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我的爷爷老了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粮食,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获得了战胜困难和粮食增产双丰收。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曙光展现在毛主席面前。 1964年,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毛主席讲,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要在种好16亿亩地的基础上,建设4亿多亩稳产高产田,要逐步减少粮食进口,以增加新技术的进口,加强内地建设。中央决定,在农业战线上树大寨这面红旗,给全国亿万农民指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1964年4月20日,周恩来总理派农业部部长廖鲁言专程去大寨考察调研。廖鲁言亲自率领由国务院农村办、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山西省和晋中地委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调查组进驻大寨。

廖鲁言一行在大寨考察了21天,他们与大寨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开了8次联席会议,看了许多材料,听了许多汇报,走了许多地方,对大寨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干部状况、思想状况和发展历史进行了详细调查,总结了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按照农业“八字宪法”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经验。他特别赞赏大寨经过多年努力,使建起的水平梯田成为活土层在一尺以上的、能蓄水保肥、抗旱保墒的“海绵田”,他认为这种海绵田对于发展我国旱作农业具有普遍的科学意义。

5月11日下午,调查基本结束。廖鲁言对这次调查很满意,并在大寨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透露了一条消息:在即将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央要把大寨树立为一面旗帜。他告诫大寨人:“大寨可是给树起来了,全国工业上树大庆,农业上学大寨,这面旗帜垮下来可不行,你们要搞得更好更红才行。”廖鲁言回去后写成了《大寨大队调查报告》,呈送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阅示。

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爷爷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坐在了主席台上,并第一次以大会执行主席的身份主持了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众所周知,这个报告是经过毛主席审阅、修改的。这个报告中有相当篇幅讲了大寨,第一次公开表彰大寨是农业战线的一个先进典型。周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是一个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

报告叙述了大寨的条件、工作和成绩:

“这个大队,原来生产条件很差,是一个穷山恶水土地薄、全部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方。十几年来,这个大队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加工改造耕地为中心,结合运用‘八字宪法’,高速度地发展了农业生产。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艰巨的农田基本建设,把过去的4700块土地连成了2900块,并且都建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他们的粮食亩产量,1952年为237斤,1962年增加到774斤,1963年虽然遭受了很大的水灾,但仍然保持在700斤以上。

“大寨大队进行了这么多的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发展这样快,完全是依靠集体力量。他们正确处理了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他们只向国家借过一次钱,第二年就归还了,从1952年到1963年这11年中,这个大队在逐步改善社员生活的同时,向国家总共交售了万斤粮食,每户每年平均交售2000斤 …… ”

农业学大寨(2)

周总理在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大寨的先进经验,并对大寨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会上,周总理还脱稿讲了许多话,介绍陈永贵的事迹和大寨的有关情况。

年底,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农业学大寨”。周总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第一次公开提出“要发扬大寨精神”,同时提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从此,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2)各行各业学大寨

海军在学大寨上带了头。海军政治部在《学大寨工作简报》上写道:“海军战士学大寨,万里海疆添新彩,军舰不能上高山,大寨精神可下海。”不久,北京军区的各军把野外拉练和学大寨结合起来。三十八军在昔阳搞了一次军事演习,除了炮弹、机枪射击之外,还发射了两组多管火箭,许多昔阳人还坐着三十八军首长的直升飞机在天空中飞了几圈。

从此,一场全国性的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各行各业、各单位各部门或召开专题报告会,或开现场会,办学习班,或组织大家到大寨参观……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大寨经验。中央有的部级单位还提出要把本单位建成大寨式的单位。学大寨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国内的舆论工具予以积极配合宣传,许多记者为此常驻大寨。人们打开广播,歌颂大寨的歌曲随时可以听到;《大寨红花遍地开》成了广播节目的开始曲。各地报刊杂志学大寨的口号随处可见:

学习大寨人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

学习大寨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

学习大寨人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的崇高风格!

(3)全国学大寨;大寨怎么办

“农业兴,百业兴;农家旺,国家旺”。党中央、国务院树立大寨为全国农业上的一面红旗,这面红旗的旗手就是爷爷自己。要想保持这面红旗鲜红,就得解决“全国学大寨,大寨怎么办”的问题。他说:“大寨学全国的先进单位,大寨学人民解放军。大寨要找差距,要用更大的干劲创造更大的成绩。”在他的带领下,大寨继续进行着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并开始防旱防涝,向改造大自然的深度进军。

这时,“文革”开始了。大寨本身就是一面红旗,没有什么值得炮打的“司令部”,也无所谓“造反”与“保守”两派,因此大寨比较平静。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共同语言和行为”——早请示、晚汇报及忠字舞等没有在大寨流行过。他们也不是“宝书不离手,语录不离口”。因为安排紧凑的劳动搭不起时间,读报和学习只能在劳动之余进行。在这个时期,大寨与全国相比,有三个特点:全国运动,大寨生产;学生上街,农民下地;参观火热,生产繁忙。可以说,“文革”10年,是大寨人实实在在地大干的10年。

(4)记者的到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