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我从战场归来内容梗概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出租车司机穆罕默德自告奋勇地要带我们去约旦河东岸的巴勒斯坦贝卡难民营,他说保证绝对没问题,他的家就在那里。

由安曼驱车西行,雨越下越大,汽车玻璃蒙上一层厚厚的哈气,司机穆罕默德从汽车工具箱中摸出一大把餐巾纸,让尤丽帮他不停地擦前挡风玻璃上的蒸气。大约开了一个多小时,司机穆罕默德告诉我们已进入贝卡山谷,他得意洋洋地摇下汽车玻璃,向路旁的巴勒斯坦人打招呼。他说:“你尽管照相,警察来了也不用怕,这里是巴勒斯坦人的天下!”这时,他突然踩住刹车,招手喊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汉子过来,扔给那汉子一枚硬币。司机穆罕默德告诉我们说,这汉子是个疯子,“想回家都想疯了”!

司机穆罕默德几乎认识这里所有的人,路旁一家杂货铺的老板竟是他的亲家。他把我们带到一座围有铁栏杆的清真寺门口,就一头扎进跪拜的人海中去做他的主麻日祷告了。我和麦克、尤丽也分头行动:我要的是照片,麦克要的是录音,尤丽自称有个什么专访。

1967年的六五战争(也称六日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同时在几条战线上开战,一举摧毁了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等“不友好国家”的空军,以色列装甲兵向西一直跨过苏伊士运河,向北入叙利亚,向东攻至约旦境内。大批阿拉伯难民流离失所,流向中东各国。其中约10万巴勒斯坦难民滞留在约旦河东岸约旦境内,联合国为此修建了贝卡难民营。

这里居住的是清一色的巴勒斯坦人。当地居民每家一般有两三间小平顶屋,屋顶堆放着木柴,拉满晾晒衣服的细铁丝,屋内用小煤油炉取暖,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妇女不许外人照相。联合国还为难民营修建了简单的医院和学校。

凯米尔说一口漂亮的英语,他一家共有三间平顶屋,一间是厨房,一间正在装修,我和麦克脱掉沾满黄泥的球鞋,被引进他家的客厅兼卧室席地而坐。凯米尔年轻美丽的妻子在屋内正中的煤油炉上为我们煮土耳其咖啡,她用尖尖的手指夹着只有中国小酒盅大小的咖啡杯放在我和麦克面前。咖啡有一股刺鼻的香料味,辣丝丝的,带点薄荷味。我双手紧捧滚烫的咖啡杯,生怕洒到崭新的羊毛地毯上。凯米尔说,地毯是沙特制造的。沿屋内四壁墙根是叠放整齐的毛毯,供晚上睡觉用。房屋正东墙壁上挂着一张巨幅画像,上面萨达姆怀抱一个巴勒斯坦儿童。画像右下角贴了一张5寸彩色照片,是凯米尔的漂亮妻子。三个蹒跚学步的小孩缩在凯米尔妻子的身后看电视,20寸的索尼彩电正播放美国轰炸伊拉克沿海的油轮,石油散布到海面上和海鸟死亡的镜头。凯米尔说他用了2000约旦第纳尔(大约2500美元)买了这座房子,这还得感谢约旦当局,而科威特则拒绝了他买房子的请求。

11。 贝卡难民营(2)

凯米尔两手平伸:“萨达姆并没有给我一分钱,我也并不特别喜欢他,问题是他想着我们巴勒斯坦人。我没有别的要求,我就要回家!”说到这里,他朝妻子一努嘴,温顺的小妻子立即跳起来,爬到柜顶上取过一个小布包。凯米尔拿出一个暗绿色的小本,说这是他的巴勒斯坦身份证。他说他感谢联合国在贝卡难民营开办了学校,尽管水平仅仅“OK”,谈不上好,但毕竟是免费的。说到这里,他朝我鞠了一个躬:“中国也出钱为我们建了一所学校。”说着他叫过四岁的女儿里奇·哈丹给我们表演用英文数数,小哈丹可以数到“10”。凯米尔说,她的英文全是跟着电视学的。

此时,街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口号声,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难民拥上街头开始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和平、支持萨达姆和打倒布什的口号,队伍最前面是一幅耶路撒冷清真寺的大画像。凯米尔说这里有“15万巴勒斯坦难民”,这种规模的游行是经常性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围着贝卡难民营缓慢行进。

txt小说上传分享

12。 告别约旦(1)

单独旅行的人走得最快。

—吉卜林

1991年1月28日夜,蛰伏约旦的我,终于盼来摄影部的直接命令,社领导和总编室批准了我进以色列的申请。原来这天晚上新华社例行的编务会,总编南振中展示了我要求去以色列的文传申请。副总编王文卿说:“唐老鸭的干草都有露珠。”摄影部副主任林川趁机列数我的忠勇。正巧新华社副社长兼###副部长曾建徽此时走进来,问:“谁要去以色列?”众人说:“唐老鸭!”曾建徽当即指示:“唐老鸭!应该去!”1989年6月3日,曾建徽曾带我和几位军队记者采访过六部口被围的汽车。当时我几进几出完成拍摄任务,给老人家留下极深印象。摄影部副主任林川通过国际长途电话朝我大喊:“鸭子,力争当第一个用‘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电头发稿的中国记者。你是北大国际政治系毕业的,应该懂我们的立场。我只要你快!给我拍‘飞毛腿’、‘爱国者’导弹,还有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的反抗。”一旁的主任徐佑珠插上一句:“注意安全!”

次日清晨,约旦分社用电话帮我预定了2月1日飞往塞浦路斯的机票。约旦与以色列是敌对国家,没有任何交往,连电话都不通。约旦河谷阿拉伯人与以军的流血事件,几乎每天都发生。由约旦首都安曼开车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可两军对峙,我只好绕道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位于地中海东部,扼亚非欧三洲海上交通要冲。为地中海第三大岛,主要由信奉东正教的希腊族人和信奉###教的土耳其族人组成。

中午,约旦分社小陈陪我去取机票。一看,战争保险金竟比机票本身还贵。机场的售票小姐说:“飞机随时有被击落的可能。”交款时,我突然发现当天下午竟有一班飞往塞浦路斯拉纳卡的飞机,这意味着可以争得三天时间。我请求换乘这班飞机。小陈用电话请示了分社首席记者后,帮我改了机票。小陈说,别人是看好了落脚点再起跳,你这只鸭子是跳到空中再找立脚点。这趟航班要求3点以前到达机场。

我回到分社,老符开上奔驰就往机场赶,此时已差10分3点了。老符把车开到时速 150公里,结果被警察截住,罚了20美元。赶到机场才知道,飞机推迟起飞。

约旦安曼阿丽亚国际机场外,坐满了难民。一群一周前在鲁威谢德难民营认识的苏丹难民一见我就齐声大喊:“西尼,撒哈菲(中国,记者)!”我忍不住端起徕卡摁了两张。正想变换角度,走过来一个身着深灰制服的警察、一个戴红色贝雷帽的士兵和一个戴黑色贝雷帽的士兵。警察朝我客气地说了句:“下午好,先生。”我正想回话,他却出其不意地抓住我脖子上的相机。任我百般解释,毫无效果。面对他那双酷似强奸未遂者的肉眼和四周无所事事跟着瞎起哄的难民,我气得脸色发白,双手发抖,不再解释,只想尽快结束。我在约旦碰到此类事已不止七八次,我只是暗恨自己不长记性,恨自己舍不得扳几张就把胶卷退出来。现在只能为这个胶卷流泪,恍惚记得这卷有偷拍的伊拉克驻约旦使馆、约旦航空公司售票处和刚才的难民。

离起飞还有五个小时,我躺在椅子上百无聊赖,旁边是几个菲律宾小保姆,一个自称是叙利亚人现在美国当雇佣兵的家伙用谁也听不懂的英语唠叨个不停,非缠着我让我解释菲律宾人、日本人、朝鲜人和中国人的区别。我不耐烦地挥挥手:“中国人长得最高,像我这种一米八几的在中国算是矮的,其他几国一个比一个矮,罗圈腿。”

我情绪坏到极点,找了辆行李车推着自己的五件行李往里走。一个鸡胸驼背、獐头鼠目、就像刚丢了驴的阿凡提似的约旦人抢着帮我推车,任我怎么表示不用就是不肯走开,傻呆呆跟在我身后寸步不离,直到我朝他大吼一声:“没有美元!”才悻悻离去,果然他不想学雷锋。

三道安检过后,我的防毒面具、钢盔、防弹背心等弄得满地都是。英国WTN电视编辑古斯塔斯走过来帮我收拾行李。作为回报,我给他讲了一下巴格达的战前形势。

12。 告别约旦(2)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