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80年代的时光 > 第十三章(第1页)

第十三章(第1页)

秋逝冬至,转眼蔡晴晴在外婆家住了小半年,她不仅没有厌倦,反而对这方恬淡的山水产生一份眷恋。

整个冬天,她蜗住在几间贫寒的村舍吃、喝、拉、撒,很少出门,内心的怨忿渐趋平静。她常一个人在小屋枯坐、发呆,凝望小窗外一角灰蒙或晴日的天空,直至黑夜将至,也不去点一盏惨淡的煤油灯,蜷曲在温暖的被盖里睡去;有时也抽出几本表弟表妹放在桌屉中的课本,或舅舅仅有的几本发黄的旧书阅读。竟在这时,她开始喜欢上了诗歌,悄悄写下了第一句诗行,激发她被悠长岁月和多舛人生拘禁在体内的温情。灵感迸蹦,饱满的情感在郁积的心头打着涡漩,就要冲破闸门涌出时,她就给回到城里的游郁生写信,写信可以缓解一点压抑,而这封信常就是一首抒情长诗。但游郁生很少回信,或许因为穷乡僻壤与市里山水阻隔,路途遥远,信的往返本身要花去漫长的期待,无聊的日子就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变得有些滋味。

有时她也跟着她的小表妹蒲花,跑到朔风凛冽的山道上掇拾枯枝和茅草,补充冬季要多消耗掉的燃料。蒲花十四、五岁,是舅舅一家人中惟一性格开朗的女孩,长得头大,身体细长,蒲花是大家起的乳名,取蒲公英之意。两人熟悉后,常带她到处乱窜。有一次,她们跑到远远的一处山坳,在那里她看到一些人在挑土、挖土,眼镜谢根生绾衣绾裤,站在岭上指挥。看见蒲花,眼镜要她们也一起参加,蔡晴晴扭扭捏捏挑了两担土,恰碰上工地上吹哨吃午饭,第一次靠自己的劳动吃了一餐饭。谢根生端着饭走过来说:“蔡同学,劳动好受不好受?”

“好受,”蔡晴晴说,她回想起从前,那才不好受,但最难受的时候还不算那个,“大冷的天,大家一块干活,连心都是暖呼呼的。”

“说的好,连心都是暖和的,你说话蛮有诗意嘛。”谢根生说,“我们要在这里兴建一座水库,将来还要搞小水电站,留在这一起干吧?现在就可以到工地上来,你不是社员,暂时不记工分,但饭是有你吃的。工分也算你舅舅家的。”

“我可以试试。”蔡晴晴并不是为了吃饭的事,也不是考虑工分,她的父亲会给她寄生活费来,贴补舅舅家用,这在农村是很可观的收入,舅舅一家对她非常照顾。她只是觉得在家闷得慌,想到户外透透气。以前她心存芥蒂,害怕别人问这问那,打听她的底细,现在看来淳朴的乡里人从不跟她说三道四。

在工地上她认识了知青李会。李会个子不高,大鼻子小眼,笑起来相貌有点滑稽,似在做一副怪样。他也是本乡本土人,只因父母是县镇上的干部,不叫回乡知青而叫下乡知青。李会和谢根生初中同学,两人非常要好,又有点儿篱笆亲,他不常来工地,三天两头蹬自行车抄山路回家,也给队里捎些急缺的物件。李会还喜欢背一块画夹子东游西荡,引人注目。他在工地给蔡晴晴画过一张画像,这张画后来刊登在一份本地传布较广的内刊封三的位置。当然画上不注明蔡晴晴的名字,即使在学校里很熟悉她的人,见到也未必敢贸然相认。

那是一个早晨,山坡上撒盐似的一层薄霜,蔡晴晴拎根木扁担。站在藤条土筐边,用白毛巾揩汗。画上蔡晴晴不能说特漂亮,但李会完全照她的原貌描摹,未加色调光线烘托,目光中一缕淡淡的忧伤,却留下了深度。她的容貌比较耐看。李会将杂志送给她时,她看出了自己照镜时沾沾自喜的部份,不能不佩服这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对美貌的观察细致入微。画像的事之后,谢根生像忽然发现身边有一位绝色佳人,不再掩饰对她的美貌的欣赏和爱慕。谢根生是父母的独生儿子,他回乡第一年就被父母催促着娶了媳妇,如今已经有一双儿女哇哇坠地,他故意以开玩笑的口吻,涎皮赖脸说出埋藏的心事:“蔡同学,谁娶到你真有福气,我悔不该听父母的话,犯了早婚的错误。”

李会的眼笑没了:“人家早有主了,还等到你这会儿表白,自作多情。”

谢根生说:“你又不认识她,你怎么侦察到的?”

李会说:“你不是说第一次遇她,在她刚来的路上,有一位眉清目秀的小伙子护送她吗?我猜,那就是他——我们穷山沟飞出去的凤凰,第一位优秀的猎手,他射中了她。”

蔡晴晴的脸立即红了。李会意犹未尽:“蔡同学自己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容,理应配一位如意郎君才是,像中国古书上习惯说的貌比潘安、颜如宋玉,是不是呀?”

“不跟你们讲。”蔡晴晴拉着蒲花的手跑开。李会以前的表现并不像他现在说的那么洒脱,他初次觌面就怪怪地盯着她,丧魂落魄似的,毫不掩饰自己,几次邀请她去县镇他的家中做客被她拒绝了。靓女从别人的贪婪中发觉自己的魅力,但她的心中如今只能盛下游郁生一个人,如阳光洒遍了她身上每个细胞,再也容不得别的男人介入。

游郁生又很久未回信了,她十分焦急,邀了小蒲花陪她上圩街邮电所查询。寄往山里的信一般由圩镇发往大队,再由各生产队去大队的人捎带,要绕一个大圈子到收信人手中。也许在某一个环节延搁很长时间。所以她宁愿与蒲花结伴,翻越十多里山路去圩上取信。自她进山以来,已是几度往返上圩,但走惯了一点也不觉得路远难行。她疑惑那次同游郁生进山为何举步维艰,却再也不愿弯进那段僻静的山坳,因为她害怕睹物恩人,她想即使游郁生来了也不会再度涉足,记忆中的故事近乎神圣,神话中的境界若有意追寻,将如水永逝。

在冷清的圩邮所,她们找到分发邮件的老邮递员。舅交待过他把他的信函截留下,不论游郁生的信和父亲的汇票都不直接写她的名字,由她舅舅代收。老乡邮员的回答自然又使她失望,为了安慰她,乡邮员说今天城里的邮包尚未送到,要她等会拆看后再走。

她进代销点买了糕点,和蒲花边吃边走到河边。上次下船她还是头次回到这条大江边,隆冬的大江两岸萧瑟、空茫,她想象着江的那头是不是也有游郁生踯躅的倒影。几个月前,她曾接到他的一封信,信中谈及他面临离校前的选择,他们那届高中生在学校滞留到第五个年头了,恐怕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届高中生,但不读书不上课,腾起的一把大火已逐渐化为灰烬,倘若剩下一两点火星,也很快要灰飞烟散了。她不知他今后去向如何,真想溯流而上,回去瞧瞧,不过,时间太晚,早没了回城的车、船。她们回到邮所,邮包到了,刚拆开过,没有她盼望的东西。

游郁生没给蔡晴晴回信,因他遭遇到一些变故。几次提笔给她写信,未写完又把它揉成一团扔掉了。几个月前,他的外婆中风,据医生推测是一根细小的脑动脉破裂。她正在厨房弄晚饭,发病时只说有点头痛、头晕,他不懂医,把她扶到床上平躺着以为无事了,谁知第二天送进医院闹下下肢瘫痪的后遗症。外婆的瘫痪症,由于及时请了小芸的父亲,他懂一点针炙、按摩医术,渐渐恢复至能下床活动。这事联系上胡大爷一家,除了蔡晴晴的关系,也为那天情急之中,他送病人灵机一动,忆起郁孤台园中有一部拉树苗的板车,大爷和小芸一起过来热情帮他把外婆送医院安置妥当,出院后,胡大爷又自告奋勇充当外婆的家庭康复医生。游郁生与小芸一家便一下子拉近了,他有时去郁孤台跟胡大爷学习侍弄花草,也替他干点粗活,久而久之,他结识了小芸的堂姐胡冬荷。

胡冬荷比他小一岁,但读书早,小学和他同校同级,应该有点眼熟。现在两人均属积压在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忽一阵上山下乡的风刮来了,他们短期内陆续离校。胡冬荷社会背景关系清白,找不出任何有污点的人,理所当然地成了少数天之骄子被直接分配进厂矿。他们初次相识在小芸的房间,游郁生受胡大爷之托给小芸补习功课,小芸如瘦弱的蔫苗不知不觉蹿起一株小树,长成漂亮的大姑娘了,胡大爷仍嫌她腹中空空,虚有其表。当时他这样待人看事的老人也似凤毛麟角,并不多见。游郁生在胡冬荷面前立即自惭形秽。按照政策他临时留在城市照护患病的老人,没随大多数同学广阔天地里插队落户,但如他一般留城待分配的同学,也以种种名义相继进了工厂或商店。对胡冬荷游郁生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但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持表面的人格尊严,他以戒备以至调侃的语气和她对话。不过胡冬荷两瓣没遮拦的小嘴唇,吐出的话语一点不像有些人盛气凌人,不通人情,反而能够设身处地替弱者着想,很快打消了他的敌意,容易打动他那颗脆弱的心。况且她思辨敏锐、充满睿智,游郁生简直不能把她与有些风云人物联系起来。人与人之间恢复了信任,说话就显得轻松而随意,游郁生同胡冬荷说出心底藏匿已久的一个疙瘩:“我听蔡晴晴说,她在这座园子被学校来人发现之前,曾和你在小芸屋里见过一面。”

秋逝冬至,转眼蔡晴晴在外婆家住了小半年,她不仅没有厌倦,反而对这方恬淡的山水产生一份眷恋。

整个冬天,她蜗住在几间贫寒的村舍吃、喝、拉、撒,很少出门,内心的怨忿渐趋平静。她常一个人在小屋枯坐、发呆,凝望小窗外一角灰蒙或晴日的天空,直至黑夜将至,也不去点一盏惨淡的煤油灯,蜷曲在温暖的被盖里睡去;有时也抽出几本表弟表妹放在桌屉中的课本,或舅舅仅有的几本发黄的旧书阅读。竟在这时,她开始喜欢上了诗歌,悄悄写下了第一句诗行,激发她被悠长岁月和多舛人生拘禁在体内的温情。灵感迸蹦,饱满的情感在郁积的心头打着涡漩,就要冲破闸门涌出时,她就给回到城里的游郁生写信,写信可以缓解一点压抑,而这封信常就是一首抒情长诗。但游郁生很少回信,或许因为穷乡僻壤与市里山水阻隔,路途遥远,信的往返本身要花去漫长的期待,无聊的日子就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变得有些滋味。

有时她也跟着她的小表妹蒲花,跑到朔风凛冽的山道上掇拾枯枝和茅草,补充冬季要多消耗掉的燃料。蒲花十四、五岁,是舅舅一家人中惟一性格开朗的女孩,长得头大,身体细长,蒲花是大家起的乳名,取蒲公英之意。两人熟悉后,常带她到处乱窜。有一次,她们跑到远远的一处山坳,在那里她看到一些人在挑土、挖土,眼镜谢根生绾衣绾裤,站在岭上指挥。看见蒲花,眼镜要她们也一起参加,蔡晴晴扭扭捏捏挑了两担土,恰碰上工地上吹哨吃午饭,第一次靠自己的劳动吃了一餐饭。谢根生端着饭走过来说:“蔡同学,劳动好受不好受?”

“好受,”蔡晴晴说,她回想起从前,那才不好受,但最难受的时候还不算那个,“大冷的天,大家一块干活,连心都是暖呼呼的。”

“说的好,连心都是暖和的,你说话蛮有诗意嘛。”谢根生说,“我们要在这里兴建一座水库,将来还要搞小水电站,留在这一起干吧?现在就可以到工地上来,你不是社员,暂时不记工分,但饭是有你吃的。工分也算你舅舅家的。”

“我可以试试。”蔡晴晴并不是为了吃饭的事,也不是考虑工分,她的父亲会给她寄生活费来,贴补舅舅家用,这在农村是很可观的收入,舅舅一家对她非常照顾。她只是觉得在家闷得慌,想到户外透透气。以前她心存芥蒂,害怕别人问这问那,打听她的底细,现在看来淳朴的乡里人从不跟她说三道四。

在工地上她认识了知青李会。李会个子不高,大鼻子小眼,笑起来相貌有点滑稽,似在做一副怪样。他也是本乡本土人,只因父母是县镇上的干部,不叫回乡知青而叫下乡知青。李会和谢根生初中同学,两人非常要好,又有点儿篱笆亲,他不常来工地,三天两头蹬自行车抄山路回家,也给队里捎些急缺的物件。李会还喜欢背一块画夹子东游西荡,引人注目。他在工地给蔡晴晴画过一张画像,这张画后来刊登在一份本地传布较广的内刊封三的位置。当然画上不注明蔡晴晴的名字,即使在学校里很熟悉她的人,见到也未必敢贸然相认。

那是一个早晨,山坡上撒盐似的一层薄霜,蔡晴晴拎根木扁担。站在藤条土筐边,用白毛巾揩汗。画上蔡晴晴不能说特漂亮,但李会完全照她的原貌描摹,未加色调光线烘托,目光中一缕淡淡的忧伤,却留下了深度。她的容貌比较耐看。李会将杂志送给她时,她看出了自己照镜时沾沾自喜的部份,不能不佩服这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对美貌的观察细致入微。画像的事之后,谢根生像忽然发现身边有一位绝色佳人,不再掩饰对她的美貌的欣赏和爱慕。谢根生是父母的独生儿子,他回乡第一年就被父母催促着娶了媳妇,如今已经有一双儿女哇哇坠地,他故意以开玩笑的口吻,涎皮赖脸说出埋藏的心事:“蔡同学,谁娶到你真有福气,我悔不该听父母的话,犯了早婚的错误。”

李会的眼笑没了:“人家早有主了,还等到你这会儿表白,自作多情。”

谢根生说:“你又不认识她,你怎么侦察到的?”

李会说:“你不是说第一次遇她,在她刚来的路上,有一位眉清目秀的小伙子护送她吗?我猜,那就是他——我们穷山沟飞出去的凤凰,第一位优秀的猎手,他射中了她。”

蔡晴晴的脸立即红了。李会意犹未尽:“蔡同学自己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容,理应配一位如意郎君才是,像中国古书上习惯说的貌比潘安、颜如宋玉,是不是呀?”

“不跟你们讲。”蔡晴晴拉着蒲花的手跑开。李会以前的表现并不像他现在说的那么洒脱,他初次觌面就怪怪地盯着她,丧魂落魄似的,毫不掩饰自己,几次邀请她去县镇他的家中做客被她拒绝了。靓女从别人的贪婪中发觉自己的魅力,但她的心中如今只能盛下游郁生一个人,如阳光洒遍了她身上每个细胞,再也容不得别的男人介入。

游郁生又很久未回信了,她十分焦急,邀了小蒲花陪她上圩街邮电所查询。寄往山里的信一般由圩镇发往大队,再由各生产队去大队的人捎带,要绕一个大圈子到收信人手中。也许在某一个环节延搁很长时间。所以她宁愿与蒲花结伴,翻越十多里山路去圩上取信。自她进山以来,已是几度往返上圩,但走惯了一点也不觉得路远难行。她疑惑那次同游郁生进山为何举步维艰,却再也不愿弯进那段僻静的山坳,因为她害怕睹物恩人,她想即使游郁生来了也不会再度涉足,记忆中的故事近乎神圣,神话中的境界若有意追寻,将如水永逝。

在冷清的圩邮所,她们找到分发邮件的老邮递员。舅交待过他把他的信函截留下,不论游郁生的信和父亲的汇票都不直接写她的名字,由她舅舅代收。老乡邮员的回答自然又使她失望,为了安慰她,乡邮员说今天城里的邮包尚未送到,要她等会拆看后再走。

她进代销点买了糕点,和蒲花边吃边走到河边。上次下船她还是头次回到这条大江边,隆冬的大江两岸萧瑟、空茫,她想象着江的那头是不是也有游郁生踯躅的倒影。几个月前,她曾接到他的一封信,信中谈及他面临离校前的选择,他们那届高中生在学校滞留到第五个年头了,恐怕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届高中生,但不读书不上课,腾起的一把大火已逐渐化为灰烬,倘若剩下一两点火星,也很快要灰飞烟散了。她不知他今后去向如何,真想溯流而上,回去瞧瞧,不过,时间太晚,早没了回城的车、船。她们回到邮所,邮包到了,刚拆开过,没有她盼望的东西。

游郁生没给蔡晴晴回信,因他遭遇到一些变故。几次提笔给她写信,未写完又把它揉成一团扔掉了。几个月前,他的外婆中风,据医生推测是一根细小的脑动脉破裂。她正在厨房弄晚饭,发病时只说有点头痛、头晕,他不懂医,把她扶到床上平躺着以为无事了,谁知第二天送进医院闹下下肢瘫痪的后遗症。外婆的瘫痪症,由于及时请了小芸的父亲,他懂一点针炙、按摩医术,渐渐恢复至能下床活动。这事联系上胡大爷一家,除了蔡晴晴的关系,也为那天情急之中,他送病人灵机一动,忆起郁孤台园中有一部拉树苗的板车,大爷和小芸一起过来热情帮他把外婆送医院安置妥当,出院后,胡大爷又自告奋勇充当外婆的家庭康复医生。游郁生与小芸一家便一下子拉近了,他有时去郁孤台跟胡大爷学习侍弄花草,也替他干点粗活,久而久之,他结识了小芸的堂姐胡冬荷。

胡冬荷比他小一岁,但读书早,小学和他同校同级,应该有点眼熟。现在两人均属积压在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忽一阵上山下乡的风刮来了,他们短期内陆续离校。胡冬荷社会背景关系清白,找不出任何有污点的人,理所当然地成了少数天之骄子被直接分配进厂矿。他们初次相识在小芸的房间,游郁生受胡大爷之托给小芸补习功课,小芸如瘦弱的蔫苗不知不觉蹿起一株小树,长成漂亮的大姑娘了,胡大爷仍嫌她腹中空空,虚有其表。当时他这样待人看事的老人也似凤毛麟角,并不多见。游郁生在胡冬荷面前立即自惭形秽。按照政策他临时留在城市照护患病的老人,没随大多数同学广阔天地里插队落户,但如他一般留城待分配的同学,也以种种名义相继进了工厂或商店。对胡冬荷游郁生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但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持表面的人格尊严,他以戒备以至调侃的语气和她对话。不过胡冬荷两瓣没遮拦的小嘴唇,吐出的话语一点不像有些人盛气凌人,不通人情,反而能够设身处地替弱者着想,很快打消了他的敌意,容易打动他那颗脆弱的心。况且她思辨敏锐、充满睿智,游郁生简直不能把她与有些风云人物联系起来。人与人之间恢复了信任,说话就显得轻松而随意,游郁生同胡冬荷说出心底藏匿已久的一个疙瘩:“我听蔡晴晴说,她在这座园子被学校来人发现之前,曾和你在小芸屋里见过一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