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少淮拿起放在一旁的折扇,自己身体往后一仰,靠到椅背上。
他慢慢摇着折扇,缓缓说道:“而且,我对于策问一道,比不上王兄你。”
“季兄,你这么说的话,我的诗赋一道,远不如你,不要妄自菲薄。”
王晟将茶水一饮而下,把茶杯放在桌子上。
他用手指一下又一下的敲击着木桌,沉思半刻,抬头看向季少淮,冷静地说:“季兄提起此事,我便想起了此次岁考在查验之时,查出的蝇头本。”
所谓的蝇头本,就是有人将四书五经的内容抄写成册,不同于以往,这些字是直接抄写在金箔上,抄写之人擅长蝇头细字,成册厚度不到一寸。考生便将这些金箔藏在笔管或者砚底。
这些手段还是在岁考只能带笔墨的情况下,王晟都不敢想乡试自己带吃食与过夜物件的怀挟情况。
“我猜测,此等手段恐怕是为了乡试设计,却能在岁考之中验出诸多学子,怕不是提前运用。若是发现手段不行,就换个方法。若是没发现,就在乡试中继续使用。”
王晟皱着眉头,继续说道:“这样看来,季兄的预感,有可能要应验了。”
季少淮放下折扇,给王晟续上茶水,递给他,方才开口:“如此看来,也是寻常。”
王晟接过茶杯,没有立即饮下,而是看着上面漂浮的茶沫。
人在这,思绪不知飘往何处。
他听见季少淮这句话,回过神来,问道:“此话怎讲?”
“往前科年应取士数大都不拘额数,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
王晟通过阅读以前的乡试录或是刊物便能察觉,但是季少淮不会无故如此强调,那就证明……
他立马跟上季少淮的思路,答道:“前些年,应取士数高达上百人。除却开国之初曾有过十几人的情况,往后未曾出现。难道季兄的意思是,取士人数略有变动?”
季少淮摆弄着折扇,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先前不拘额数,舞弊都不曾间断。此次我收到消息,声称本次应取士数为四十五人,少了天启四年足足百名,比之天启七年,亦是少了四十名。这般情景,自然有的是人铤而走险。”
“毕竟读书人,只有中了举,才能为官。”
季少淮说完这句话,挥手将折扇收拢,放至一旁后,再拿起桌上的茶水一饮而下。
“这蝇头本,还算不上精通此道。”
他站起来,一边搜寻物件,一边说道:“我从他处得知,有一种水,称为‘神水’,将其抄写在衣物上,再涂上一层泥,字迹就会被全然掩盖,衙役也不能检验出他的踪迹。”
终于,他找到了果脯与瓜子,将其装盘放好,坐下后便抬手示意王晟享用,继而说道:“只有将泥土拂去,才能看见所抄写的文字。”
王晟摇摇头,叹道:“现今我们无权苛求他人,只能坚守自己,做到问心无愧。”
“这是自然。若是专研这些小道,来日当上官,必是投机取巧,钻营奔竞之辈。世人都以此为耻,可是,徇私舞弊也是屡禁不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