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也闹出了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
比如,几支执行外围侦察巡逻任务的小部队就闯进了郊区几座农场,洗劫了农场主任的贵重财物。如果不是白佑彬及时组织起了一支临时宪兵队伍,并且让陆少丰严惩了违反军纪的那几名军官,让其将掠夺来的财物归还给了农场主人,恐怕类似的劫掠事件会迅速增加,情况也将进一步恶化。
当然,帝国海军与陆战队的军规中,并没有限制官兵去抢夺一些不值钱的东西。
比如,当时好几个驻扎在郊区的陆战营就去“征用”了附近平民自家酿制的啤酒与葡萄酒,并且时不时出现一些偷鸡摸狗的小事情。
二十三日,谢昶伦来到了新奥尔良。
白佑彬的前线战区司令部也同时转移到了新奥尔良,用谢昶伦的话来说,他好久没有在破交舰队服役,想借此机会来品尝一下美国货的味道。
同日,第四轮停战谈判在里约内卢开始。
这次,美国谈判团的态度软弱了许多,只是在谈判桌上“请求”帝国在占领美国之后,尊重并且维护美国宪法的尊严。
显然,在战场上输得一塌糊涂,就别想在谈判桌上有所收获。
此时,萧鼎昆再次调整了谈判目的,并且让之前组建的那个特别委员会重新制定肢解美国的方案。
只是,这次不叫“肢解”,而是“变更美国的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在美国全面放弃了国家尊严之后,萧鼎昆已经开始着手采取细节措施,以便让在谈判中获得的好处发挥实际作用。这其中,变更美国现有的行政区化,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手段之一。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二十七章 … 民主政治
当时,就战后对美政策,帝国内部也有多种声音,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萧鼎昆。
虽然所有帝国的高层领导者都认为应该削弱美国,并且采取必要手段防止美国在战后再次成为帝国的头号对手,但是根据所主张的手段的严重程度,这些高层领导者分成了“温和派”、“激进派”与“现实派”。
“温和派”的主要代表者就是帝国议政院议长,战争委员会首席委员岑泽辛。
按照他的观点,帝国应该尽快从战争体制转为和平体制,花更多的力气解决国内问题。
当时,岑泽辛的主要观点是,保持美国现有的政治体制,在美国扶持一个亲明政府,然后在战后将美国发展成为帝国的下级市场,采用数百年来帝国一直采用的手段,即通过控制美国的经济,来达到控制美国的目的。
从岑泽辛的身来看,他的提议也有一定的道理。
作为议政院院长,岑泽辛先要为那些支持他的选民负责,而此时帝国国内地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比如,工人在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之后,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厌战情绪。军队的伤亡数字居高不下,已经让很多家庭丧失了亲人,导致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全面地军事化管制只给了平民基本的生活保障,严重影响到了国内民众的生活水平,导致国内消费品市场迅速萎缩,从而导致大批工厂破产,使民众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这些问题都接影响到了帝国的内部问题。
如果不能迅速解决这问题,不但战时内阁政府要受到影响,就连岑泽辛这些由百姓选举出来的议员也要受到影响。而作为议员,岑泽辛是不折不扣的政客,他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自己的政治前程。在此情况下,他以民众利益捍卫者的身份,大力呼吁尽快结束战争,必然能够得到更多民众地支持与认同,从而为其今后的政治生涯带来好处。
只是,岑泽辛犯了一个数百年来,几乎所有政客都犯了的错误。
数百年来。帝国经历数次大起大落。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独霸世界地手段与方式。
那种通过将其他国家发展成下级市场。控制他国经济地手段。只是一种殖民式地掠夺手段。过于张扬。也过于肮脏。根本不可能得到其他国家民众地认同。反而会激起民愤。最终瓦解帝国地统治。历史上。欧洲地崛起。就与帝国地扩张性经济政策有着直接联系。如果不是过分地掠夺。导致欧洲国家民众民不聊生。恐怕欧洲就不会第一个起来反抗帝国。并且与数次威胁到了帝国地霸主地位。
另外。经济掠夺。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有点历史知识地人都知道。如果采用岑泽辛地方法。美国肯定会在战后迅速走向帝国地对立面。并且通过二十到五十年地快速发展。再次成为帝国地头号强敌。那么。帝国有可能在下一次世界大战中击败美国。而不是被美国击败吗?
当然。这并不是说岑泽辛不清楚这个问题。
只是。作为议员。他必须要提出一个明确地政治口号。以此获得更多地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