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中国近代造船业 > 第39部分(第1页)

第39部分(第1页)

氨?3门火炮的方案,模仿建造,即著名的二等巡洋舰“扬武”号。相对耗资较大,养船经费也较高的21门炮军舰方案,则不知所终。

1872年3月12日,清末中兴名臣曾国藩在江宁两江总督任上去世,举国为之震悼。5月23日,从闽浙调来接任两江的总督何璟乘坐船政“万年清”号军舰于凌晨抵达上海,旋即做了一项特殊的安排。当天,长江江面上出现了一支规模壮观的舰队,以船政的“万年清”领队,江南制造局初创的全部四艘军舰“惠吉”、“操江”、“测海”、“威靖”跟随在后,浩浩荡荡开往江宁,负责接运曾国藩的灵柩回湖南原籍安葬。以近代化的军舰作为随扈的卫士,尤其是其中竟同时在列江南、船政两厂的首制军舰,对于这位身前致力中兴洋务的人物而言,无疑是最具意义的安排。(1)

古老的风帆战舰外形与蒸汽烟囱的合体,构成了“海安”独特的面貌。具有这样特征的军舰,在19世纪并不罕见,其中尤以图中这类法国军舰为多。

云集的军舰瞬间离去,使得黄浦江畔顿时显得有几分冷清,然而一夜过去,5月24日,上海城里涌起了新的传奇。这一天,江南制造局也鸣响了她向制造大型军舰领域进军的号角声。据当时上海的《申报》报道,当天制造局内水泄不通,观看新船下水的人群蔚为壮观,“中外士民如云,盖万人”,去高昌庙看新军舰,俨然成了此时沪上的新风俗。在《申报》记者眼中,比人潮更为壮观的是,这次江南制造局下水的军舰,竟然是一艘“恍如峰嶂屹立”的庞然大物,(2)不仅远远超过了此前的四艘,甚至黄浦江上往来的外国舰船,也都无法望其项背。更为特别的是,江南制造局问世的新军舰属于巡洋舰舰型,而且是一艘装备了20余门火炮的巡洋舰。

下水时被命名为“镇安”的江南制造局第五号轮船,开工于曾国藩总督两江期间,和船政的“扬武”舰几乎是同步启动的产物,而且都是建造大舰的首度尝试。从该舰的型制、规模来看,与船政局弃用的21门炮巡洋舰方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镇安”舰排水量2800吨,全木质结构,属于大型的二等巡洋舰,耗资355198。1621两银,几乎占用了制造局全年的造船预算,成为江南制造局有史至此造价最高的军舰。船身长度达到80米,连带舰首牙樯的总长超过90米,逼近后来的铁甲舰“定远”,几乎两倍于最初建造的“惠吉”,是当时中国绝无仅有的大型军舰。“镇安”的甲板异常开阔,宽度为13。4米,舱深达到8。96米,吃水超过了6米,这种随船体大型化而来的必然结果,使得“镇安”的价值后来倍受质疑。因为在当时的中国海防政策中,防御的重点主要是内河与海口,过深的吃水肯定不利于在这些水域机动。

显得与硕大的体形略不相称,“镇安”舰的动力系统有些性能不佳。只配备了一台1800马力双汽缸蒸汽机,每个汽缸直径是1。64米,配套的锅炉共有四座,每座锅炉各有四个炉门,煤舱载煤290吨。根据测试,轮轴转速较低,为每分钟64转,如以290吨煤作7天用时,航速约为10节,如果290吨载煤作10天用,则航速为7节,整体机动性显得比较低下。除去蒸汽动力外,“镇安”舰还可以使用风帆动力,为了在使用风帆动力时,不受水底螺旋桨影响航速,螺旋桨设计成可以升降的形式,用风帆时就将螺旋桨升出水面,减少阻力。

有别于滞涩的航速,庞大的船体为武备布置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镇安”共装备有90磅炮2门、42磅炮24门,均为进口的克虏伯火炮。此外,舰上携带有一艘大型蒸汽舢板,长11。2米,宽2。7米,使用一台5马力蒸汽机,航速8节,储足煤水后可以行驶六小时,艇上装备一门12磅江南机器局造火炮。这艘机动小艇,既可以充当平时的官员交通工具,战时还可以帮助运输或者改装成杆雷艇作战。除去机动小艇,“镇安”两舷还挂有六艘舢板,其中的三艘也各装备一门江南机器局造12磅火炮。

新生的“镇安”舰舾装、航试完成后,依照惯例,从上海驶往省城江宁,接受两江总督检阅。新任的两江总督重庆开县人李宗羲认为江南制造局所拟舰名不妥,1874年2月1日为其更名为“海安”,编人南洋水师。尽管在航速、动力方面存在不足,船型也属于较老的形式,但是如此庞大的船体和众多的火炮,也足以令“海安”称威一时,成为当时中国国内体形最大的军舰。直隶总督李鸿章对其评价为,“在外国为二等,在内地为巨擘!”(3)

走进“海安”

早在“海安”舰下水的三天前,《申报》就开始了连续性报道,不断的“欲知后事,请见下回分解”的笔法,想必吸引了大量读者对这艘军舰保持关注。最终在卖了近一个多月关子后,《申报》终于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发出了独家长篇技术性报道。由于江南制造局自身的舰船档案大都散失,《申报》的这份报道成为远比《江南制造局记》和《海军实记》详实、准确得多的资料。藉此,“海安”舰的面貌完全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从外观上看,如果没有甲板上那根竖立的烟囱,极容易让人将“海安”误会成是风帆战舰时代的军舰。无论是高大的帆桅、古风盎然的船首像和舰尾雕花窗,都是典型的风帆战舰时代军舰的特征,充盈着浓浓的纳尔逊时代的风味。在当时世界上,带有这种特征的军舰,主要是法国海军19世纪中期,利用旧有的风帆战舰集中改型的一级军舰,计有11艘之多。其中代表性的军舰armorique与“海安”外形酷似,从其参数就更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相似绝非巧合。armorique排水量2740吨,船体长75。97米,宽13。59米,吃水5。89米,装有一台蒸汽机,航速10。4节,武备方面装备24门火炮,均与“海安”接近。而这,可能就是日意格当初为福建船政从法国获取到的大型巡洋舰方案的原型。

从《申报》的报道可以获知,“海安”舰的舰体,一共由四层甲板组成。

位于水下最底部的甲板里,密不透风,空气浑浊,因为居住环境恶劣,这里主要是舰上的维修车间和储物仓库。底舱的舰首位置,是左右两间很大的锚链舱,顶部甲板的起锚绞盘将铁锚拽出水面后,冲刷干净的锚链便通过特殊的管道,收回到这里。从锚链舱向后走不远,就到了舰上的车间舱室群,共有两间油漆舱,一间木工舱,舰上平时的维护保养所需材料,大都尽量在这里制配完成。另外还设有一间士兵舱,驻守着洋枪队,负责监管本层的秩序。

至今依然完好保存的英国19世纪铁甲舰“勇士”,是现代人亲临感受铁甲雄风的圣地,很少有人注意的是,除去体量、装甲防护等方面的区别,实际上“勇士”的外形与“海安”级军舰十分相似。作为同时代的军舰,漫步在“勇士”号上,也很容易找到与“海安”级类似的场景。图为“勇士”号的首尖舱:锚链即从此经过,收入下方的锚链舱,照片中的柳条筐是舰上豢养家禽的场所。照片拍摄:海军史研究会方禾。

“勇士”号上的弹药舱提升口,由此也可以想见“海安”舰上类似部位的情形。照片拍摄:海军史研究会 方禾。

离开车间舱室群不远,是舰上的高危场所,两间容量共为27吨的炮弹舱,一间容量超过11吨的火药仓库。底舱甲板中部的位置,是全舰的动力心脏,蒸汽机、锅炉都安装在此,占用了将近20米的甲板长度。依照军舰的设计通例,煤舱位于蒸汽机、锅炉舱的两侧,煤舱里的囤煤上超过水线71厘米,向下伸入水线下76厘米。对一艘无额外装甲防护的军舰来说,这些存煤是重要的保护屏障,“保护严密,虽遇敌炮弹不能中伤也”。紧挨着动力舱室群,是两座可以容纳40吨淡水的硕大水舱,为保证航海时的淡水供应,动力舱内还有一座冷凝水装置,每12小时可以生成1000加仑淡水,这些淡水除保证最低限度的舰员饮用外,最主要的用途是供给锅炉。在水舱向后至舰尾的空间里,剩余还布置有四间容量超过105吨的仓库,以及容量超过48吨的后部火药舱,容量超过39吨的后部炮弹舱和铜料舱。

通过底层甲板里的几架木梯,可以很方便地上到第三层甲板。这层甲板舷侧已部分高出了水面,适宜居住,是全舰的大宿舍,“海安”级军舰外部那些紧贴水线不远的舷窗,就是这层的窗户。宿舍甲板总长度为66。44米,宽12。34米,层高2。2米,除了中部位置还可以看到从底部甲板露出头来的蒸汽机外,其他所有位置都用于布置居住生活舱室。舰首是一间很大的军医院,舰尾则是军官舱室群,剩下的主要是士官居住区以及浴室、餐厅等功能舱室。比较特别的是,在这层甲板中部靠后的位置,设置了一座大型的灭火水泵,水泵向下一直连到底舱底部,既可以抽海水也可以抽底部水舱的淡水。四个人合力摇动水泵,每分钟可以出水100加仑,通过设在各处的出水口,以及用水龙带连接,“散注各处”,甚至“最高桅帆遇火亦可救”。另外,这套消防水泵装置还能反向使用,当舰内渗漏时,向外排水。

“勇士”舰位于露天甲板下的火炮甲板,平时是水兵们用餐和休息的场所,炮位附近的那些桌椅板凳作战时会全部收起。照片拍摄:海军史研究会 方禾。

顺木梯上到第二层甲板,最为抢眼的就是甲板两舷分布的一门门威武的火炮,这层就是“海安”级军舰的主要战斗平台,火炮甲板。火炮甲板总长度71米,宽12米,层高还是2。2米,全舰的24门42磅火炮分列在这层甲板左右,同时这里还是炮手们的起居地。炮甲板的舰首部位,可以看到起锚绞盘以及舰上的厨房,尾部则是管带的住舱,从外部很容易看到,这级军舰密布舷侧的炮门到了舰尾,就变成了古意盎然的宽大舱室木窗。为了提高战斗平台的抢险自救能力,甲板上还设置了和底下的甲板相同的消防水泵,意味着一旦这里起火或进水,可以由两台水泵合力抢救。

顺着炮甲板通往上层甲板的木梯走出舱口,蓝天碧海赫然在目。“海安”舰的露天甲板长78。9米,宽11。73米,甲板上最显眼的建筑是三根巨大的桅杆以及一座烟囱。露天甲板首部布置着两座起锚绞盘,在舰首和舰尾各安装一门90磅主炮,推测使用了换门式炮架,可以分别转向左右舷使用。两门主炮附近各分别是舰上的前后飞桥,此外舰面上显眼的设施还有设在舷侧等处的吊艇架等。(4)

“海安”舰问世后不久,这艘当时中国创制的巨无霸军舰,引起各国关注。就在军舰问世当年,英国驻沪领事陪同海军将领沙德维尔(Shadwell)到江南制造局参观,停泊在黄浦江畔的“海安”舰顺理成章成为英国人着重考察的对象。最后英国人的结论较为公允,“发现了几个技术上的缺点,但大体上认为它应算是修造得很好的船只”(5)。没有大型军舰建造基础的江南制造局,一夜之间突飞猛进,其成就值得肯定。尽管存在船型落伍、动力滞后等问题,但这或是由选择建造母型时,对世界军舰发展尚不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或是由于配套动力时,对进口设备吝省经费,加之系统设计能力欠缺,不懂得改进初始设计所造成。

驭远绥夷

大步迈进的江南制造局,并不满足于单单建造一艘大型军舰,“海安”问世一年后,同型的姊妹舰又在黄埔江畔成功下水。

新军舰再度成为沪上关注的焦点,《申报》丝毫没有错过这一新闻话题,挟成功报道“海安”问世的经验,再度祭起连续报道的法宝。“制造局轮船下水日期钟点:前报列闻制造局六号船定于初三日三点钟放水,日期固属无差,惟时数稍有舛误,恐至诸君往来蜡屐,失一巨观,故特更正轮船下水盖初三日十二点钟云。”

1873年12月23日,江南制造局内前来观看新军舰下水的人士摩肩接踵,“阖城官绅以及士女往观者不下万人”。中午12点,新军舰顺利下水,根据报道,此次军舰下水比“海安”更为妥帖,“附近小舟均无碰撞之势,岸上观者如云,工匠似火,亦未伤损一人”。言下之意,以前江南制造局军舰下水时,曾发生过类似事故。

新造的军舰排名为江南制造局第六号轮船,所有尺寸、武备与第五号轮船“海安”相同,属于“海安”级军舰,经两江总督命名为“驭远”,造价比“海安”略低,为318716。999两。(6)

“海安”级军舰留存的唯一一张照片,推测为二号舰“驭远”。这幅照片最初在日文资料上出现,被标注为“清国军舰扬威”,后世很多学者以其外形与“扬威”舰相去甚远,认为是日方的笔误,实际应是“扬武”舰。但是随着福建船政军舰研究的深入,这张照片中的军舰在外形上与“扬武”舰有明显的不同,舷侧炮门的位置和数量也完全有别。最终经考证确认,是一艘“海安”级军舰。

相继问世的“海安”、“驭远”,在当时原本应当是万分显赫的主力舰,但由于诸多问题,南洋水师无力维持这种大体量的军舰。“海安”级军舰所需的舰员人数众多,计要编入360名官兵,每月薪粮费用5700两,几乎是“操江”等舰的三至四倍,用维持四艘军舰的经费来养一艘舰,令南洋水师感到无力应付。后来尽量压缩战斗人员,编制缩减为297人,每月仍需薪粮费用3614。7两。此外,“海安”级军舰吃水深,无法在长江内河使用,这对于和平时代主要承担长江、海口巡防,以及通信、护送任务的南洋水师而言,就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因为这些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内,南洋水师只是勉力编入了“海安”舰,“驭远”则作为替补队员被排在幕后,暂不编制人员,留存在江南制造局备用。

进入南洋水师的“海安”舰,地位显得稍有尴尬,主要承担起了大员接送等工作。沈葆桢接任两江总督后,为培育人才,决定模仿福建船政对大型军舰“扬武”的处理模式,即也将“海安”用作出海训练的练习舰,周游各国。虽然当时南洋并没有专门的海军学校,不过对于增加南洋水师官弁的海上阅历,此举还是大有益处。1876年,经总理衙门批准,并向日本正式照会通报,“海安”舰鼓轮离开吴淞口,前往日本游历,此行的统带是总理江南轮船操练提督吴安康,“海安”的管带是千总王予照。

日本朝野及海军,对中国来访的这艘大型军舰,显得颇为注意。援引之前接待“扬武”舰的外交规格,对其进行招待,同时不乏对舰上技术状况的密切关注。“海安”先后到达日本的横滨、长崎等港口,熟悉日本沿海航道。对这艘庞然大物,日本海军先是充满神秘感和危惧感,等见到真身之后,才发现原来与自己海军中的“筑波”、“富士山”等老式炮舰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吨位更大、火炮更多而已。不久之后,为了取得对中国的海上优势,英国纽卡斯尔接连问世了“比睿”、“金刚”两艘日本军舰,外形上依然是老式炮舰的模样,但已经跃升成带有装甲的铁甲舰。

首航日本后,“海安”成了上海至日本航路上的熟客。1877年,清政府派翰林院侍讲何如璋出使日本,担任首届驻日公使。何如璋从京师沿通州运河首先到达天津,拜谒直隶总督李鸿章,请教外交事宜,而后乘招商局轮船取道江苏省城江宁。两江总督沈葆桢与何如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