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易中天品三国百家讲坛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滔滔黄河啊,我恐怕是再也回不来了!果然,官渡之战失败以后,袁绍只顾自己逃命,不管沮授的死活,沮授跑不掉啊,被曹操俘虏,这是他们窝里斗。

袁绍的谋士窝里斗,袁绍的家庭闹家务。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小子袁尚,袁绍喜欢谁呢?袁尚,为什么呢,因为袁尚长得漂亮,于是决定立袁尚为接班人。因为大概袁绍这个人也是一表人才,是一个帅哥,然后他三个儿子当中小儿子最帅,于是袁绍就认为老帅哥的接班人那就应该是小帅哥,荒唐嘛,这不是荒唐嘛!但是他这个话说不出口啊,他怎么办呢?他说这样吧,三个儿子一个外甥,我就把我这四州分了,他不是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吗,把小儿子袁尚留在自己身边住在冀州,然后剩下的三个州一个州派一个人去,袁谭,袁熙,高干是个外甥。沮授又反对,沮授说主公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俗话说“一兔走衢,万人逐之”,怎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兔子,它跑到十字路口,大家都来抢;“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如果一个人拿到手,大家都不抢了。你现在这个做法等于是把这个兔子放到十字路口来了,能不窝里斗吗?袁绍又不听,结果他死了以后他的长子袁谭和他的三子袁尚两个人就打起来了,他的谋士也分裂成两派,自相残杀,省了曹操不少功夫。这是袁绍的又一失,叫做组织上失和。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袁绍,政治上失利,道义上失理,战略上失策,指挥上失误,用人上失当,组织上失和,有此六失,还不失败,那才叫天理不容。这个结局早在曹操的预料之中,当时袁绍十万精兵南下,来势汹汹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打不赢的,只有曹操神情自若。曹操说,袁绍是我的老朋友,我太了解他,他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野心大,智慧少,态度凶,胆子小,刻薄猜忌,人缘不好,他那个地方,他那个集团“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虽然他土地很广,军队很多,粮草丰足,那不过是给我做后勤部长罢了。曹操到底是袁绍的老朋友,他真是把袁绍看透了,袁绍这个人政治上短见,军事上弱智,组织上低能。

当然你说这个人他一点能耐和个人魅力都也没有那也不符合事实,他要是一点都没有的话他怎么弄出这么大动静来呢?应该说袁绍这个人其实还是有本事的,也是有魅力的,他最大的成功在于他利用他家族四世三公的这样一个政治资源,把袁氏家族的事业推向了一个顶峰。这是袁绍了不起的地方,他没有像后来的清朝八旗子弟一样躺在父辈的成就上吃老本,他是在祖辈父辈开创的基业上发展壮大了,袁绍的最后的成就、名声、地位都超过了他的父辈和祖辈,这是袁绍了不起的地方,需要肯定的地方。但是他在关键时刻却表现出愚蠢、固执和狂妄,他的愚蠢、固执和狂妄是三位一体的,他因为愚蠢而固执,因为固执而狂妄,又因为狂妄而愚蠢。他狂妄,所以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他固执;因为他固执,他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他愚蠢;因为他愚蠢,他不知道自己的分量,因此他狂妄。所以袁绍的失败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失败,做人的失败,性格的失败。

那么袁绍的性格是什么呢?内心分裂。对于这一点,历史上是有过评价的,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怎么说?《三国志》说,袁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荀彧则说他“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袁绍这个人表面上看起来风流儒雅,风度翩翩,和蔼可亲,宽以待人,但是骨子里面是猜忌别人的,是忌妒别人的,是很刻薄、很尖刻的,很狭隘的,他见不得别人比自己风光,容不下别人比自己聪明,受不了别人比自己正确。他为什么要打曹操?因为曹操比他风光啊,奉天子以令不臣。他为什么要贬沮授?因为沮授比他聪明。他为什么要杀田丰?因为田丰比他正确啊。

他从官渡兵败回邺城的时候,袁军将士都捶着胸脯说,天啊!如果田丰在这儿,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个下场啊?这个话传到他耳朵里,他受不了,他就问逢纪,说田丰在邺城狱里表现怎么样啊?他窝里斗又开始了,逢纪说,田丰听说主公打了败仗,幸灾乐祸,拍手大笑,说这下可证明他最英明了。结果袁绍回到邺城,第一件事情杀田丰。其实没有逢纪的这个小人的这些活,袁绍也是要杀田丰的,这点田丰早就预料到了,所以田丰说这一回我死定了,然后田丰有一个解释,他说为什么呢?如果这回我们打了败仗,我们主公一高兴说不定就把我赦免了,因为他是胜利者,胜利者是很宽容的,而且还可以把我这个意见错误的人做个反面教员,带在身边到处炫耀啊,你看我打胜了吧,这个小子老说我打不赢的;而这一回他打了败仗,他一定恼羞成怒,他一定会拿我出气,所以我这一回是死定了。田丰估计得完全不错,果然被杀。我们现在只要把这件事情和曹操战争之后的表现比一下就知道了,曹操是打胜了仗还要来感谢那些提意见要他不打这一仗的人,曹操是胜利归功于他人,失败归责于自己;袁绍是胜利归功于自己,失败了迁怒于他人,拿人家的脑袋来给自己出气。请大家想一想谁该胜,谁该败?甚至连袁绍的老婆都不是东西,袁绍死了以后,他尸骨未寒,他老婆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袁绍的五个小老婆全杀了,说就是你们这些狐狸精,害得我老公死于非命。杀了还不说,还要毁容,为什么呢?说不毁容的话你们到地下又见到我老公,你们又勾引他。所以袁绍这一家子就是这种人。

兴亡谁人定,胜败岂无凭?我们现在来回顾官渡之战,我们觉得真是胜败有凭啊!实际上曹袁二人的高下很早就表现出来了,当时他们联合起来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问过曹操一个问题,就说我们万一失败了以后,何方面可据?就是什么方面可以作为我们的依据,或者是我们的根据地?曹操就笑了一下说,足下说呢?袁绍说我们南据黄河,北据燕、代,再联合戎狄,南向争锋,应该可以了吧。曹操肚子里好笑,你怎么老想着往哪个地方跑,难道哪个地方就是最重要的吗?一个没有用的人跑到哪个地方也没有用。曹操淡淡地说了一声,说我看啊,网罗天下的英雄和人才用正义和正道去驾驭他们,应该说就无往不胜了吧!这确实是曹操高了袁绍一招,曹操知道正义的旗帜和精锐的队伍是克敌制胜的两大法宝,曹操如何高举这个正义的旗帜,我们在前面的节目里已经介绍过了,那么我们在下面的节目里就来给观众朋友们谈一谈他如何指挥一支精锐的队伍,请看下集——海纳百川。

今天这一集我们讲曹操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曹操的成功之道的重要内容。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我们今天就讲用什么人,下一集我们讲怎么用。我们还是要来比较一下袁绍和曹操,在这两个问题上袁绍和曹操都是不一样的。

袁绍这个人也是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会用人这个道理的,实际上袁绍从小就喜欢结交豪侠,他年轻的时候住在京城里面,仗着自己“四世三公”这样一个社会地位,成为京城有名的公子哥儿,然后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当时就有人对袁绍的叔叔说,你那个侄子不响应政府的号召,就是当时官方要袁绍出来做官,袁绍不出来,在家里面就会宾客。所以他们就对袁绍的叔叔说,你那个侄子“不应乎召而养死士”,不接受我们政府的招聘,自己在家里面养很多的门客,他想干什么?他叔叔就去找袁绍说,你这小子这样搞下去,我们袁家要灭门啊!袁绍这才有所收敛,这才到了大将军何进的麾下效力。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大家都看出来袁绍在模仿谁呢?模仿战国时代的那些公子。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有四大君子,齐国是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四大公子就是这样的,在家里面养很多的门客,袁绍学习的就是这四大公子的做派,所以袁绍的这个做派我们可以称之为“哥儿做派”。但是袁绍学习这四大公子,他只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这个问题,曹操的谋士荀彧有一个说法,荀彧是这样说的: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

就是说袁绍凭借他“四世三公”的这样一个优势,一个家族的优势,结交了很多的人,做出一副折节下士、礼贤下士的样子,干什么呢?骗取一些名誉,因为袁绍结交这些人他有一个原则,就是只见名人,不是海内知名的人袁绍是不接待的。这是干什么呢?这是做秀,这是摆谱,他就等于向世人宣布,我袁大公子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随随便便见一见的,我只结交名人。袁绍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装点门面,是抬高自己的声誉,并不是真心诚意地希望有人来帮助他,因为袁绍这个人是刚愎自用的,他不认为天底下还有比他更聪明的人,他用不着找很多人来帮助他,他只要让世人觉得他这便人才济济就可以了,这就是袁绍的做派。那么袁绍的做派,我们可以总结成这么十六个字,就是:做秀演戏、沽名钓誉、装点门面、自鸣得意。

曹操的做法刚好相反,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们也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 名至实归 更重实际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倡就是倡伎,那是单人旁的,倡伎两个字都是单人旁的,这个倡伎在那个时候主要是献艺,一般情况下是艺妓,卖艺不卖身的,但是这个卖艺和卖身之间在当时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这个界限,所以这个单人旁的倡伎很容易转换为女子旁的那个娼妓。那么这样的一个出身在当时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按照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这么一个规矩,那是不能够做夫人的。曹操不管,因为卞氏非常的好,出身虽差,人品极好,做人非常地低调,她也给曹操生了好儿子,草丕是她生的,曹植也是她生的,后来草丕被立为太子,卞夫人手下的人开玩笑说夫人啊,你看大公子都做太子了,你得请客啊,开玩笑了,卞夫人说什么呢?唉,我没有把孩子教坏,就不错了,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我哪里还敢居什么功劳啊!曹操外出打仗的时候总是会缴获一些珠宝、珍宝、古玩、首饰这样一些东西,他带回家以后曹操会把这些东西先交给卞夫人去挑选,因为她是夫人,正妻嘛,每次卞夫人都挑一个中等水平的,首饰、珠宝这类。曹操就奇怪,就问她,说我经过观察发现,你每次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差的,你都挑个中等的,什么原因呢?卞夫人说,挑最好的那叫贪婪,挑最差的那叫虚伪,我挑中等的。这是非常实在的一种说法,所以曹操很欣赏她。

曹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处理人才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 德才兼备 唯才是举

曹操要处理的第二个关系,德才关系,“德与才”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历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才他的德和才不能兼备的时候,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我们应该选哪个?传统的说法呢,首先我们要德才兼备,这个话没错,但是不能兼备呢?传统的做法是先德后才,但是曹操这个时候相反,他三次下达求贤令,公开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唯才是举”。“唯才是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德和才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那么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所以我们要略加说明,曹操为什么要提出“唯才是举”这样一个口号,而不沿用传统的德才兼备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是非常时期,而曹操又是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就不能按常规的这种取才的办法来做。所以曹操有一个说法,他叫做“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什么意思呢?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但是现在是一个有事的时候,是一个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是一个急需人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奖赏的是功能,功就是功劳,能就是能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把功劳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够把所谓的道德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们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有德无才,道德上倒是无可挑剔,老好人一个,啥也干不了,这种人我拿了有什么用?第二种可能,求全责备,我好容易发现一个人才,大家来提意见说他有一个什么什么毛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