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Kalidasa)的著名剧本《沙恭达罗》(Abhijnanasakuntala)中译本出版。
1957年(四十六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出版。
1958年(四十七岁)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义》出版;
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亚非作家会议”。
1959年(四十八岁)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应邀参加“缅甸研究会(BurmaResearchSociety)五十周年纪念大会”;译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Pancatantra)中译本出版。
1960年(四十九岁)
为北京大学东语系第一批梵文巴利文专业学生授课。
1962年(五十一岁)
应邀前往伊拉克参加“巴格达建城1800周年纪念大会”;当选为中国亚非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的剧本《优哩婆湿》(Vikramorvasiya)中译本出版。
1964年(五十三岁)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参加中国教育代表团,前往埃及、阿尔及利亚、马里、几内亚等国参观访问。
1965年(五十四岁)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6—1976年(五十五岁至六十五岁)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自1973年起,着手偷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Ramayana),至1977年,终将这部18755颂的宏篇巨制基本译完。
第五部分
第80节季羡林年谱(2)
1978年(六十七岁)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大学复课,原担任的东语系系主任同时恢复;作为对外友协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访问;
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5年,北大与社科院分别办所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至1989年底。
12月中国外国文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1979年(六十八岁)
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兼任南亚编写组主编;中国南亚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专著《罗摩衍那初探》出版。
1980年(六十九岁)
散文集《天竺心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