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何家辉看到死者脖子上的针孔时,便已经断定,凶手动手杀死死者的时候,死者应该是处于昏迷或者深度睡眠状态。
否则的话脖子上突然挨了一针,肯定会苏醒过来,而且死者作为医生,医学知识丰富,也一定会第一时间出去求救,不可能待在原地等死。
现场并没有搏斗或者挣扎过的痕迹,死者的头部也没有发现伤痕,可以确认死者不是被敲晕的。
于是何家辉便想到了安眠药。
安眠药中往往会含有一定量的镇定剂,这属于生理性质的催眠,处于这种状态下,即便是脖子被扎针,也不会清醒的。
在何家辉的提醒下,法证优先对现场采集到的水杯、饮料瓶和食品包装,进行了检测。
很快的,法证也将检测的信息发给了黄启发。
“我们在茶水间的垃圾桶里,发现了两个星巴克的一次性咖啡杯,其中一个杯子里,发现了有咪唑吡啶的反应,经过进一步的检测,是唑吡坦。
咖啡杯口采集到了唾液,正在进行DNA的对比,不过在咖啡杯上,也发现了死者刘国强的指纹,基本可以确定刘国强喝过这杯咖啡。”黄启发开口答道。
“唑吡坦?第三代的安眠药啊!怪不得血液当中检测不到呢。唑吡坦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只有两个多小时,代谢是非常快的,所以在死者的血液当中才检测不到。”
何家辉话音顿了顿,接着介绍道:“人在死亡之后,新陈代谢是不会立刻停止的,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要等到尸冷发生以后,新陈代谢才会完全停止。
虽然死者的血液当中已经检测不到唑吡坦,但唑吡坦是通过肾脏代谢的,如果尸检的时候,去检验死者的肾脏,应该还能检测到。”
……
早在二十世纪初,科学家就发现了巴比妥类药物具有镇静的作用,之后又陆陆续续的合成了一些其他的镇静剂,这也是第一代的安眠药。
但是第一代安眠药的效果比较差,需要服用中等的剂量,才会起到改善睡眠效果,而且跟其他药物之间的影响也很大,容易影响人的呼吸,并且会对中枢系统产生不良反应。
第二代安眠药,主要是苯二氮卓类镇静剂,这也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安眠药,普通老百姓平时吃的安定,就属于这一类药品。
这一类药品治疗指数高,对内脏毒性低,而且相对安全。但缺点是半衰期比较长,服药后是能诱导入睡,但清醒后容易产生失眠和焦虑。
你没看错,安眠药服用过后会产生失眠的副作用,所以很多人会出现服用安眠药,失眠反倒会加重的情况。
而且这一类的安眠药,只能极微量溶于水,如果凶手打算用这类药品给人下药的话,放在水里一眼就会被看出来,水里面飘着一些白色固体,得是眼神多不好的人才能喝的下去!
不过这一类药品却可以溶于酒精,所以下在酒里面,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洋酒,本来就有颜色,安眠药融进去几乎看不出来。
但医生上班时间,是不允许饮酒的,所以凶手给死者下安眠药,就不可能使用第二代安眠药。
第三代安眠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上市,这一代安眠药口服吸收效果非常的好,服用后半个小时,就能在血液里达到浓度高峰。
而且第三代安眠药的安全性也比较高,不容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只要没有过敏的话,基本上没有副作用。
以比较常见的唑吡坦为例,在血液当中的半衰期只有两个多小时,而且只会通过肾脏代谢,吃了药睡了一觉后,撒泡尿体内就没有了,自然也不容易被检测到。
这不像是第二代安眠药,还会通过体液和乳汁代谢,哺乳期的母亲如果吃了安眠药,再给小孩喂奶,孩子都会跟着一起睡觉。
虽然唑吡坦在体内的半衰期只有两个多小时,很快就会检测不到。但是混在饮品里的唑吡坦,可没有半衰期,因此法证能够在咖啡杯里,检测到唑吡坦的残留。
黄启发此时也开动了脑筋,他开口说道:“死者是来上夜班的,肯定不会主动吃安眠药,这么说来,应该是凶手给死者的咖啡里下了安眠药。
等药效发作以后,死者感到有些困,便去休息室里休息,凶手等到死者熟睡以后,便进入到休息室,给死者注射了过量的镇定剂,导致死者死亡。
我们的线索又多了一条,只要找到是谁给死者的咖啡杯里下了药,那个人肯定就是凶手!”
何家辉则开口问:“咖啡杯上,除了死者的指纹之外,还有其他人的指纹么?”
黄启发瞬间明白过来:“你说的没错,凶手下安眠药的时候,手肯定会接触到咖啡杯,从而留下指纹!我马上问问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