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文景之治多一共多少年 > 第22部分(第2页)

第22部分(第2页)

按理说,只要稍微还有一点人性,看到父亲为自己自杀,也应该有所警醒了。但晁错毫不在乎,在他的坚持下,汉廷顺利通过了削夺吴王会稽郡、故鄣郡的提议,诏书当即由驷马邮传下达给吴国,十多天后,吴王接到这封诏书,立刻斩了使者,把汉朝派到吴国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全部杀光,在景帝三年的正月甲子这一天,正式起兵。大概甲子是他亲自挑的日子,为的是讨个好彩。当年周武王伐纣,就是在甲子这一天起兵的,而且在一天之内就击破了商朝。刘濞是不是幻想自己的事业也像周武王伐纣那么顺利呢,不得而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七国起兵晁错丧(8)

非常遗憾,虽然吴王在国内经营了四十年,但能征发的军队实在不多,毕竟那时候吴越地区还不够繁华。他在国内号令道:“寡人今年六十二岁,亲自率军出征;小儿子今年十四岁,也要为士卒先。诸位年龄上和寡人相同,下和寡人小儿子相同的,全部出征。”就这样,总共也才二十多万人,又派出使者联络闽、东越,闽、东越也一起发兵,跟随刘濞出征。

听到吴国起兵的消息,很快,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也相继起兵,只有齐王临时变卦,不肯履行盟约,反而发兵固守城池。济北王本来也要响应,但是被他的郎中令劫持了,无法发兵。胶西王和胶东王为主帅,率领菑川、济南两国,一起围攻齐国都城临淄,赵王刘遂烧死了自己的国相和内史,发兵响应,因为有位于边境的优势,他还派人联络匈奴,准备一起进攻汉朝。

刘濞的兵马到了淮河流域,立刻把楚国的军队也接管了,看来楚国真是挺信任刘濞的,也许因为楚国的始祖刘交和刘濞都不是刘邦的血统,因而更惺惺相惜的缘故罢。

吴王在这个地方,又给诸侯王们写了一封板檄,文章写得很有气势,充分诉说了自己的委屈,以及自己不得不发兵的苦衷:

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有幸给大家说说话!因为汉朝现在有贼臣晁错,身无尺寸之功,却恣意侮辱诸侯,侵夺诸侯之地,好像家常便饭一样,我们刘氏诸侯王本来是天生贵胄,现在却像劳改犯,天下因此弄得一团糟,大汉社稷岌岌可危。皇帝陛下现在又体弱多病,喜欢享乐,没有发觉晁错的奸臣本质,所以我想举兵将晁错诛杀,希望大家也都发表一点看法。敝国地域狭窄,地方才三千里,百姓很少,精兵搜罗起来不过五十万。寡人一向和南越王交好,南越王愿意派遣精兵三十万交给寡人指挥,寡人资质鲁钝,愿意跟随诸侯王一起打仗。南越王还派遣了他的王子亲自率兵攻击长沙,然后西击蜀、汉中,越王、楚王和淮南王可以跟从寡人向西攻击,齐国所在地诸位国王则和赵王一起攻击河间、河内,一部分军队可以进入临晋关,一部分军队可以和寡人一起在洛阳会师。燕王和赵王曾经和匈奴单于有过和约,燕王可以举兵北向,击定代郡和云中郡,然后率领胡兵入萧关,进攻长安,这样就可以匡定天下,使刘氏社稷永保,希望和诸王共勉。楚元王的儿子(指楚夷王刘郢客,刘戊之父)、淮南三王(指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勃、庐江王刘赐)十多年来,心情悒郁,连洗澡的心情都没有,一直想找个地方发泄,寡人当时没有得到诸王的同意,不敢帮他们出气。现在诸王如果能够伐暴救弱,使刘氏江山安稳,那是莫大的功德。我吴国虽然贫穷,寡人节衣缩食了三十多年,也算有点积蓄,就是为了今天可以用作军费,希望诸王奋发图强,凡是能够斩捕汉朝大将者,都赐金五千斤,封万户侯;斩得汉朝列将者,赐金三千金,封五千户侯;斩得裨将者,赐金二千斤,封二千户侯;斩得二千石官者,赐金千斤,封千户侯。敌方如果有率领军队或者城池投降者,如果投降的有一万军队,城池内有万户居民,就等同斩了敌方一员大将,其余各以此类推,总之封赏比《军法》上的规定都要高一倍。封赏前已经有爵位者,在原有基础上加封,希望诸王能够明白无误地告诉自己麾下的士大夫们,寡人不会欺骗你们。寡人的金钱藏在天下各地,多得根本数不清,只要需要赏赐,随时随地都可以当场兑现,不一定要从吴国远道运来,诸王日夜消费都花不完。只要有应当赏赐的,都告诉寡人,寡人将亲自前去兑现,特此声明。

吴王为首的七国部队起兵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刘启立刻拜太尉条侯周亚夫为将军,率领三十六将军东征迎击吴楚;又派遣曲周侯郦寄率兵迎击赵国,将军栾布率兵迎击齐国,大将军窦婴率兵屯据荥阳监视齐国和赵国军队的动静。

七国起兵晁错丧(9)

而此时,晁错的死期到了。

我们知道,晁错自恃其才,性格高傲,行事专断,手段残忍,所以在朝的大臣大多不喜欢他,只是碍于皇帝对他宠幸,还不敢怎么表露。窦婴当过吴国的国相,和刘濞关系肯定不错,一直就是坚决反对削藩的大臣,和晁错本来就有过节。所以七国起兵叛乱的消息一到,窦婴也有点慌张,因为既然他在吴国当过国相,却没有及时揭发吴王,如果皇帝要责问他,他是没有理由洗刷的,所以他觉得自己得想办法过这一关,正在考虑的时候,袁盎上门拜访来了。

袁盎也被文帝派到吴国,当过吴国的国相,文帝本意是派他去监视吴王,察探吴王的反状。在这时候,窦婴和袁盎可以说是一根藤上的蚂蚱,只有联合起来,才好过关。袁盎在吴国,也确实亲眼目睹了吴王的很多行径有反叛嫌疑,但他深知如果自己揭发出去,就会遭到暗杀,所以每次向长安汇报,都说吴王很好,绝对不会反叛。现在吴王却反叛了,他怎么去面对皇帝?何况这个皇帝不比先帝,一向心胸狭窄。

好在袁盎这家伙生性狡诈,而且非常圆滑,这只要去汉朝档案馆查查他的档案就知道了。他父亲当过群盗,自己也曾经当过吕禄的舍人,后来吕氏家族全部诛灭,袁盎竟然没有受到牵连,可见非同一般。袁盎受到哥哥保举,在宫中为中郎,和文帝宠臣宦者赵谈关系不好,心里有些忧虑,他侄子袁种在宫中当常侍郎,就给他献了一计,说:“君当众侮辱他,让他没脸见人。这样就算他以后谄毁君,皇帝也不会相信,而会认为他是公报私仇。”袁盎听从了。有一天,文帝驾车出游,让赵谈陪乘,袁盎就拦住车,道:“臣听说和天子共坐一车的,都是天下豪杰,现在汉朝虽然缺人,也不至于沦落到陛下要和一个阉人共坐一车罢。”文帝非常惭愧,立刻让赵谈下车,赵谈气得当场哭了。

袁盎没有别的功绩,除了装出一副直臣的样子。但他所劝谏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有一次文帝兴起,驾车想从霸陵上驰下,袁盎就马上上前揽住辔头劝谏道:“臣听说千金之子,不坐在高堂的边缘;百金之子,不骑在殿堂的高栏杆上;圣明的天子不履危险之地,不行侥幸之举。现在陛下坐着六马驾的高车,驰下危险难测的高坡,万一马惊出了问题,陛下怎么对得起太后和高皇帝呢?”文帝一听,觉得这家伙挺关心自己的,心里对他更加喜欢。这就像我们现在一些马屁老手对领导说:“局长,我要批评你了。你怎么能熬夜看文件,这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实在很肉麻。

这样爱护君主,君主也未必都买账。所以马屁拍到马腿上的时候所在多有,袁盎也一直不是很受宠。好在他因为劝谏,得了一个“直”的名称,搞得大家都很佩服他。他也是擅长搞关系的,对待下人非常好,当陇西都尉的时候,搞得士卒都很拥护,愿为他卖命。最离谱的是他当吴国相的时候,侍妾和他手下一个小吏私通,他知道了也装聋作哑。反而是有人告诉那个小吏,说袁盎已经知道你和他侍妾私通了,你还是快逃罢。那小吏吓坏了,骑马就逃,袁盎一听,立刻亲自驱马去追。好容易追上了,小吏以为性命不保,哪知袁盎却告诉他,自己卖命来追,其实是想把侍妾送给他,叫他不要惊慌,这小吏感激涕零,从此死心塌地成了袁盎的心腹。

看看,袁盎在吴国当国相,就干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一点正经事没干,天天饮酒作乐,装糊涂,写给长安的文书都是为吴王说好话。吴王也因此对他大为喜欢,赐给他不少财物。他可谓尸位素餐,如果是个忠直的大臣,能这样做吗?显然,这家伙根本不配称为“直”,行事方式是曲之又曲。

这样的人当然和晁错这种死心塌地忠于主子的人搞不好关系。他们在朝廷,一向也是势同水火,晁错在的时候,袁盎避之唯恐不及;袁盎在的时候,晁错也拂袖而去。总之几乎连话都不讲。晁错也一直想找机会让袁盎吃吃苦头,后来当上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当即让人调查袁盎和吴王的财物往来,发现袁盎确实收了吴王很多财物,于是奏报,想处死袁盎,不知道刘启吃错了什么药,竟然下诏赦免袁盎,仅仅将他免为庶人。晁错不甘心,继续寻找机会,准备出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七国起兵晁错丧(10)

机会终于来了。

按照逻辑推理,吴国既然造反,那么袁盎确实是因为得了吴王的好处,为吴王的谋反阴谋刻意隐瞒,以前的奏报都是欺骗君主,按照律令,杀十次都够了。晁错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事情偏偏这么奇怪,当晁错授意自己的手下去劾奏袁盎时,这两个手下竟然像得了失心疯,不同意晁错的命令,理由是:“当吴国造反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劾奏袁盎,可能还能预先知道吴王的阴谋,让我们有所警惕;现在造反既成事实,七国兵马正向西方而来,我们再拷问袁盎,又有什么用呢?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