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中国革命新的面貌 > 第19部分(第1页)

第19部分(第1页)

价格低、每月租金2100元起。

付款方式灵活。代办营业执照。

白颐路已经成了京城最热闹的去处,大街上车水马龙,满眼广告招贴,到处风光无限。至少5000商家汇聚此地,个个小打小闹,却能把全中国80%的计算机产品掌握在手里,每天吞进来,吐出去。天南地北的用户全都跑到这里来购货,向他们打探市场动向,学习新知识。越来越少的人说他们是〃骗子〃,越来越多的人把他们当做启蒙者。我们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全民扫盲运动,就是借助于中关村的商家完成的。

在〃物质第一主义〃的刺激下,中国人的消费欲望猛增,但是生产增加更快。20世纪80年代末期标志性的通货膨胀,在90年代中期卷土重来,造成新一轮市场恐慌,不过,它很快就被货币紧缩政策和急速增长的商品供应打压下去。紧接着,中国商业史便掀开了它的重要一页,整个国家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让消费者第一次体验到〃当家作主〃的快感。到了1996年,情势更加明显。官方的统计报告说,有680种商品供大于求。朱镕基又补充道:〃没有不多的〃。想想就在两年前,中国人还在〃紧缺时代〃嗷嗷待哺,现在可真是〃换了人间〃!学者们开始争论是不是〃商品过剩〃,一时没有结论。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凿无疑的,市场上的风水转了向,此前是〃买家求卖家〃,此后便是〃卖家求买家〃。

中关村的老一代人正在经历痛苦的脱胎换骨,导致数以百计的公司倒闭,不过,由于更多的新公司诞生,所以企业总数还增加了,经济规模也在扩大政府发布的统计公报指出,1995年,中关村试验区〃技工贸总收入〃和〃上缴税费〃,分别增长41%和56%,总数超过200亿元和7?5亿元。1996年的速度放慢,但是企业总收入仍然增长了29%,上缴的税款也增加了22%。。这个全中国最庞大的新技术企业群,把总收入的8%用于研发为了使读者对这个数字有个概念,我们应当举出,当时全国的这项数字是0?5%。。有2897个课题正在研发中;有2056个新产品正在生产中;有71个产品在市场上占有前三位。它为这座城市提供了124835个就业岗位,这数字比5年前增加了8倍。如果没有中关村,那么北京市那一年的失业人口就不是14万人,而是26万人。

试验区办公室主任王思红很自豪地宣布,中关村〃已进入〃二次创业〃的新时期。〃在政府导演下,上地出现第二轮投资高潮。中关村那些早已圈定的土地上,数以千计的原住居民被迁往他乡,小平房、四合院、图书馆、档案室,以及充满温馨记忆的大街小巷,在隆隆机声中消逝。历史被清除了,然后重新开始。白颐路两侧矗立起6幢崭新的大厦,而这不过是一个更大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新兴地区的不确定性,一片广阔的工地,到处都是喧嚣、躁动和欲望。

尽管政府的干预令人不快,但它也有不可替代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让你有机会获取官员权力控制下的资源。在政府的帮助下,有273家公司在1996年挤进国家计划,由此得到45380万元长期贷款、110926万元流动资金,还有3090万元财政拨款……这是无偿的,还有5000万元税款……这是企业上缴之后又被政府送回来的。考虑到整个国家都在紧缩银根,也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所谓〃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关村可真是得天独厚。

中关村从来离不开金钱,这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是一样。但是对于那些身无分文只有大脑的人来说,只有中关村才是他们的天堂。没有哪个行业比信息产业更依赖于人的智慧,计算机工程师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容易依靠大脑成功的职业,这就难怪全中国最杰出的人纷纷跑到这里来。

→虹→桥→书→吧→BOOK。

第62节:三次浪潮,潮起潮落(2)

中关村的工程师们在千辛万苦之中度过1995年和1996年。新技术前赴后继。〃软汉字〃取代〃硬汉卡〃,〃字型输入法〃和〃拼音输入法〃各领风骚,〃中文之星〃还是消费者的宝贝,但〃WPS〃才是市场上的新宠儿这是90年代中期以后流行的中文编辑软件。。方正依靠中文电子排版系统一统天下,也让它自己失去成长的空间,不得不把未来的希望转向〃方正微机〃。〃视窗〃操作系统的汉化曾经吸引了中关村程序员的无限激情和智慧,但是他们很快就不再满足于这种为别人做翻译的工作。等到1996年微软发布〃视窗95中文版〃之后,就算你还能委曲求全给人家做〃汉化〃,人家也用不着了。

从大历史的进程来说,信息技术已是潮起又潮落的局面。中文处理平台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被发明出来,此后10年迅速成熟,促使中关村成为我们国家计算机产业的中心,这是第一次浪潮。在这浪潮之巅,我们看到的人物有王选、严援朝、倪光南、王缉志、王永民、王志东、周志农、求伯君、王江民,还有一些稍逊一筹的角色。他们从汉化〃DOS操作系统〃发展而来。他们不是整个产业的先锋,但他们是新技术的缔造者,其创造性的成就为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打开了计算机世界的大门,包括汉字编码技术、汉字输入技术、汉字编辑技术、汉字图表技术、汉字照排技术。他们率领整个国家完成了从〃DOS〃向〃视窗〃的转换。假如没有这些人,中国则有可能被20世纪最后20年全世界的〃计算机革命〃甩到外面去,就向它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曾经面临的处境一样。

然而到了1996年,第一次技术浪潮已经过去,第一代商业天才和程序英雄也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中文处理平台的创造性过程已经结束,可是新的技术领域却还没有开拓出来,就算有,也只不过是东方地平线上的一线曙光,遥不可及。

迄今为止,个人奋斗一直都是这一代程序员的一大特色。他们没有系统的专业背景,没有团队,没有资金,没有世界市场的信息总汇,完全依靠天赋、激情和最简单的设备,写下中国计算机早期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刘韧说:〃中国软件业因他们而精彩。〃这是恰如其分的,但也只能用来概括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比他们更老的一代人已经失去灵感,行将就木;比他们更年轻的一代人还在海外求学,没成气候。从1996年开始,情况不同了,这些人中开始流传〃英雄气短,美人迟暮〃说法。那些具有个人传奇色彩软件工程师们,不是壮烈牺牲,就是枉自落寞。

有周志农,他和他的〃自然码汉字输入法〃,好多年来都很吃香,拥有几百万使用者。可是此人一直欲哭无泪,因为陷入一场无休止的诉讼中。1996年他什么也没干,把全部心思都用来向他的前雇主索回〃自然码发明权〃。这场官司纠缠4年之久,后来双方终于和解,可惜两败俱伤。〃自然码〃不能振作,周志农不再年轻,他把剩下来的激情为自己举办了一场婚礼,就从中关村消失了。

有史玉柱,这一年他被自己那座最辉煌的〃丰碑〃搞得焦头烂额。那〃丰碑〃又叫〃巨人大厦〃,矗立在珠海的一片荒地上。他原本想盖38层,后来加到70层,因为不这样就不能显示他的〃巨人风范〃。可是从一开始便资金告急,无论他怎样煞费苦心,窟窿越来越大。大厦兴建三年,只盖起来三层,终于停工。他的〃巨人集团〃也就跟着垮台了。公司是5年前成立的,依靠〃M6401〃一举成名。这是一款桌面中文电脑软件。当年他一头钻在安徽合肥自己家中写出程序,又跑到中关村来推销,一发不可收,赚得财源滚滚。于是转而去做保健药,一下子做出12种,又花1亿元做广告,弄得全国人人知道,以为他是常胜英雄,做什么成什么,直到他〃巨人大厦〃轰然垮下。

有吴晓军,他现在〃沉默寡言〃,即使和朋友相聚也很少说话。只有他的老用户找上门来时,才会兴奋起来。这些老朋友告诉他仍在使用〃2?13汉卡〃。那是他的成名之作,曾经给他带来荣誉和金钱。他的另外一个产品……亚伟中文速录机,名气没有那么大,但却创造了〃汉语同声录入〃的新纪录……每秒钟4个汉字。这个纪录后来一直没被打破,所以这款机器直到今天还是速记员们的宠儿。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能够助他度过难关。他一无所有,债台高筑。到了1996年9月,那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晓军电脑〃也不再属于他了。科利华公司在帮他偿还一大笔债务之后,拥有了他的公司。

虹←桥←书←吧←。←

第63节:三次浪潮,潮起潮落(3)

科利华以开发教育软件著称,不仅红遍中关村,还搅动全中国。一个名叫宋朝弟的黑龙江人,手拿600元,在清华大学院墙外面的两间民房里开创这家公司。他用两年写出一套软件,取个名字叫〃校长办公系统〃,到处兜售,每套一万八,居然卖出去500套,就这么开始了他的短暂的辉煌时代。

还有简晶,一个具有游侠性情的程序员,喜欢独自在家编写程序。做了两年希望电脑公司软件部的副总工程师,也离开了。除了参加朋友婚礼这样的事,他很少出门。兴之所至,他漫无目的地做些东西,有一回把一个名叫〃中国龙〃的软件改为〃龙梦2000〃,放在BBS上。不为名利,只为好玩儿。还有朱崇君,据说他是依靠写程序让自己发财的少数几人中的一个。可惜的是,给他带来财富的那套软件……CCED,被市场淘汰了。还有鲍岳桥,已经对自己服务的希望电脑公司感到绝望。了解他的朋友都说〃他什么都没得到〃,〃显得很迷茫〃,唯一自信的是自己还有编程能力。还有雷军,此时正处在〃金山盘古〃彻底失败的绝望中,一个人躲在家里休假。还有周奕,他把自己编写的一个刻录CD盘的小软件卖给了美国人,当场得到5万美元。还有洪以容,据说是〃网络蚂蚁〃的作者,能为自己的软件拉广告。还有张小龙,关于此人的最激动人心的故事,就是他把自己的〃Foxmall〃以1200万元的价格卖给〃博大〃。刘韧在他的脍炙人口的《知识英雄》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了这些人的故事。他们都是单打独斗,作者据此认定,〃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并没有过去,只是有了新的规则。〃可惜的是,只不过在5年之内,这些人便销声匿迹,看来〃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还是过去了。

也许求伯君是个唯一的例外。这一年他的〃WPS〃拥有至少2000万用户,可以说是中国软件历史上的最辉煌的里程碑。他对未来信心百倍,而他的软件的确寿命更长。他知道敌人在哪里,所以把自己的北京金山软件公司放在微软中国公司的旁边,以便瞄准微软的〃Word〃取而代之。1997年他雄心勃勃地发布〃WPS97〃,以后还有〃WPS2000〃,都是对着〃Word〃去的。不幸的是,他的嗓门越大,销量越小。有人声称:〃WPS原来的每一个功能键都是财富。〃另一个人反问道:〃没错,可那又有什么用呢?〃第三个人解释说:〃该他倒霉,和微软活在同一年代。〃

微软是1992年进入中国大陆的,但是直到1996年〃视窗95中文版〃的发布,才算真正垄断了微机操作系统的市场。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许多想要与微软一争高下的中国软件工程师,后来不是销声匿迹,就是避其锋芒转做其他,只有一个人,王江民,走在另外一条路上。这个外省人在1996年9月15日来到中关村,很快成了白颐路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无数关于他的故事流传开来,其中一个至今仍被人们认为确凿无疑。这个故事说,此人走进中关村时口袋里揣着一套软件,只用7天便赚了150万元。

王江民就算不是第一个对〃计算机病毒〃发起挑战的人,也是〃杀毒软件〃事业的最重要的开拓者。〃KV〃这个名字自它出现以来,一直是杀毒软件市场上的脍炙人口的传奇。它是王江民用〃杀死病毒〃的两个英文单词字头组合而成。他的第一个程序叫做〃KV1〃,意思是只能杀死一种病毒,此后他就根据扑杀病毒的种数来改变后面的数字,比如〃KV6〃,〃KV8〃、〃KV12〃、〃KV18〃。直到2002年他的〃江民杀毒王系列〃,已是〃KV3000〃。

为了让〃KV〃走出实验室,成为一个〃生意〃,王江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单打独斗,并不成功,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必须有所改变,于是辞职离乡,来到中关村。这是1996年9月,他45岁,建立起自己的公司,把一款新的〃KV〃拿出来叫卖。最初他希望转让这一技术以便一劳永逸。尽管开价不高,只有2万元,但是没人肯付这笔钱。这件事也证明,中关村的创业者们有时对于一项大有市场前途的产品也会麻木不仁。在那些拒绝购买这项技术的公司中,有一家名叫希望公司。多年以后,〃KV〃席卷中国,又能不断换代,卖了再卖。这让希望公司当年主持这项谈判的副总经理宋明华懊悔不已,感叹希望竟让一个最大的〃希望〃从手边溜走。然而王江民却在心里为此庆幸,因为正是这次失败的谈判让他绝了出卖技术的念头。他开始生产自己的〃KV〃,剩下的问题只是寻找代理商。一个名叫李鸿业的人成了〃KV〃的第一个知音。李是白颐路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老板,迄今为止的经历并无可圈可点之处,然而却在防病毒软件这桩生意上独具一双慧眼。他自告奋勇做了王江民的代理商。第一天卖出10份,第二天卖出20份,这让李鸿业大喜过望,当即和王江民签下一个大订单:李鸿业得到〃KV〃的加密程序,作为回报,他将付给王江民销售收入的3%。

◇欢◇迎访◇问◇。◇

第64节:三次浪潮,潮起潮落(4)

这都是王江民来到中关村最初一周的事。那时候中关村远不像今天这样华丽,白颐路两边全是工地,到处尘土飞扬,一片混乱。可是街上活跃着家乡没有的气息,让这个陌生人分外着迷。像所有中关村的创业者一样,他喜欢这场商业游戏,陶醉于把自己的发明变成钞票的那份快感。当他功成名就之后,有一次对清华大学数百个用崇拜眼光望着他的学生说:〃你们只要下苦功夫,开发出一些新东西。中关村这个环境,是个东西就能卖,是个好东西人家就会抢着卖。〃他的举止粗俗,满嘴胶东腔调,走路一瘸一拐,看上去很土,即不像学者,也不像商人。有个记者说他〃是中关村办企业的人中最富有诗人气质的一位〃,看来也不靠谱,但是当他说出〃机遇都在空中飘着,到处都是〃的时候,再也没人敢怀疑他的智慧和专业能力。

他1951年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这是伸向太平洋的一个半岛的最顶端,三面环海,距离北京有800公里,以当时的交通状况,大约需要两天路程。由于小儿麻痹症导致的残疾,王江民自幼便与孤独为伍。〃我只知道自己下不了楼,〃他在回忆孩提时代的时候说,〃每天只能守在窗口,看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用一张纸撕成一些小条条,然后,拧成一些转转儿从楼上往下扔,看着转转儿一直飘到楼下去。〃在我们的国家里,像这样的残疾者至少有5000万人,他们似乎终其一生都是听天由命。王江民是个例外,他选择了抗争。他说他喜欢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一句话,〃人都是在不断地反抗自己周围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拖着残腿爬山,骑自行车,跳进冰冷的海水里考验耐力,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成一个必须忍受地狱般折磨的苦行僧。虽然他一生都在渴望一副健康的躯体,但是他却越来越仰赖于精神的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