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重生民国之岁月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兵压境,即将一哄而散。有的说,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均不在鄂,兵无统属,焉得不败。众言纷纭,但比较一致的倾向是起义不会成功。袁世凯一边听着诸人发言,一边急剧地思索;一边微笑,不发一言。这时便有人问袁有何高见。他说:“瑞澂、张彪都是无能之辈,怎能够平定叛乱,摄政王载沣更无办法,内阁总理大臣奕劻昏庸贪鄙,没有安定大局的能力,听说革命党人占据武昌,将进占汉阳,其志不小。看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未可知呢!”有人马上吹捧说,此事非袁宫保出任不可。他慌忙摆手,假惺惺地叫大家只谈风说月,勿论国事。

10月12日,清廷命陆军大臣阴昌和第四镇统制王遇甲,率领第二、第四镇各一部星夜南下,并会同海军提督萨镇冰率舰队向武昌进发,以陆军大臣阴昌为钦差大臣兼参谋长,节制各军。企图水陆进攻,扑灭武汉的燎原之火。

革命军得知清军南下的情报,10月16日誓师迎战。任命何钖蕃为临时总指挥,于17日渡江向三道桥布防,司令部设在刘家庙。

这时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都是实力派,与袁世凯关系很深,袁被罢斥后同情他们的境遇,希望会有出山的一天。武昌起义,他们感到是个好机会,想方设法使袁出山。载沣对袁极为怨恨,但在奕劻、那桐等人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下,自己又想不出对付当前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听任摆布,忍泪屈从。

10月14日,清廷发布上谕,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所有该省军队及各路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荫昌、萨镇冰所带之水陆各军,亦得会同调遣。

袁世凯闻命后立即写了一个奏折,借用彰德府的大印盖上发往北京,其文:“闻命之下,伏念臣世受国恩愧无报称。徒以养疴乡里,未能自放驰驱,捧读诏书,弥增感激,惟臣旧患足疾未愈。去冬又牵及左臂,时作剧痛。急难望愈,实难支撑。”

15日,荫昌到洹上村,与袁商谈当前局势,袁装病不出,荫即到袁的寝室。密谈时,荫昌说:“武昌是乌合之众,无人主持,不难扑灭。”袁正色说:“湖北黎元洪为将,何谓无人?”警告荫昌不可轻战。他希望事态扩大,使清政府无法收拾,好提高自己的地位,从中得利。

18日,载沣在袁奏折上批道:汉口事情紧迫,迅速调治,力疾就道,用副朝廷优加倚任之意。袁知非起用自己不可,次日发了一通致内阁的代奏电,声称“凯衰病余生,何堪负重,然受恩高厚,利钝姑不敢计,惟有竭尽心力,凯赤手空拳,无从筹措,必须赶募得力防军,以备驻防以复地面及弹压各属。”奏请在直隶、山东、河南等招募曾经入伍壮丁12500人,作为湖北巡防军。要求拨款四百万两,以备先用。20日,他再次致电内阁,要求清廷把亲信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等调到自己的身边,指挥起来得心应手。这一切清政府都照准了。

袁世凯虽有出山的表示,但提出六个条件:一、明年即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参与此次事件诸人;四、解除党禁;五、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六条缺一不可,否则决不出山。六条之中,一、三、四三条是向南方革命党人递送秋波,证明他是同情革命党人的,和清廷当局不同。蒙蔽革命党人,诱使妥协分子向他投降。二、五、六三条是针对清政府的。表明内阁总理的椅子除了自己,别人谁也不敢坐。因而提出这几条,就是要把军政大权从皇族手中夺取过来,使清廷及摄政王载沣处于无权地位,听凭他的摆布。清廷的亲贵对这样一些条件,坚决反对,愿作妥协的载沣一下子也受不了。袁的阴谋暂时没有得逞。

革命军占领武昌后,11日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原清军二十一混成协统黎元洪任军政府都督。17日各国承认军政府为交战团体。由于革命党人,起义士兵的英勇奋战,广大人民群众支援,湖北的革命形势一派大好。高山、天门、黄州、宜昌先后光复。19日又攻克刘家庙,清军退至滠口。

满清政府在前线的军事则毫无进展,原来23日冯国璋到彰德见袁时,袁告诉他:“乱党颇有知识,与寻常的土匪为乱,形势大有不同。且占据武汉,是负隅之势已成,又兼工厂未停,武器日出不穷,势力如此之大,诚有不可轻视者。而在我军饷械未到,人员未齐,出师太急,万一偶有失利之处,则关系大局实非浅也。筹备周到,计出万全,断难督师进攻。”即受意冯国璋消极怠命,拥兵观望,压迫清廷在他出山问题再作让步。

面对这种形势,皇族亲贵一筹莫展。载沣考虑,与其革命党人得势,宗庙覆亡,不如答应袁的要求;或苟延残喘,被迫再向袁屈服。按照袁的意见,任命冯国璋统领前线第一军,段祺瑞统领第二军,均隶属于袁;调动直、奉两省武器装备及兵员。27日,召还荫昌,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陆军,长江水师和此次派出各军,均归其节制调遣。应会同邻省督抚者,随时会同筹办。

九、东山再起迫宫夺权

九、东山再起迫宫夺权

清政府在27日授袁为内阁总理这一天,袁即密令北洋军进攻汉口。为给袁出山捧场壮威,北洋军向刘家庙车站猛攻并且占领。次日民军反攻失利。于是在11月2日又放弃汉口,退守武昌、汉阳。

清军攻占汉口后,在11月20日又图谋进攻汉阳,以两镇的兵力,配备野炮,主力由位于汉水上游六十里的新沟渡过汉水,进攻汉阳。11月23日,革命军的十里铺防线被清军突破,汉阳兵工厂被占领,是夜黄兴下令放弃汉阳,向武昌撤退。

袁世凯要想做曾国藩或李鸿章,自知是不可以了,清政府大势已去,局势摆得清清楚楚,产生曾国藩或李鸿章的客观条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他不肯无条件地接受共和制。在唐绍仪辞职后,他电请伍廷芳北上与他直接进行谈判。伍廷芳不肯让革命军处于屈从的地位,坚决请他南下进行谈判。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的分岐意见不能解决,因此南北和议在外表上陷于停顿,但又转入了双方秘密交涉的紧张时期。由于杨度与汪精卫的幕后活动,革命军方面妥协分子的主张占到上风,使孙让位于袁,袁负责推翻清政府为交换条件。

在此时期,袁曾指使北洋的附属军——辫子军张勋反攻南京以试探革命军的力量。但是辫子军不中用,第一仗就被江浙联军和姚雨平的粤军在固镇把他打败了,第二仗又被姚军和陈干的淮军在南宿州予以痛击,他就放弃徐州逃到山东境内去了。

就当时的全局而论,如果南方革命军继续进行战斗,北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很大,虚张声势的袁世凯是可以被打倒的。但是妥协派占了上风,对北洋军的实力估计过高,对自己的有利条件估计过低,对人民的向背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毫无认识,因此袁的政治投机事业得到成功。

1月14日,双方商定,自15日至29日各战场继续停战15天,这是第六次停战谈判;同时也是最后的一次停战议和。同日,唐绍仪告伍廷芳,探询如清帝退位后举袁世凯为总统有何把握。伍即电孙中山。孙中山次日复电伍:“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革命党人黄兴也答复袁的党羽,“如约”孙中山仍然表示愿意辞职,以袁为代。得到了明确保证,证实了孙中山不会欺骗,袁世凯的决心最终定下来了。自此之后,南北议和问题一变而为清帝退位问题,于是,袁世凯开始加紧了逼宫活动。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与内阁大臣联衔上折密奏清廷说:“海军尽叛,军饷无着,强邻虎视辽东,库伦不稳,人心涣散。东西友邦,因此次战祸,则能不无干涉,民军所争者政体,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九庙之震惊。清廷若不实行共和,民军不依,列强也要干涉,到那时候,皇族就要遭到可悲的下场。”

袁世凯手捧奏折到故宫养心殿去见隆裕太后时,他跪在红毡垫上,流着眼泪,一边向坐在炕上的隆裕断断续续地说着“伤心”的样子,隆裕默无一言,惟有用手绢拭擦流不尽的泪水。坐在隆裕旁边的幼小无知的宣统,不知地下跪着的胖老头为谁,也听不明白两个大人因何啼哭,心里非常纳闷。袁见自己主演的这幕逼宫戏,效果还不坏,心中窃喜,叩头辞去。

袁世凯从宫内出来,行至东华门外的丁字街三义茶馆门口,张先培等人,就在当天上午11时45分埋伏在那里,袁世凯的马车上午11时45分走到三义茶馆门前,便扔出炸弹,由于袁的马车速度快,炸弹无有击中。马车又朝前走到宜坊酒店门口,张的同党又从酒店里扔出一颗炸弹,这次又未击中袁的坐车,但炸死袁的卫队管带袁金标及随员士兵5人,马2匹。

事发后,大批军警到出事地点,当场捉了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等10人。当日,清政府营务处总理、袁世凯的大将陆建章亲自开庭审理,被在爆炸现场搜出武器的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3人被判处死刑,当天执行。另7人为法国记者保释。这件事对袁本是坏事,可是它恰恰发生在此时,却又适以袁世凯所利用。在皇族亲贵中,良弼、载沣、载涛、铁良等都是主战派,他们对议和衔恨刺骨,把袁看作逆臣,革命党人的奸细,时刻设法除掉。袁一面调第三镇曹锟之一部入京,加强保卫力量,一面制造谣言“革命党人已经遍布于北京城”。袁被炸事件,正好使谣言得到证实,使隆裕太后消除了心头的疑虑。又利用被炸事件来了个从此称病不入朝,把逼宫的任务交给了赵秉钧、胡惟德等人,自己躲在幕后操纵指挥。

当奏请退位的消息一传出,一部分满蒙王公大臣摆出了要拼命的架势,采取恐怖行动对汉人报复的传说搞得满城风雨。17日,隆裕召集宗室王公御前会议,讨论是否实行共和问题。奕劻和贝子伦主张自行退位,颁布共和。隆裕一听抱着宣统大哭,溥伟和载泽等竭力反对,会议无结果而散。良弼、溥伟、铁良等马上联络几十人齐赴庆王府,围攻奕劻。次日早,他们以君主立宪维持会的名义,发布激烈宣言,并写信给袁世凯,内有“欲将我朝天下断送汉人,我辈决不容忍,愿与阁下同归澌灭”之语。以保卫清室,反对议和为目的反动集团宗社党成立了。

1月19日,袁世凯提出由清廷授他全权组织临时政府,或临时政府暂设天津,作为清帝退位后解决全国政权的两项办法,企图将清廷与南京临时政府同时抛弃,由他组织统一政府。问题一提出 ,王公大臣一致表示反对。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钧凶相毕露地指斥王公亲贵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声称再如此下去,就辞职不干,说完扭头就走。隆裕吓得不知所措,会议依然没有结果。蒙古王公纷纷出京,各回本旗,组织义务勤王敢死队,陕西总督升允准备带兵勤王。

袁世凯见北京的路走不通,又转向南京。20日,让唐绍仪转告伍廷芳,提出拟由清廷授权在天津组织临时统一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在清帝退位后即行解散,要南京革命党人首肯。孙中山态度非常坚决,明确指出:清政府退位,政权同时消灭,不能把政权私授臣民,北京不得再立临时政府,把他顶了回去。

组织统一政府问题在两方面都碰了壁,袁世凯不得不另打主意,再迫清廷实行共和。除指示瓜牙继续从外部恐吓外,他还贿买太监张德兰和贪官奕劻、那桐等从内部对隆裕太后恫吓。太监张德兰被收买后,在隆裕面前危言耸听,说什么“各省纷纷独立,前敌军队撤不下来,外债无望,饷项难筹,若不答应民党要求,则革命军队杀到北京,您的生命难保。”倘能依从让位,则有“优待条件”,仍可以安居宫闱,长享荣华富贵,袁世凯一切可以担保。隆裕为人特别优柔寡断,遇到为难之事,只有啼哭。袁世凯内外夹攻,使她动摇起来。

隆裕所能采取的唯一办法是尽可能拖延时日。2月1日,她召开御前会议,提出采取虚君共和政体,即君主不干预国政的办法,把皇帝留下来。这自然在民国政府和袁世凯那里都通不过。隆裕无路可走,经过考虑比较,觉得保留性命,退位享受优待条件,总比宗族覆灭的结局强得多。无奈她只好做出了皇帝退位,颁布共和的决定。

1912年2月3日,隆裕授袁世凯以全权,与南方协商清帝退位条件。袁的病马上不治而愈。

8日,隆裕提出3条意见:一、留“大清皇帝尊称相承不替”十字;二、不用“逊位”一词;三、宫禁及颐和园随听使居住。袁电请南方迁就。10日,袁召集内阁大臣和近支王公开会,讨论通过南京临时政府提出的清帝退位条件最后修改案。11日,隆裕认可,决定下退位诏。同日,袁将未颁发之清帝退位诏旨电达伍、唐,并转孙中山、黎元洪和南京临时参议院并各部总长。接着复发一电,表明政治态度。开头一段说得非常漂亮,文曰:“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公认,今由弊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国民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2月22日,隆裕以宣统皇帝名义颁发三道诏旨。第一是清帝退位诏;第二是公布优待条件和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第三诏是劝谕臣民。

至始,统治中国长达267年之久的清王朝覆亡。全国人民以无限的喜悦迎接了共和时代的到来。当天晚上,袁世凯在外交部大楼里把拖在脑后的辫子剪掉。他一边剪,一边不断哈哈大笑,这种开心的狂欢在其一生中是第一次。的确,全国政权马上就要窃取到手,总统的宝座就是自己坐定了。

十、篡夺胜利果实  破坏共和

十、篡夺胜利果实  破坏共和

2月13日,即清帝退位的次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送交了辞职咨文,举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月14日,接着参议院开总统选举会,17省代表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旋即电袁,告以务请驾临南京参议院受职。同日,孙中山亦电袁,准备派专使北上迎接。

25日,蔡元培一行到达北京,袁命打开正阳门予以隆重欢迎。下午,蔡元培等会见袁,递交了孙中山请南下就职的手书及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的选举状,敦请南下。

29日晚上8时,一件经精心策划的事件发生了:驻京部队第三镇在东城举行了兵变。顿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人声沸腾,一片混乱,后来逐渐向南转移。兵匪在东安门外及前门外一带抡掠通宵达旦,商民被害者数千家。

袁世凯的一套骗术,迷惑了蔡元培等人;他们相信袁若果南下,北京政局更加不稳。3月2日,蔡元培等致电参议院说:“北京兵变,外人极为激昂,日本已派兵入京。培等睹此情形,集议以为速建统一政府,为今日最主要问题,余尽可迁就,以定大局。”要求参议院在袁南下问题让步。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身着大礼服,趾高气扬地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即着手组织政府。经袁提议,参议院通过,唐绍仪被任命为内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