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鲁迅故事新编是什么 > 第9部分(第2页)

第9部分(第2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庄子及其思想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的。包括鲁迅自己,也很喜欢庄子的文章。但是,数千年来,庄子思想中“无是非观”和模糊性的特点却流毒深广,甚至成为中国人思维性格的一个重要缺陷。在《起死》中,鲁迅让庄子亲身体验了一番“生乃是死,死乃是生”观念的悖论。在前往楚国途中,庄子发现一个髑髅,按照庄子“无生死”的观点,命令司命天尊还髑髅血肉生命,结果不但没有给骷髅带来好处,反而给自己惹来了一系列麻烦,最后只好乘机溜之大吉。

庄子是庄子思想的实践者,他的行为后果,也就是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后果。为了达到否定庄子“无是非观”的目的,鲁迅让庄子按照自己的观念行事,让他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原形毕露。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总是从“旧文本”结束的地方开始,让新的故事沿着旧文化的逻辑轨道运行,最终走到旧文化的反面,使旧文化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不攻自破地得以解构。

策略三:让古塔立于偶然性的流沙之上

要毁灭掉一座建筑,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推倒它,而是挖去它的墙脚,让它自行瓦解,这样最为干脆利落。

整个《故事新编》选择“历史、神话和传说”作为写作短篇小说的材料,就在于这些“历史、神话和传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初始阶段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很多重要的文化观念与形态就是从这个时候形成的。马斯贝尔斯曾将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称作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因为它定制了整个中国数千年文化发展的基本框架。这些“历史、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鲁迅正是对准了中国文化的这些基础下手,创作了《故事新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既成事实重新放到一个新的语境中去拷问,使它建立在“偶然性”筑就的基础上,从而在根本上瓦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威性与合法性。

偶然性具有不可靠的性质,它近似于流沙。置千年古塔于流沙之上,便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最危险的地方。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文化儒、道、释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道家文化的最高经典文本,在道家文化中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性。

但在鲁迅看来,《道德经》却是偶然性的产物。世上本无《道德经》。孔老相争,老子败走流沙,不料却被关尹喜留住讲座,这是偶然性之一。老子讲座了,但却很多人听不懂他的“国语”,于是索要讨讲义,这是偶然性其二。阴差阳错中产生的《道德经》,有多少理由让我们奉为经典?

我们再看老子是如何写作《道德经》的: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

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老子是在很不情愿的时候、敷衍着写下《道德经》的。这样一本在充满了偶然性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文本,其可信性、权威性自然就应受到怀疑。虽然鲁迅没有对《道德经》一字一句进行批判,但将“偶然性”解释成它产生的基础,对它的否定性却比一字一句的批判要强有力得多。

采薇首阳山,历来为儒家称道,伯夷、叔齐早已成为儒家的典范。但鲁迅告诉我们的《采薇》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它完全是偶然性的结果。伯夷、叔齐本在养老堂,因不满周王无道,决定“离开这养老堂,不再吃周家的大饼”,“一同走到华山去吃些野果和树叶来送自己的残年。”可是,半路上听说周王要“归马于华山之阳”,又遇上华山大王小穷奇,让他们害怕才决定转身向首阳山的,这是偶然性之一。在首阳山,不食周粟的兄弟俩本是以薇为食,却不料又遇上阿金嫂,说薇也是圣上的,这才让他们不再食薇了,这是偶然性之二。偶然性造就了伯夷、叔齐,更加突出了伯夷、叔齐的的昏庸与愚昧,他们的“忠”不是自觉性基础上的建筑,而是不可信任的事物。

鲁迅紧紧抓这些经典之作,在“旧文本”的逻辑转换处输入“偶然性”,让旧文化立于偶然性之上,形成了对“旧文本”合法性的深刻否定。

第二节  解构的修辞方法

第二节  解构的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修辞策略的具体化。修辞策略需要具体的修辞方法来最终完成。

这里所指的修辞方法并不同于修辞格。修辞格是语言运用中已经固定的修辞形式。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修辞格分为材料上的修辞格、意境上的修辞格、词语上的修辞格、章句上的修辞格四类计38格,如,比喻,夸张、析字、反复等。这里的修辞方法,指的是围绕实现解构的目的,按照解构的策略所采取的具体的艺术化的表现手法 ,与修辞格着眼于语言层面不同,它主要着眼于意义层面或主题层面。

为了实现“将日常生活引入故事”、“沿着旧文化的逻辑运行”及“使旧文化建立在偶然性的流沙之上”三个方面的解构策略,鲁迅运用了十分丰富并富于变化的修辞方法,并配以灵活的修辞格,使得一部《故事新编》,成了各种修辞方法的大展台。这里就几种主要的修辞方法进行分析。

之一:拼接

拼接就是将原本相互独立的故事或情节,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联结,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在统一的新故事。通过拼接,原有的各个故事,由于处于新的语境中,其意义结构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原来各个故事的特质,使新的故事生成新的意义,从而实现了对旧故事原本意义的解构。

以《出关》为例。在《庄子。天运》中,记录了孔子问学于老子的故事情节,其主要谈话内容,与鲁迅在《出关》中对他们相隔三个月的两次谈话的描述基本一致。但《出关》中,老子与庚桑楚关于“舌存齿亡”的谈话内容,则来自于汉代刘向《说苑。敬慎》中老子与常枞的一段谈话。而老子出关被关尹喜强留并著书五千言的情节,则来自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鲁迅将这些来自三种不同典籍中的故事情节拼接融合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故事,从而表现“孔老相争,老子败走”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是原来典籍中的三个故事都不具有的。拼接,使“旧文本”变成了具有新质的“新文本”,而这新文本则打破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