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翻译 > 第27部分(第1页)

第27部分(第1页)

老史是个本分人,坚决不从,结果令杨老四怀恨在心;可是杨老二却能够充分尊重、并以交友之礼对待老史,这让老史相当感到,后来经过老史的再三请求,老杨便同意他去晋王那里工作。杨秀为此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趁着老史出征南方的当儿,便罗织了一堆罪名来诬告老史,最后老杨信以为真,就把老史远远地打发到了北疆防范胡人,再后来忠勇可嘉的老史竟被老杨冤杀。

也就是从这件事,便突出地表明了晋王杨老二的抱负和蜀王杨老四的庸劣,一个得人一个失人,高下立判。

第三、杨广交结并拉拢到了杨素等重臣,并顺利组建完成了自己的阴谋集团,这些人可以说关键时刻也没掉链子。杨素可以说乃是大隋的第一猛将,很多重大战役他都参与过,他的功勋在武将当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待到老高(颍)被独孤皇后排挤去职后①,杨素也就成为了满朝文武里面名副其实的第一号人物。

为此,杨老二的心腹宇文述就曾经开导主子说:“大王仁孝的名声在外,才能也是天下独一份,且又数次担当方面军统帅,为国家建立了赫赫战功。不仅如此,再加上皇上和皇后对您的钟爱,还有四海的瞩望,都系于您之一身。真是当今天下,舍您其谁啊!然而,废立实在是国家一件极大的事,又关乎父子骨肉间的取舍,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改变的事。不过当今能够影响皇上意志的,还是有一个人的,那就是杨素!”所以,杨老二没有理由不去想辙拉杨素入伙,而这杨素又偏偏是个没操守的家伙。

第四、杨广很是善待、讨好父母身边的那些人,让他们尽量帮自己说些好话,而这样的耳边风吹得多了,父母自然是听得心花怒放、点头称许,舆论也慢慢就对杨广大大有利。

第五、杨广贿赂了东宫杨老大的幸臣姬威,令他暗中观察太子大哥的动静,在关键时刻还让他诬告太子图谋不轨。这一招其实是最狠也是最直接的,因为当时老杨已经在怀疑杨老大了,而太子不安分又历来都是其皇父所忌讳的——这就是不忠不孝,就是不合格!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就是这样被拿掉的,而老实的嘉庆做了皇帝之后还得处处小心,整天看着太上皇老爹(乾隆)的眼色行事。

终于,开皇二十年(600)十月,绝望、悲愤中的老杨正式下诏废黜了太子杨勇。而从杨老二夺储的整个过程看,他耍阴谋权术算计兄长,又以强大的母后为后盾,并由权相杨素出面为自己张罗,他自己又一边低调地躲在幕后操纵着,做得可谓天衣无缝。这不得不说表现出了他很高的政治才能,“就大计者遗细行”,就这一点上我们似乎并不能过多地苛责杨广。当然,前面我们也提到了,杨广也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一旦事情败漏或者未能达成,他将来就要割据南方,“复梁、陈之旧”,再徐图武力夺取中原。

就整个隋王朝的历史看,老杨废长立幼的举动实在是一件大事,后人多认为这是造成隋王朝迅速灭亡的一大主因。并且,他们还把责任过多地归咎于独孤氏和杨素,实际上这两位的确可谓是传统政治批判的对象,因为他们都干了自己不该干的事,无论他们的初衷是好的还是坏的!不过,这两位也是受了失败皇帝杨广的拖累,若是他们看中的是一位李世民式的人物,那么他们的名声又未必不能如长孙皇后、房玄龄一般传扬了。

谁能想到杨广后来的表现如此糟糕透顶,再说当初即使杨勇做了皇帝也未必就国家太平。就像柏杨老先生所发现的那个历史规律:历来中国的王朝,都会在二、三代君主时期出现一次大的震荡,挺得过去这次危机则王朝以后便顺风顺水,反之就速亡。以杨家父子的才能和胸怀论,想挺得过去的确是很有难度的事情。

① 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高颍都可以说乃是大隋的第一文臣,也是老杨的腹心之臣,而且他最早还是独孤氏的家臣。正是借着独孤氏这层关系,老高才备受皇帝的宠信,被委以重任。但是,自从那句他谓独孤皇后是“娘们儿家”的话传出去之后,一向要强的独孤氏就开始怀恨在心,而且在废立太子之事上彼此也产生了分歧,她终于找了个机会把老高给踢出了中枢。

3、有惊无险地做上了皇帝

就在杨广被立为太子的当月,在其“当受册”的权力交接仪式之时,有些迷信的老杨便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以大兴公(的爵位)成就帝业,孩子,你现在也到那里去沾点王气去吧!”于是,老杨就命令身为储君的儿子先去到当时的大兴县(在今西安附近)住些日子,也好缅怀一下父辈的风雨历程。以此也不难看出,此时还没有走出废立阴影的老杨对于这个儿子是寄予了厚望的。

可是偏偏就在这天夜里,“烈风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坏,压死者百余口”。在时人看来,老天爷似乎是在示警,大概作为老天儿子的皇帝一定是做了什么不应该做的事。至于是什么事,大家自然“心知肚明”,只是却没人敢乱说。老杨能说什么呢,好在他并不心虚,开弓已经没有回头箭,就先边走边看吧。

朝廷出了这么大的事,舆论居然都没什么特别的异常,可见这形势很不正常。其实,这正是老高(颍)被罢相之后的连带效应,从此朝廷里的忠义之士是越来越少,他们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小。举足轻重而又心如明镜的老高一走,形势对于杨广那是大大得有利,这也等于是为他搬走了最后一块绊脚石。

仁寿二年(602),独孤皇后去世。而这一年,也是杨广最难熬的一年,值此关键时刻,他活得也并不轻松。

当时是杨广的妹夫、老杨的女婿柳述用事,作为太子的杨广反而赋闲起来。柳述此人聪敏有才干,也向来爱好文艺,只是他少年时曾是杨勇的亲卫,两人打小就过从甚密,所以他在感情上是相当倾向杨勇的。很快,杨素便被打压下去,因而不再主持中央三省的全面工作。

杨广的日子更不好过,他忐忑,焦虑,估计也没少做了噩梦。他当时在京师居闲,事事处处还必须看老杨的眼色行事,可谓谨小慎微,就怕稍一疏忽再弄出叉子,而他又确实屁股上不干净,所以难免心虚。“战战兢兢,如临冰谷”,他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境。这期间他得空回了一次江都,才算是干了点实事。后来,老杨每次去避暑,都令太子在京师“监国”。不过这个监国也就跟一只看门狗一样,遇到状况不过就是叫两声,好提醒一下在家高卧的主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柄。无事可干,还得处处夹起尾巴做人,这既不符合杨广的愿望,也不合他的性格。

压抑、苦闷之余,他就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书信寄给一位远在边塞的亲信将军,其中他恭维那人道:“将军总戎塞表,胡虏清尘,秣马休兵,犹事校猎,足使李广惭勇,魏尚愧能,冠被二贤,独在吾子”,李广、魏尚两人都是西汉威震匈奴的名将,杨老二表面上吹捧那位将军贤过李、魏,可实际上表达出的却是他心底对于边塞生活及建功域外的深切向往之情。他接着又在信中道:“比监国多暇,养疾闲居,厌北阁之端居,罢南皮之驰射。”虽然自己有很多闲暇,可是却是一位带病之身;尽管厌恶这样无所事事,可驰骋射猎的生活一时也无法到来。

简直要活活把人闷死,不过好在杨广是一个老资格的文艺青年,他可以与文士来往,以排遣生活中的寂寞;也可以虔心礼佛,让自己尽可能地沉浸于佛学玄理之中,以暂时聊寄那不得安分、空虚躁动的心灵。

没当太子的时候拼命想当太子,当了太子又得经受这份煎熬,好在老杨并没有让自己久等。

话说那死了老婆的杨老头这下可得了自由,整天高唱夕阳红。先前虽然他也有一个宠幸的妃子陈氏①,这是独孤氏所默许的,但在老婆大人面前他总得节制和收敛一下。这一回,他要变本加厉地把失去的美好时光都拿回来,所以在陈氏之外又宠幸上了另一位南方美女蔡氏(这还不包括那些偶尔被老杨宠幸的)。可是乐极生悲,还没怎么好好享受人生的老杨就被两位美女给整得病倒了,他反思,他悔恨,但是已经太晚了。这大大加快了最高权力交接的进程,对于杨老二而言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