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中国近代造船业 > 第23部分(第1页)

第23部分(第1页)

舰船赶到时,礁石上只剩下了“横海”的蒸汽机残骸,船体建筑已经在飓风摧残中荡然无存。

“威远”舰家族中具有技术转进点地位的“横海”,就这样异常可惜地夭折了。

第六号铁胁轮船

1885年11月24日,船政厂内热闹非凡,在船政大臣裴荫森主持下,又一艘铁胁轮船开工建造。

新军舰的工厂排序为第六号铁胁轮船,设计模仿自前一艘的“横海”舰,因而仍然属于“威远”级军舰。裴荫森鉴于马江海战中,船政为了兵商两用而造的军舰落得“兵商两绌”的悲惨结局,下决心“专造兵轮,永不准再造商船”,要建造真正实用的军舰。经与工程师魏瀚等商议,决定在“横海”舰的设计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优化,加大船宽,加大主机功率。

第六号铁胁轮船舰长67。66米,略小于“威远”等舰,宽10。27米,则显得加宽。舱深7。71米,舰首吃水3。35米,舰体中部吃水3。81米,舰尾吃水4。23米。排水量1300吨。选用了从英国进口的1600马力三汽缸康邦蒸汽机,功率1600马力。(43)

船体外形和火炮布置方面,与“横海”几乎一样。第六号铁胁轮船军舰舰体也安装了舭龙骨,所用的火炮采购自德国,中间人则是那位替“横海”进口英国火炮的德国军火商福克。计在军舰舰体前部两舷的耳台内各安装一门150mm克虏伯舰炮,射界120度,中后部两舷安装四门120mm克虏伯舰炮,射界90度,尾楼上另安装一门150mm克虏伯炮,射界210度。为了防备鱼雷艇,第六号铁胁轮船还配备四门哈乞开司五管机关炮,两门安装在飞桥上,两门分别安装在前后金属制造的桅杆桅盘里。军舰的中桅上方不布置武备,因而采用了木质桅杆。

比“横海”的武备更先进一步的是,新军舰还配备了两具鱼雷发射管,安装在舰首两侧,“用以冲击敌船”。(44)

综合这些先进配置,第六号轮船可以认为是“威远”级军舰的最终优化改型。

第六号铁胁轮船“广甲”。

就在第六号铁胁轮船即将下水前,福建船政突然接到两广总督张之洞要求帮协造军舰的订单。此前,船政已与两江开启了一项全新的舰船建造、调拨制度。即,不在按照以往旧有的外省无成本调拨船政军舰的办法,而采用贴补船政造舰材料成本,以此减少船政的经济负担。张之洞要求模仿两江定造“开济”级巡洋舰的先例,由两广出材料成本费用,为两广建造四大四小共八艘军舰。有鉴于两广海防需要军舰急迫,经过商议,决定把即将下水的第六号铁胁轮船先安排给两广,充抵订单内的军舰。

1887年8月6日,第六号铁胁轮船成功下水,已由两广认领的这艘军舰,被张之洞命名为“广甲”。12月4日,由广东选派的接舰军官武永泰管带,船政学堂广东籍学生程璧光为帮带,“广甲”舰驶出闽江,进行航试。测得顺风顺潮时,轮机每分钟125转,航速超过14节。(45)

1888年1月14日,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虎门出发,检阅南海防务。搭载乘坐的,就是刚刚抵达广东的“广甲”舰,“乘坐新造‘广甲’兵轮出洋,藉以考验该轮行驶迟速”。此次巡弋,“广甲”离开虎门后,游历海南岛海口、廉州的北海、钦州、潮州、汕头等洋面,最后还抵香港。全程军舰运行一切正常,通过了外海风浪的检验。(46)

管辖南天的广东水师,原本装备的都是吨位较小的炮舰,吨位超过千吨,且列为三等巡洋舰的“广甲”到来,令巡防形势为之一振,“广甲”也顺理成章地占据广东水师旗舰的地位。1889年11月10日,张之洞上奏,为培养两广的近代化陆、海军人才,于黄埔设立军校。为人精明油滑、深谙官场之道的张之洞,为了立竿见影让朝廷见到自己的办学功绩,证明自己的办事能力,诡称帮助减轻船政办学的经济压力,从船政后学堂挑选了已经就学三四年,即将毕业的几十名船政学生转到黄埔水师学堂,以此作为黄埔的毕业生。

黄埔水师学堂创办后,按照近代化海军学校的规范,势必需要配备练习舰。两广的新式战舰“广甲”立刻入选,至此,“威远”级军舰全部六艘军舰都先后成立练习舰。按照张之洞的安排,广东尽先副将刘恩荣担当“广甲”舰总管,程璧光担任副总管。(47)

此后,“广甲”曾与1891、1894年两度北上,参加南北洋合操大阅。最后一次北上检阅后,很快便被借用在北洋,参加了甲午战争。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广甲”由吴敬荣管带,与“济远”被编为一个小队,列入北洋舰队首发作战的阵容,排列在阵型的最左翼。海战中,“广甲”一度与“致远”等舰围攻了日本本队掉队军舰,但在同队队长舰“济远”逃跑后,也随之逃离。深夜11时,不慎在大连湾外三山岛附近海域触礁,位置在东经121度59分,北纬38度58分。

为援救“广甲”,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先派出海关巡船“金龙”,继而派出黄海海战中受伤最轻的中国军舰“济远”前往拖带,都未能拖出,“‘济远’用九牛二虎之力拖拽不动。连日百计经营,皆不得下”(48)。最后丁汝昌无奈下令将“广甲”舰的炮械拆除,放弃该舰,自行炸毁。

“威远”级是福建船政继“伏波”级之后建造的第二大军舰家族,成功完成了船政造舰从木质向铁木合构的技术转型,期间正好与船政建造“开济”级巡洋舰发生重合。“开济”设计中的很多新颖技术在“威远”级的后续军舰上开始引用,使得这级军舰最后从炮舰舰型过渡为巡洋舰。同时,也正是由“威远”级开始获得了铁胁木壳军舰建造的经验后,福建船政才得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良技术,创制出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开济”级铁胁木壳巡洋舰。

铁胁时代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吹响,闽江之畔正在酝酿新的故事。

【注释】

(1)许景澄:《外国师船图表》,柏林使署,光绪十二年石印版,卷九,第7…8页。

(2)《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3)《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88…89页。

(4)《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5)《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6)《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7)《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8)《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9)《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80页。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3页。《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10)《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11)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页。有关“威远”舰的武器配备,及炮位的设计,闽浙总督何璟曾有一篇专门奏折进行过说明,参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5,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3…244页。

(1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2,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61页。

(1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2,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62页。

(14)《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15)方伯谦:《益堂年谱》,原稿影印件。

(16)关于威远炮台修建经过的情况以吉辰:“方伯谦修筑‘威远’炮台考略”论说最详,刊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2008年第1期。

(17)《丁汝昌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18)“威远”舰在甲午威海保卫战中沉没的经过情况参见陈悦:《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323页。

(19)《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20)《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