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汗说了,杨承应主动让出盖州,表明他也没能力长期占据。一方面让他们经营盖州,把来不及转移的百姓安顿好。另一方面,也要试一试他们的忠诚。”
“大汗真是深谋远虑。”
三人走遍了盖州指挥使衙门。
黄台吉望着南边的方向,若有所思。
杨承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好想见一面!
阿嚏!
远在金州的杨承应,没来由的打了个喷嚏。
伺候在旁的田英娘赶紧问道:“大人是不是着了风寒?”
“没……没事。”杨承应捏了捏鼻子,对着炭盆烤了烤手。
围着炭盆,还坐着罗三杰、祖天寿、宁完我、茅元仪和齐大壮。
都是内政的好手。
“立春快到了,一年最重要的时刻将到。”
杨承应往手里哈了口气,继续道:“因此我们必须全力保障春耕,除风字营和林字营继续训练以外,其他都要下去,维持社会秩序。”
这年头衣服很贵重,有的人家只有一套衣服,从春天穿到冬天,破了就补一补。
特别是经历过去年一年多的残酷,更是困难到难以想象。
下地干活也要起早摸黑,不是因为勤快,而是因为没有衣服,天黑的时候别人看不见。
而在这种时候,一些人就蠢蠢欲动,很想把发下来的东西偷到手,甚至强抢。
因此需要派士兵到最底层,维护现场的秩序。
而新归附的明军还需要训练,只有杨承应的嫡系才能肩负重任。
罗三杰皱眉道:“这些事,执行起来很容易。我现在最担心一件事,方巡按已经绕道前往广宁,会不会对我们不利。”
提到方震孺,茅元仪脸上有些尴尬。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杨承应不以为然,“朝廷想要执行三方战略,肯定会我们加强管制,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
茅元仪提醒道:“方巡按和我关系虽不错,可我也没能力阻止他。依我观察,方巡按对将军很有成见,不可不防。”
“对我有成见?”杨承应反问。
“兵器的来源,军队的训练,土地的分配等等,都与大明国策违背。”
茅元仪的话,让杨承应额头上冒汗。
自己干了这么多“不正确”的事情吗?
“这件事以后再说,我们先把春耕事情安排妥当。”杨承应只好道。
宁完我接过话茬:“农具和种子都已备好,但是随着复州百姓迁入,是不是请齐壮士关掉炭窑,改成农具铺。”
“这个嘛,俺没有问题。”齐大壮犹豫道,“就怕弟兄们不乐意。”
“嗯?”杨承应疑惑的看着他。
齐大壮咽了下唾液,道:“这些日子烧炭,得了不少的好处。很多弟兄,有点不愿意打农具,不赚外快。”
杨承应眼睛眯成一条缝,十分严肃地道:“回去告诉他们,烧炭冬天才有用。如果他们不愿意,我就把炭窑封了。也可以不打农具,回家种地。”
“是,俺知道了。”齐大壮慌忙应道。
杨承应收敛了神色,笑道:“你也别紧张。如果他们愿意回去种地,你只管放行就是了。只是下次,就不用他们。”
“俺明白了。”
齐大壮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