他敷,该喝的熬给他喝。云郁倒是让他喝什么就喝什么,也不问。如此半月,他身体稍稍恢复了些,能够下床了。
云郁打量所处的环境,发现这个地方,堪称幽静。背后就是山,除了这一座茅屋,放眼望去也看不到任何人家,倒是很适合清心静养。
韩福儿每天早出晚归,进山里采集食物和野菜。云郁去不得,只能在茅屋呆着。他一个人无聊,也会给自己找点事做,阿福看他拿着个木头棍儿,用匕首在那削,雕刻什么。阿福知道他身体还没好,行动不便,只能这么着打发时间,也不管他。过了几日,有一天,他突然对阿福说:“给你这个。”
阿福一瞧,原来他用木头,做了一根发簪。
她原来的发簪断掉了,只能用个布条绑头发,很不方便,总是容易散开。没想到他还注意这种事。
阿福一直觉得,他是那种心里揣着大事,所以不太关心身边的人。他什么都不知道。她爱吃什么,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统统不关心。阿福也不能说他自私,因为他其实对他自己的吃喝拉撒这些琐碎,也不关心。你问他自己喜欢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他大概也不知道。阿福对他这个突然的举动感到又惊奇又高兴。
“这个是给我的吗?”
她接过发簪,心动地说:“这个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