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宣统末年,即公元一九一一年
大清宣统末年,即公元一九一一年,是农历辛亥年。这一年堪称是多事之秋。十月份,革命党人在武汉三镇爆发起义。史称辛亥革命。
就在辛亥革命前夜,处在江淮北部的江苏苏北广大地区,满清政权依然在苟延残喘之中。闭塞的苏北小城——宿迁县城的城门楼上,依然高挂着大清龙旗,像一块大尿布,耷拉在城门楼上。
这一年,苏北大旱。从开春到盛夏,太阳总是挂在空中,明晃晃、白楞楞的。久旱无雨,田野里的庄稼因为干涸而死,一场天灾不可避免地降临了。
灾情如火,各乡各地纷纷向县城告急。宿迁城里的县太爷坐不住大堂了,一道道布告贴满城乡,命令各地方备下三牲之礼到各地土地庙、河神庙求雨。一时间分布在城乡的各大小寺庙热闹起来。只见一队队、一团团的求雨的人流,吹拉弹唱奔向土地庙、河神庙等庙宇。善男信女骆驿不绝。县太爷求雨之行更是规模空前,三班衙役鸣锣开道,和尚道士争相登场,祈盼老天爷普降甘霖,惠我黎民百姓。你别说,有时天空也会飘来几朵黑云,刮起一阵凉风,每次百姓便会欢呼雀跃,呼天人感应,怎奈天上只会落下几滴小雨,黑云便会飘然而去,天空重又阳光灿烂。百姓坚信心诚则灵,重又会演出祭天拜地一幕。老天爷似乎偏要与宿迁黎民过不去,往往是只起云、不下雨,或干脆晴空万里。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行又遇顶头风。恰恰此时,宿迁城里又发生一桩怪事,迅速传遍城乡。事情是这样的:传闻一位渔民在流经宿迁城东郊的大运河中打鱼,忽打出一只赖蛤蟆。赖哈蟆天下都有,何足怪哉?但此赖蛤蟆就是怪,此蛤蟆身体大过黄盆(此黄盆为宿迁独有,乃宿迁城北井头乡茶壶窑村烧制,非瓷乃陶也,土红色,似今天的洋瓷盆大口,但比洋瓷盆厚实且深),更奇的是大赖蛤蟆长有三足。此谣传一出,宿迁城乡上至官僚、财主,下至贫农、雇农均议论纷纷,都说大事不好了,老天爷要灭咱老百姓了。
本来年关过后,开春农家断粮,百姓乃吃树皮草叶度日,年年如此,等挨过春日,指望夏收才能收下一把粮食,勉强支撑,可是今年老天爷真要灭绝天下苍生了。还没到交夏,忽又从山东鲁南飞过来成千上万的蝗虫,像黑云一般,把太阳都遮掩了,那可恶的蝗虫所到之处,青草枝叶被一啃而光,只留下光秃秃的杆茎随风摇曳。旱灾蝗灾一并袭来,宿迁农村开始饿死人了,百姓无粮就挖野草、扒树皮吃,叶子叫蝗虫吃光了,就扒草根,啃树皮。饿殍遍野,君不见那情景真是一幅凄惨之象。广大乡村,田野荒山到处都是饥荒找吃之人。柳树皮毒性太大,不能多吃;榆树皮可吃,但是各地那少得可怜的榆树都成了一棵棵白杆子了。树皮也吃光了就吃土,土进腹中不消化,老百姓就会被活活胀死。起初死人还有得人埋,后来,人们连埋的力气也没有了,谁家有人饿死了,人们就把死尸拖到荒郊野外,任狼拖狗拽,那家狗都变成了野狗,因为吃死尸,狗眼都变得通红的,以至见到活人就上前扑咬乱啃。
荒年缺粮,有钱人家把自家的粮食捂得紧紧的,一家老小过得滋滋有味。宿迁城里却依然灯红酒绿,城南的河清巷内,大小妓院照样生意红火,大红灯笼高高挂,嬉笑怒骂皆春色。
宿迁城北郊,离县城约十华里地,有个叫做井儿头的乡镇,靠镇南头有一处德国人办的面粉厂,此面粉厂乃当时苏北一流之大厂,设备全是德国货,日产袋装白面堆如山。宿迁乃一苏北小县为何德商偏把面粉厂设在宿迁呢?这里要简单交待一下,宿迁虽苏北小城,但是为苏鲁接攘之地,加之京杭运河自北向南绕宿迁城东而过,恰其势又处徐州淮阴之间,故交通水运便利。自隋唐开通京杭大运河之后,宿城又是运河之线重要结点,宿城东南的东关码头是运河沿线上相当重要的关口。据后人考证,自隋唐开凿大运河之后,南方诸省赴北京科考的举子大概有三条路线可走,西线走两湖、河南、河北而经直隶赴京;东线走闽、浙、沪之沿海而京;中间走浙、苏沿京杭运河而赴直隶进京。故进京科考之士欲走中线,必经宿迁。加之明清漕运之盛,南方粮食、丝绸大宗货物北运更非走宿迁不可,加之走陆路沿苏北、鲁南官道也须经宿迁。故明清宿迁之繁盛空前。正是宿迁独特的区域优势,列强扣关以来就有不少外国人在宿迁投资设厂,而井儿头紧挨宿迁城北,运河又从井儿头南端穿流而过。因携地利交通之便,故在井儿头境内先后出现过玻璃厂、面粉厂等几家外国人投资的工厂。而外国人投资的工厂也正是看中了京杭运河这个黄金水道:顺运河北上可达徐州进而津京;南下可达扬州、苏南之苏杭二州乃至上海。外国人在宿迁开设的工厂,官府不能也不敢随便干涉,工厂内有私人武装,把守极严,当时中国人未经允许决不许随便入内。厂区就犹如国中之国。外国人或骑马或坐轿或乘马车,都把头仰得高高的,看都不看中国人一眼,当地人称这些黄头发的妖怪一样的人为黄毛子,老远见到这些黄毛子来了,都纷纷躲避,唯恐不注意,被黄毛子抽上一鞭子。
电话 052788891138
话说这千里赤旱大地上
话说这千里赤旱大地上,能吃的都被老百姓吃光了,不能吃的鼠蛇甚至泥土都吃了,饿死的人到处都是,百姓已经无生路可走了。在宿迁城北的井儿头,一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在苏北大地上发生的这场历史上少见的大灾荒以来,德国人开的这家面粉厂虽然像往常一样每天生产,产出的面粉运到运河码头装船运走,但他们也似乎感到了什么?护送面粉的武装增加了。每天运货,那些带枪押运的家伙个个荷枪实弹如临大敌。
井头街北的茶壶窑西头残堤上住着一户吴姓人家,主人吴蒙明约有五十来岁,满脸络腮胡子,个子顶高。其妻乃典型庄户人家出身,家中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成半大小伙子了,唯独老三则一岁多一点,刚刚会走路,只学会喊爸妈等语。主人吴蒙明本不是当地人,从口音上看是从北方过来的,不过在此地已经住上有些年头了。有人记得他们一家人来时的情景,来时老二还没有出生,一家三口一辆独轮木车,吱吱呀呀,从北方官道而来,到了井儿头地界,一家人见该地有山有水,当地人又厚道,遂在此定居。吴蒙明在茶壶窑帮人打短工,制作各种陶壶,陶碗,又租借当地吴姓人家二亩土地耕种。后来吴蒙明不知从哪里凑来一些银两,干脆把吴姓人家的那二亩地给买了过来,一家人就此安顿下来了。
有人说,吴蒙明姓吴,而茶壶窑当地吴姓又是一大姓,怎么这么巧啊?诸位不知,这吴蒙明本姓曹,乃非姓吴,真名乃叫曹蒙明。当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北方义和团要灭洋扶清。直隶、山东大地遍燃起义和团烽火。这曹蒙明乃当地义和团一小首领也,早年的义和团乃是保家安民、反清复明的民间秘密组织,这些义和团民平时种地,闲时练武,这曹蒙明就是那时练就一身武艺。据说武艺练成时,气运到一定火候,身体可以刀枪不入,鬼头刀砍到肚子上也就是一道白痕而已。庚子年间,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组成联军,以义和团杀洋人为由率军攻打津京,这曹蒙明跟随本庄本姓曹福明(义和团有名大首领之一)率领团队攻打洋人。义和团设坛口吞符咒,高喊:刀枪不入,杀尽洋人的口号,勇猛冲杀。可是洋人的子弹、炮弹太厉害,义和团人马是前面的死了,后面的踏着兄弟们死尸朝上冲。一仗打下来不论洋人是否被击退,可广大义和团弟兄也就所剩无几了。仗打了几天不知什么原因,原来和他们一道攻打洋人的清军突然反目为仇,帮洋人打起义和团来了,清军杀起义和团来比洋人更残忍。曹蒙明命大,伏在死人堆中装死才活了下来,家乡是呆不下去了,曹蒙明在战场上拣了些银元作盘缠,带着妻儿逃到了苏北井儿头,隐姓埋名生活了下来。
定居在井儿头的曹蒙明遂改名吴蒙明,用余下的一些钱买了吴家二亩薄田,由于自己跟随窑家打了一段时间短工,学了些制陶盆、陶罐的手艺,自己又盘了一所小窑,当起了小老板,小日子过得也还说得过去。每每闲了下来,吴蒙明便会操起当年义和团耍弄的那把鬼头刀,呼呼练将起来,这也引起周围邻居们的注意和好奇,于是有人就跟着练了,很快吴蒙明就聚起了十好几个青年跟随他练武。吴蒙明就把这些徒弟们组织起来,农忙时农忙,农闲时练武。
在他这十几个徒弟当中,学练得最好的有两位,一位姓仇叫仇发家,乃井头北仇家圩人,此人家境比较宽裕,是仇家的独苗,因为仇发家小时多病,身体瘦弱,为此家中常常发愁。一日从离井儿头北五十多里地的司吾山中下来一位化缘老僧,来到仇家门口,仇发家父亲施给老僧一些铜钱,仇发家父亲便询问老僧:“大师傅,请给小儿看看,这孩子将来怎样?”老僧抬眼看了看抱在母亲怀中的仇发家,又把他从其母手中接过抱在怀中,用手摸摸小孩的胳脯和细腿,把小孩复递给了发家母亲,方双手合十,口念“南无阿弥陀佛。”特向仇发家父亲说道:“施主要我说实话还是假话?不怕得罪你俩,我实话告之,看此孩细眉,瘦骨,印堂凹深;实非达官贵人之相,不如舍与庙中,在庙上吃斋念佛或可终老一生?如若不然,不得善终。”说完,又念一声:“阿弥陀佛。”仇家父母虽家道殷实,却也不是可恶之辈。他们听了老僧之言不觉叹息,仇父当下劝其妻曰:“不如暂且把这孩子让老僧带走吧,有朝一日想孩子了就过去看看。”仇母是眼泪直下,一边搂着仇发家,一边抹一把擦一把眼泪说:“他爹,就咱这一棵独苗,如若舍给庙上我们老俩口今后靠谁养活呀?唉,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孩子咱哪也不送去,由娘抚养,管他日后怎样呢。”老僧无奈,只得离去。
等到仇发家长到*岁光景,仇家听说南边井儿头有一吴姓练武强身,待打听到后,就托人把仇发家送与吴蒙明家,好说歹说,拜吴蒙明为师,练起武来。
吴蒙明另一高徒姓邵叫邵殿堂,乃宿迁县城东北远乡邵店镇人氏。邵殿堂本是穷苦人家小孩,排名第二,有年春天随家人逃荒要饭路过井儿头,邵家老少五、六口逃荒要饭,来到井儿头,孩子实在饿得不行,尤其是邵殿堂饿得直哭,恰巧吴蒙明路过他们身边问明情况,吴蒙明掏出点钱来,到一大饼店里称来几斤大饼 ,让这一家老小吃了个饱。邵殿堂的母亲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够活着,就对吴蒙明说:“好心人哪!你能够收留他们中的一个给你劈柴,倒水吗?给口饭吃,饿不死就行。”吴蒙明本就是仗义之人,听完邵母这番话,不由鼻子一酸。他望着一家老小那无助的、乞求的目光,尤其是孩子们那双无神的双眼,就对邵家父母说:”老哥,老嫂,我家也不富裕,这样吧,我只能带走他们当中的一个,我也实在是无能为力。”于是吴蒙明就把邵殿堂领回了家。邵殿堂在吴蒙明家慢慢长大,习武干活。吴家把邵殿堂当做自己儿子一样看待,邵殿堂把吴蒙明夫妇喊作俺叔俺婶,吴蒙明夫妇的孩子也把邵殿堂当做自己的亲兄弟,兄弟之间相处无间。邵殿堂稍稍长大后,吴蒙明也曾领着邵殿堂到邵店镇打听邵家下落,四处打听皆无消息,寻至邵家老宅上,老少两人见邵家房屋草棚也早已垮塌,长满荒草,成为鼠蛇出没之地。吴蒙明向邵家的邻居打听,邻居说:“邵家自最后一次举家外出逃荒就没有再回来,恐怕早已死的死散的散了。”秋风劲吹,天空中南返的北燕排成一队队人字形从头顶上飞过,发出凄厉的叫声。吴蒙明搂着邵殿堂默默无语地站在邵家荒宅前,久久不愿离去。
话说多了,不免无聊。四周闹灾荒,到处饿死人,好在吴家有一盘茶壶窑在每日烧些成品拉到宿迁城里去卖,换点零碎钱买把粮食,艰难度日。地里庄稼已被蝗虫啃个精光,颗粒无收了。练武的众徒弟都早已解散。吴蒙明领着几人烧窑,烧成之后由儿子和邵殿堂拖拽着独轮车拉到宿迁县城去卖。
这天天气尚早,中午的太阳刚刚偏西,吴蒙明正在自家的窑中干活,徒弟邵殿堂和两个儿子,风风火火地拖拽着独轮车就赶回来了,独轮车上还有些没卖完的盆盆罐罐。还没进院门 ,吴蒙明就听见这几个人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到了门口就听邵殿堂喊:“俺叔,出事了。”吴蒙明听了好生奇怪,放下手中的活问道:“出什么事了,又饿死人啦?”他拿起茶壶倒了碗水给殿堂,邵殿堂接过一饮而尽,忙说:“洋面厂运输的洋面被人哄抢了。双方死了好几个人。”正说着只听得远远近近锣声,鼓声,人口嘈杂声不断传来:“走哇,老少爷儿们,到洋面厂抢洋面啊,未饿死的都走哇。”往日的井儿头街除狗吠娃哭外,是一片冷冷清清的,可是现在却不知从何处钻出这么多人来,真是比往日赶大集的人还拥挤。吴蒙明的两个儿子还有邵殿堂都劝吴蒙明:“爹,叔咱也去扛几袋洋面回来,这眼下就要饿死了,不抢白不抢。”吴蒙明撂下手中的话,走向门外一看,多少人都朝井儿头街南涌去,这场面就好像当年的义和团老少爷们攻打洋人一般。吴蒙明气涌心头,当年攻打洋人的那股劲又涌了上来,他吩咐殿堂和两个儿子:“回家拿口袋。”吴蒙明的家离烧窑地不远,又加上心情急促,爷儿几个旋风似地来到家中,吴蒙明喊道:“孩子他娘,快找些粮袋来,街南洋面厂遭抢了。”孩子娘放下手中的三儿子,一边翻找粮袋一边道:“这叫做天无绝人之路。”孩子他娘抱着三儿也要跟着去洋面厂抢粮,人多可以多抢点粮食回来。吴蒙明同意,让妻子抱着三儿坐上独轮推车。临出门前吴蒙明又转头拿出那把鬼头大刀和几根枪棒。几人快步走向大堤汇入人流 ,朝街南面洋面厂而去。
他们几人随人流到了洋面厂,洋面厂的大铁门已被灾民强行推开,尽管厂里的武装不停地朝灾民开枪,几条大狼狗仍在嘶咬着灾民,地上已经倒下了不少人,但活着的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全然不惧呼啸的子弹朝洋面厂里奔去。洋人和他们的武装已被逼到办公地点一幢小洋楼中,仍在朝灾民开枪,不断有人倒下,洋人的狼狗有的已被灾民打翻在地,爬在地上嚎嚎乱叫,突然有一只狼狗张着血盆大口朝坐在独轮上的孩子他娘扑来,女人吓得惊叫,眼看就要咬上了。到底是练过武的,只见吴蒙明刹那间从车上拽出那把鬼头大刀朝着那大狼狗迎面砍去。那大狼狗被劈掉了半面脸,只是有狗皮连着,才未掉下来。邵殿堂和两个兄弟抽出红缨铁枪、拽出棍棒,要去追打另一支扑上来的狼狗被吴蒙明止住,口中道:“快,抢面要紧。”
硕大的仓库中一袋袋面粉堆成了山。有些灾民撕开面袋,抓起雪白的面粉就往嘴里送,有人吃着吃着,就扑倒在地,是饿死的?或是噎死的、呛死的?没有人知道。
吴蒙明率领一家老小搬了四五袋面粉放到了独轮车上,刚出了仓库大门,就听见洋面厂大门外人嘶马叫,枪声爆豆般地响起,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