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世界的组织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的确,再仔细想想:美国的宇宙飞船几十年里不断飞往太空,如果1969年就上过月球,以后干嘛不上?9·11那两栋楼,几分钟就给“烧”塌了?不可能啊,别的楼得“烧”24小时以上啊!看来,公布的只是A面信息。

还是今年,大约6月份,我从上海乘最晚的航班去深圳,在虹桥的飞机上等了差不多5个小时,A面信息依然是航空管制,B面信息不知。次日传说杭州上空有数百架飞机掠过,这与“天安舰”事件后美韩黄海军演有关,但官方否认。

说到“天安舰”就更诡异,韩国人一定要说是朝鲜人干的,朝鲜不认。美国相信韩国,而俄罗斯要求调查,韩美又不干。紧接着,美国调航母到黄海南海军演,希拉里莫名发起南中国海言论,激怒中国。A面信息是:“天安舰”是朝鲜鱼雷击沉的,B面信息不知。照卡斯特罗的说法是,美国击沉了“天安舰”并嫁祸朝鲜;也有说是美韩军演误伤“天安舰”;也有说美国人想对中国炫耀武力以提振国力。

B面信息永远神秘,往往蕴藏诸多机密,或巨大的阴谋,需假以时日。

1914年,奥匈帝国菲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被刺引发一战,难道那位年轻的塞尔维亚人肩上挑得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

1937年,日军借寻找一名失踪军人,大举入侵中国,导致中日战争爆发。难道,那位失踪的士兵这么重要,重要到引发中日战争?

A面和B面,也或称正面和反面。

二战时期,主流的说法,战胜国为A面,战败国为B面,A面和B面可因局势发生变化而改变。

1945年8月15日,二战结束,B面看起来不再有声音。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后,又帮助日本重振经济,德国也得到扶持。一时间,B面不存在了。

但,事物的性质决定了:不能没有B面。

很快,冷战开始了。此时,世界的基本阵营改为美国和苏联,即:美国为A面,苏联为B面。

上世纪末,苏联解体,冷战结束,B面似乎再一次消失。

但,A面和B面不只是以这种全球对立的形态出现的,每一件事都有其A面和B面,因对立而统一。

A面和B面的含义,也像历史记录上的正史与野史之说。正史为官方史官记录在案的,由执政机构正式承认的官方历史;野史则大多为民间口口相传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活动。有人干脆简单指出:正史是史官可以记录的,野史是史官不能记录的。正史因其记录性而具有可信性,野史则反之。

现代社会,尤其在指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时,爱把B面的或者野史的看法称为“阴谋论”。

2009年8月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了历史上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十大阴谋论”:一、肯尼迪总统遇刺之谜;二、美国政府制造了“9·11”事件;三、美国51号地区与外星人;四、秘密社团控制着世界;五、犹太人大屠杀修正论;六、披头士乐队成员麦卡特尼早已死亡;七、中情局制造并传播艾滋病病毒;八、“阿波罗11号”登月电影;九、爬行外星人才是地球的主人;十、耶稣和抹大拉的玛丽亚。

仅就这十大事件看,我们也许永无答案。官方看A面,坊间看B面,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尽管如此,法国人撰写的这本《世界级阴谋》,仍然让我喜出望外。因为,似乎:全球一致性地拼经济,让人只知道A面的存在,甚至都不愿意去过问是否有B面,且B面是什么?这会导致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一定是两面性的、是对立统一的,没有B面的事物是可怕的,因为不可能没有,一定是在孕育着什么,也许这就是:阴谋。

是啊,为什么会有伊拉克战争?甚至在已知伊拉克战争是错误的事实时仍无人追究?而今,美国人是想撤了,打了7年半,没有结果。可一个曾经很富裕的国家支离破碎了,一个叫萨达姆的总统被美国人送上了绞刑架。这一切为什么?难道没有B面信息?B面有时绝对真实可靠,并反映事物本质。

阴谋可以很小很小,也可以很大很大。韩国“天安舰事件”就又是一桩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国际事件”。否则,卡斯特罗先生不会指有人是在制造一个新的阴谋。

南非世界杯的B面新闻就更多了,太多的误判、太多的反常,球迷同声指责,布拉特先生无言以对,不是吗?!

显然,摆在你眼前的这本《世界级阴谋》是本好书,它告诉你更多的B面信息。留下它,好好读读!

2010年7月22日于上海

作者的话

AVANT…PROPOS DE L’AUTEUR致我的中国读者朋友们

《世界级阴谋》的写作过程使我得以沉浸于充满幻景的阴谋论的世界中,在以光速传播的最匪夷所思的流言里,感受辨别真伪,体认想像之严肃的快乐。如今,在全球化迅猛发展所编织出的如此密集交错的网络中,混杂纠结的信息以汹涌速度蜂拥而至,为了摆脱不知所云的惶惑,我们不得不极度警醒!

自从本书出版问世以来,经常有交谈者直截了当地质问:“你,说实话,相信这些阴谋吗?”我的回答是:“相信,但却不是你所指的那种相信。换言之,我并非认为我们所有人已经处于一个威力无比的阴谋机器的靶心,并且魔鬼到处都是,无所不能。我相信的是,在我们所关注的事件的‘官方’解读背后,经常存在着一个机制,非常简单纯粹,而且和这个世界一样古老久远:对利益和权力的追逐。”沿着“是谁在这个罪恶中获利(以及如何获利)”的轨迹一直追踪下去十分必要,却并不足够。怀疑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前提是理性占据上风,而不是想象!因而需要尽可能地溯流而上,直至本源,依据对事件最细微的了解来支撑我们的判断。正所谓行使一种深思熟虑的怀疑,而非将“事物的阐述”建立在少许探究,却大量好奇的基础上。这难道不正是“阴谋论者”所采用的方法吗?也就是在这一交界处,以批判的视角,我写下了本书,以期对此领域加以阐明,提请反思,并以作家全然自由的写作姿态,择选焦距,启动幽默,亦不忘秉持冷峻的关照和新闻业者的良知。

因此,在处理诸如外星人就在我们中间,魔鬼在我们的生活中,2012世界末日的预测,或者人类登月等消遣娱乐和古怪离奇的主题时,我并没有采用对待其他主题的同样方式,比如9·11袭击、本·拉登现象、神创论、中情局和黑手党,或者美军的武器、盘中的食物、艾滋病、老大哥的注视、电视的影响机制,以及希特勒曾是“光明会的棋子”,而两个半世纪以来,这一将触角伸向各处的组织正寻求着建立“世界的新秩序”。

知悉本书将在中国出版,令我倍感自豪。也许很多读者将震惊于本书所述的内容,也许甚而超越我所能想象的,了解到来自西方的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一种看待方式……或者感到恐惧!本书所集结信息的千头万绪也时常令我在惊诧怪诞的迷冢中流连忘返:揭露那些诡异而疯狂的人物;对超越想象的真实逐一解读;在众多主题潜藏的蛛丝马迹中辨识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是一次绝对名副其实眼花缭乱的旅行。我希望,这一回,我的中国读者们可以跟着我,进行一次如是的“越界”冒险,既乐趣非凡,又惊心动魄。而他们回转的视野和返还的感受必将成为我宝贵而极具启发性的财富。

贝尔纳·布尔蒂克斯2010年9月于法国

译者序

AVANT…PROPOS DE LA TRADUCTRICE以撰写阴谋为主旨的本书,写的又何止于阴谋?拨开历史迷雾,潜入时空死角,在人性的可疑与纠结、世界的复杂与诡谲间,作者试图建立起一种对话。虽然面对时间的决绝和流变,找回失去的真相只能沦为虚妄,然而,在掩埋与挖掘、尘封与开启、遗忘与唤醒的可能间,将那些与我们身处的时代已然形成距离,必须回首审视,或已沉入史海,原形难以辨别,并以鬼魅形骸的姿态挣扎着的历史片断,像卡梅隆对待泰坦尼克残骸一样,一件件打捞出来。再或,将那些离我们更近,甚而就混迹周遭,与日常形影相随的阴影抛入阳光,这不可为而为之之举,却也为历史的全面提供了一个难得而不可或缺的注脚。

如此说来,似乎有些无可奈何与矛盾重重。不错,这也是本书在从法文到中文的爬梳过程中,不断彰显的特殊印象之一。作者的履历背景令他有着尽量保持中立与客观的意识与修养,然而,当步入这除了浓雾便还是浓雾的世界,保持绝对的冷静和清醒的辨识只能是一种策略上的选择。因而,他一边度量着官方正史或调查结论的可信度,质疑显象背后可能的隐影,一边大量引述学者对于阴谋论信奉者在社会、心理以及意识形态层面的解析(引言部分),有时干脆不加掩饰地直斥和反讽阴谋论者的杯弓蛇影之态(关于艾滋病的章节)。在两者忽高忽低的天平上,作者努力寻求着平衡的立场,体现了“阴谋”本身的吊诡之处。它躲在暗影里,不想为人所知,反而更激发了人欲知晓的焦虑和不安。那些透过解密的档案为人所知的真相,在时移俱往的断裂处,是否可以还原一种真实,还是仍然停留于枝节和片断,而在连点成线的轨迹处回望历史的废墟,也许只是为了回应对身处时代的疑惧与忧患。此外,界定阴谋所陷入的困境其实提出的是,对这个世界的领导权究竟在谁手中的困惑,进而指向现代民主体制的核心。也许,我们不愿承认而不得不面对的是,在历史的大叙事下,奴役与被奴役从未除魅怠尽,个体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困局于焉显现。

少了中文“阴”字躲在暗影中的形象感,法文“Conspiration”更多意在“共、同”之谋,作者的视野因而更多投注于集团性和组织性阴谋,将阴谋策划者、阴谋承受者、阴谋论怀疑者、阴谋论信奉者及传播者的多角关系,在具体事件的分析中呈现出来,并在各个章节间编织出相互引证和对照的参差关系。如果存在阴谋的制造者,他们也并非总是赢家。“那些不断清洗别人大脑的洗衣粉,有一天也会洗到自己的脑中。”而那些阴谋的被操纵者也会成为同谋或帮凶,以至于“浸泡在汹涌而至的信息浪潮中无法上岸”。至于阴谋论坚定的怀疑者和信仰者们,有时更是“满怀仇恨的病态心理”,他们怀疑一切,反对一切。在“艾滋病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生物武器”的章节中,作者的此一观点尽显无疑。而如果说掌握电视传媒工具的阴谋家们想到更多的是如何攫取商业利益的话,在“实施中的世界新秩序”一章中,超级政治家兹比格诺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则已经看出了针对大众的新鸦片所具有的娱乐性效力。

对于这种传播媒体导向满足大众趣味的娱乐化现实,进而可能沦为幕后集团的工具,操控民意、伪造民主的假想,作者在“电视洗脑(白上加白)”一章中有着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精彩阐述。他藉由广告入手,阐发的是电视媒体本身所具有的麻醉效果,指出在“反民主”的收视率的统领下,公正、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并不存在,有的只是为了达到高收视率产生的可观经济回报,而进行的无休止地对突发事件、独家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