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文中神秘宝鼎的灵感显然是来自于传说中的聚宝盆,不过这个宝鼎当然又和聚宝盆的功能有些不太一样。.现将关于聚宝盆的传说故事收录于下,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一看……
传说一:
与辽宁省辽阳太河寺相距不远,尚存有一著名古刹栖云寺的遗址。据碑文记载,栖云寺建于元代,清末发展为辽阳第一大禅林,五进殿堂,庙貌巍峨,香火兴旺。至今虽然只有古井尚存,遗迹可寻,却不失为假日出游的好去处。寺后的宝镜山如墙似壁,山上寸草不生,石平如镜,故称为宝镜山。而山腰以下及栖云寺周围,却有数千亩茂密的黑松林,堪称是辽阳的一大奇观。关于这片松林,也有一个传说。
明初,潘村街(今明光市潘村镇)来了一户逃荒人家,男的推着一辆独车,车上有一床铺被、几个陶制坛罐和黑粗瓷碗,女人肚子挺得高高的,看样子又有了六、七个月的身子。小车上还坐着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两岁,都是男孩,男的姓华,叫华良,女的姓梁,叫梁花,他们是打山东逃荒过来的。夫妇俩在街东的一个财神庙里安了家。这财神庙只是一间丈把长宽无让无窗的破庙,一尊半人高的木雕财神像,长年无人侍奉已歪倒在一边,厚厚的浮灰已糊住了这菩萨的鼻子眼。
华良和梁花一连两天,扫的扫,洗的洗,将小小破庙的地下、墙上打扫得干干净净。山墙头还垒了口露天灶生火做饭,大人叫、小孩闹,嗨!这就成了一个家了。女人家的心细,她修补了神台,洗净上神像,将财神立在台上,扶摆端正,还买了两炷香,一边拱手作揖,一边祈祷着。一家人和财神爷作了伴。
这华良是个庄稼人,耕耙收种、叉把扫帚扬场锨,样样拿得起,还有一身使不完的劲,没几天就被街上潘老保险金家雇为伙计。这梁花虽是个小脚女人,但做得一手好面食,发出的馒头能当球拍,擀出的面条厚薄长宽一刷齐。今晚切的面,明早也不会粘在一块儿。只在潘老爷家露了一手,一个潘村街从南到北已无人不晓了。开始时谁家想吃梁花的手擀面,就上门去请。面擀好了,东家大都送她一碗半碗面粉做工钱,小日子也就凑合着过了。可这梁花是个带身子的女人,眼看着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东走西颠的也不太方便。潘太太给出了个点子,她借梁花十斤面粉,让梁花每天在家擀面条,门口摆个摊子,谁家要吃面条就上门来买。就这样,潘村街头从此有了家面点店。那财神庙自从住进了他们家,神台上开始隔三岔五地有人来上香,后来渐渐地香火不断了。
一天夜里,华良睡夜突然醒了,再也睡不着。他爬了起来,推醒了正在熟睡的梁花,说:";快醒醒。我刚才做了个梦,梦见在耕田时耕出个大瓦盆,还没等我拾起,过来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说这是个宝盆,若往盆里放粒米,不一会就能变成一盆。用得好,会给人带来幸福;用得不当,会让人家破人亡。还没等我说话,老头就化作一阵烟飘走了。这梦不知是凶是吉?";梁花累了一天,本来睡得正香,被丈夫推醒,有点烦,说:";管他哩。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说完翻个身又呼呼睡着了。第二天天亮后,东家叫华良套牛耕田。老牛一趟没到头,铁犁翻出了个大瓦盆。华良忙捡起瓦盆,揩去泥,看了看,普通的一个瓦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歇歇后,华良把瓦盆抱回有,交给梁花,高兴地说:";昨晚的梦应验了,我耕地还真的耕出了个宝盆。";梁花看到丈夫抱回一个盆,翻了个白眼道:";你是打着不走牵着倒退。我前两就跟你商量着买个盆回来,你还说家里的盆只有个裂口子,用绳箍一下还能用。今天谁让你买了?是捡着便宜了吧?";华良说:";昨晚我跟你说梦里的事,你忘了?真是耕田耕出来的,说不定真是个宝盆。";梁花接过瓦盆,翻来调去没看出什么特别,以为是丈夫编故事哄人,顺手往桌上一撂,就听";当啷";一声,发出金属的撞击声。俩口子同时一惊:";哎呀!真和普通的盆不一般。";华良顺手抓了一把黄豆撂在盆里,只见盆里顿时起了层雾气,不一刻成了满满一盆黄豆。华良高兴得蹦了起来。他把黄豆倒进一只口袋,又抓了一把黄豆放在盆里,不一会又是满一盆;又把盆里的黄豆倒进口袋,仍抓了一把放在盆里,又是满满一盆。就这样一连三盆,华良还要变。梁花冷静下来,阻止住华良说:";你把昨晚的梦再细说一遍。";华良把昨晚的梦详细重复了一遍以后,盯着梁花问:";怎么啦?";梁花说:";这盆应当用来和面用,咱要靠辛苦持家,不能靠取巧生财,不劳而获。否则这个家会有灾祸。";梁花立了条规矩,这盆里除每天和面外,不能往盆里放其他物件。华良向来都是听老婆的,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从那以后,华良还是干他的伙计,梁花还是卖她的面条。不过,现在不用再买面粉了。梁花每天和完一盆面,擀完面条,抓把面粉放在盆里,第二天还是和一盆面,就这样每天都能从盆中变出一盆面来。
有天晚上,华良趁梁花睡下了,悄悄放了一个铜钱在盆里。第二添梁花正在和面做生意,发现盆里满满一盆铜钱。她知道是华良干的,来了气,跑到屋里把华良从被窝里拽了出来,发起了脾气:";你是要钱,还是要这一家老小平安?";华良憨憨笑着:";钱哪有老婆孩子好呢。";梁花余气未消:";那你干嘛背着我弄这黑心钱?";华良说:";我根本没想要,不过是好奇想试试。";梁花说:";那好。你去找工匠,我们就用这钱,把财神庙修复一新,再给财神爷镀个金身。";
一晃又是一年过去了,华良和梁花攒了不少钱。他们接着财神庙往东盖起了三间像样的房子。华良还是在潘老爷家当伙计,梁花也还是每天和面卖面条。这年,夏蝗成灾,飞蝗蔽天,所到之处,禾麦皆无,十户人家有五户讨饭,路边、山坡的榆树皮都被剥下充饥。这样下去肯定会饿死许多人。梁花和华良商量着,从明日起向灾民发放馒头,每人每天两个。第二天天没亮,梁花就蒸了一锅馒头,倒在一个大盆里,然后拿一个馒头放在聚宝盆里,不一会变作了一盆馒头。如此反复着,天快亮了,雪白的馒头已堆满了一大笾。华良带着大儿子分头在路口向过往讨饭人和贫苦人转告,财神庙梁花向灾民发放馒头。人们一传十、十传百,财神庙前排起了长龙。灾民们手捧着雪白的馒头,对梁花感激不尽。就这样每天在梁花家门前都有成千灾民领食馒头,整个潘村无一人饿死。贫苦人家都说华良和梁花是神仙派下凡间救苦救难的菩萨。那些富户人家中,开始有人注意华良一家了,他们对梁花每天发放馒头感觉蹊跷。百里之内小麦基本绝收,华良家哪来那么多的小麦面?每日发馒头上万个,需要蒸多少锅啊,可怎么不见梁花家烟囱冒烟呢?人们纳闷,好奇,不断增了些猜疑。大老爷们中有问华良的,问他哪来那么多面粉;老太太、小媳妇们有问梁花,问她蒸上万只馒头要多长时间。每当人们问华良时,华良总是憨憨一笑,说:";咱媳妇有能耐。";每当人们问梁花时,梁花也都笑着说:";连锅蒸省时间。";潘老爷是个心里做事的。一天他到华良家送工钱,一进门就说:";他大嫂子,今年是灾年,你家也是凭手吃饭,天天接济灾民,我估摸着你积攒已用差不多了,今年的钱提前算给你。";说着从搭裢里掏出三吊钱放在桌上;同时两眼像是安了轴,四处乱转,一没看到粮垛,二没看到大锅,三没看到大蒸笼。离开华良的家后,潘老爷神乎其神地说梁花是天上下凡的救世菩萨,一盆一笾的大馒头挥手就来,根本不用面粉、不上笼、不生火。
人们越传越神,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一是一睹活菩萨尊容,二是要买几斤梁花亲自擀的面条带回去,说是吃了这面条百病不侵。梁花每天不多不少就做一盆面生意。梁花挣的钱攒着,攒多了,够办一件像样的事了,就全拿了出来。潘村有了像样的蒙馆,那是华良和梁花俩口子捐的款;潘村有座像样的石拱桥,那也是他们俩口子捐的款。
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华良和梁花都老了,三个儿子华龙、华虎、华豹也都相继成了家,沿着老房往东,山连山每家三间房。老大在街上开着饭馆,老三在街上开着布店,只有老二华虎继承父业,耕种着家里的十几亩田。因为附近上百里的人都十分敬重梁花,三房媳妇也是对婆婆敬重如神。三个儿子虽各有家业,但仍是同锅舀勺,一个大伙食摊子,三个媳妇不要烧不要弄的,也落得自在。一日梁花突然得了怪病卧床不起,话也不能说,急得华良团团转。一辈子都是梁花指挥这个家,他只能干个呆事,梁花要撒手去了,他也得跟着。梁花最放心不下的是那聚宝盆。她担心三个儿子和三个媳妇得了此物,会贪得无厌。她叫过华良,用手指指盆,比划着手势交待后事。她想说的意思是,老大得饭店产业,老三得布店产业,老二有田种,三个都能过得去,留着这盆不会有好处,不如把它埋入地下,免得惹下祸端。可这华良脑瓜转得慢。他误把梁花的话理解成老大饭店、老三布店都需要钱周转,老二种田每年只需种子,这盆谁也不给,有他管着。
梁花死后,华良分别给了老大、老三每人50锭银子,给了老二一口袋麦种,三个儿子分灶起伙,各过各的了。老二华虎辛勤地耕种着他所得的十几亩地,服侍着老子。老大老三开着他们的店,他们每人得了50锭银子,见老头子跟老二过日子,而老二俩口子只分得一袋麦种,为什么也很乐意,不吭不响?越想越怀疑,是不是老头子另外留了家财给老二。老大老三兄弟俩逼着老头子,问到底留了多少银子给老二?华良被逼得没办法,说出了实话。三个儿子才知道父亲有个聚宝盆。老大想,这聚宝盆要是归了我,天下还有谁比我富呢?老二想,天下哪有不劳而获的美事呢?你今天不劳而获,明天还不知要损失些什么呢!我可不要什么宝盆。老三心想,这聚宝盆不能让老大一人得去。他提出这聚宝盆要三兄弟轮着用才合理。
经过一番争论,才讲定由老大华龙先用聚宝盆,以后每家用一天。老大华龙俩口子乐滋滋地把宝盆抱回家,忙不迭地先把一锭银子放进盆中,不到一刻变成了一盆;倒在地上,再变一盆。就这样两口人不停地忙着,反复地倒着银子,银子越变越多,越堆越高,到了半夜,整个三间屋子全堆满了,这两口子还在不停地变,不停地倒,不停地堆。突然";轰";地一声,四面墙被挤崩溃了,屋顶塌了下来,两口子都被埋在了银子堆里。老三俩口子半夜没睡,只等天亮过去要聚宝盆,突然听到";轰";地一响,慌忙跑出来看,只见老大家屋塌了。这时老二和老头子也都听到了响声。两家人一起过来,在倒房的废墟里又扒又抠。老三想找的是宝盆,老二和老头子想的是要救人。这样,一直扒到天亮,老三没找到盆,老二和老头子也没找到人。倒房堆里,除了破砖碎瓦之外,根本扒不到银子,而只是一块块狗头石。这时华良想起了当年的梦,梦里白胡子老头说过:";使用不当,会使人家破人亡。";这话全应验了。
传说二:
沈万三本来的名字叫沈富,浙江南浔人。自小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长得蛮机智聪明。他父亲沈佑靠捏粉玩具为生,挑副小担头穿街走巷,平时省吃俭用,积得一些钱财,在南浔买了几间房子和几亩土地,种田兼经商。家里缺少人手,沈万三停学帮助父亲看店,打打算盘记记账,年纪青青早出道,成了一个很能理财的生意人。
有一年新茧上市,沈佑收购到几十担新茧,就差沈万三带了个伙计到盛泽去转手导买,想赚一笔钱。
盛泽是著名丝绸产地,人口很多,集市繁华。镇上有好几家妓院,一到晚上便开出一条条张灯结彩的画舫彩船,为那些买茧客商夜里享乐提供方便,上船来吃花酒、听曲子、掷骰子,或者拥抱着花枝招展的妓女,在内舱宿花眠柳。涉世未深的沈万三,被龟奴拉到彩船上吃酒赌博,一夜工夫,卖茧得来的银子输得精光。
沈万三身无分文回到南浔。伙计一见沈佑,就一五一十讲了原由。沈佑气得胡子发竖,将沈万三捆绑痛打,逐出家门。沈万三就此落难,到处流浪乞讨度日。临近年关,他来到昆山千灯镇,这时家家户户都宰鸡宰羊忙着过年。他走近一户人家,还没开口要饭,忽然门开了,从里面扔出一堆鸡毛来,正落在脚跟前。沈万三一看,不能吃,不能卖,气得要命。可是,一大把色彩艳丽的公鸡毛吸引了他,他猛然想起了父亲早先的手艺行当,用公鸡毛也可以制作玩具的。于是,他就收拾起鸡毛,并用泥土来代替小粉(汰面筋滤出来的面粉),心灵手巧地制作出了几件泥雀鸡,一下就被孩子们买走了。
沈万三有了活命的办法,就在千灯制卖泥玩具度日。三春的一天,沈万三到镇外的一个泥塘边挖泥,发现有个农民在捕捉青蛙。他上前劝阻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神物,不可随意捕杀,赶快放掉吧。”
这个农民瞪了他一眼说:“我懂!可是眼下青黄不接,家中断吃缺喝,只好捕杀青蛙卖了过活。”
沈万三掏出了一把卖泥玩具得来的钱,交给农民说:“这些青蛙就卖给我吧!”
农民接过钱,把一串青蛙交给了沈万三,当即被他全部放回池塘。
当天晚上,沈万三梦见几个青衣人向他作揖说:“谢谢你救了我等性命,日后定当报答大恩大德。”
过了几天,沈万三到汤家滨卖泥玩具,看见个老人扳罾网,扳来扳去,网网落空。沈万三觉得奇怪,上前说:“老阿爹,我来试试看。”他手气好,扳了三次,次次有鱼。可是,第四次却扳到了一只泥瓦盆,盆里还有几只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他将罾网往外一透,连盆带蛙抛入水中。第五罾扳起来,谁知网里还是老样子:一只泥瓦盆,盆里几只青蛙,“呱呱”叫。他又扳了一罾。结果仍然是一只泥瓦盆,和几只鸣叫不停的青蛙。
老人开口了:“把盆留下来,做个鸭食盆。”
沈万三把泥瓦盆捞起来,交给了老人,告辞离开。
老人住在一条破鱼船上,身边有一个十八岁的孙女张秀英一起生活。孙女按照老阿爹的吩咐,抓了几把谷子放进泥瓦盆喂鸭……谁知鸭子还没有吃,盆里的谷子一下变得满满的,越变越多,淌了一船艄。秀英惊慌得要赶紧喊老阿爹过来看个究竟。
老人从谷堆里取出泥瓦盆,端详了好久,看不出个子丑寅卯。这当儿正好沈万三卖完泥玩具路过这里,老人一眼认出了他,捧着泥瓦盆上岸拦住说:“小伙子,怪了怪了,谷子放到盆里怎么会变多呢?”
沈万三反问:“这是真的吗?”
老人把泥瓦盆放到地上说:“不妨再试一试。”
沈万三随手将卖掉泥玩具得来的几枚铜钱放进盆里。一眨眼,泥瓦盆变出了满满一盆铜钱。沈万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