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84曹操秘爱 > 第16部分(第1页)

第16部分(第1页)

据考证,宦官制度周朝就有了,但一开始仅限于干个门卫、打扫个卫生、当个勤务员什么的。这个人群没有太高的文化素养,加上身体有残缺,又没什么地位,因而有强烈的自卑感。

宦官得势起于秦朝,这行里出了一个让同行引为骄傲的人物赵高。赵高被秦始皇信任,恰恰缘于宦官的弱点:无后和卑贱。

历史上有一些帝王,专喜欢用无后的人,不仅限于宦官,对于一般士人,如果没有后代也会令这些帝王格外看中。无后的人野心相对小,势力相对薄弱,容易驾驭。

宦官的卑贱,决定了他即使大权在握,即使一呼百应,却始终无法站在道德的殿堂里趾高气扬。所以在整个古代,有搞兵变的,有和平演变的,也有逼人禅让的,在这些勾当里宦官通常是从犯,从不是主谋,因为他们无后的特点令其不会有想当皇帝的野心。

历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据说是曹操的爷爷曹腾,是他的重孙子曹丕当了皇帝后追认的。对于君王来说,宦官即使专权,威胁也比士人小。因此,宦官更容易被重用,在东汉更是如此。

东汉皇室的婚姻制度有点问题,专挑世家大族、功臣之后联姻,结果造成了若干家强势外戚的出现。外戚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大将军)、太后临朝称制在东汉轮番上演,要演好这些戏,离不开宦官的配合。

宦官很容易爬上高位甚至权力的顶峰,这是一群缺少深厚学养和道德积淀的家伙,他们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不在乎对富贵权势的预期收益,只在乎当期利益的取得,所以在政治操守上表现为急功近利和对道德、伦理的轻视。

他们长期生活在宫里的一亩三分地,抬头看到的只是那一小片天,生活区域狭小,见识短浅,让他们显得愚蠢和狭隘。

他们没有节操,因为在后宫这样的地方,有节操的人无法生存。

他们是充满自卑的一群人,更容易激起仇恨和反复。

东汉帝国就是被这群人玩弄了上百年。尽管他们中间也曾出现过蔡伦、吕强这样有才识和品德的人,但总体而言,这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小群体。

物极必反,一切终有了结。随着张让、段、赵忠等一批著名宦官在短短几天内相继死去,这个群体将暂时从历史舞台中央退出。宦官制度还将存在,但宦官专政的事暂时没有了。

袁绍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功劳。历史如果公正,一定要记上这一笔!

现在,袁绍考虑的是如何收拾残局。首先,一定把各路奉诏而来的外兵安顿好,包括董卓、王匡、桥瑁、鲍信、丁原等人。不太好办的是董卓,这个人虽说是“袁氏故吏”,但看来政治道德较差,野心不小,还得哄着办,实在不行就给他个车骑将军、封个县侯什么的,让他继续待在凉州打羌人吧。

其它的事就好办多了。叔父袁隗的这个招牌还要用,自己这些年来网罗的这批人,无论武的还是文的,正好派上用场。在没有外戚、没有宦官的情况下,大汉一定会走向正轨,而自己就是那个中兴之臣,跟陈平、萧何、霍光一样青史扬名。

也许直到这个时袁绍还在想,以上都是现实的,是绝对可以把握的未来。

【五、董卓火中取栗】

袁绍眼中的“袁氏故吏”董卓,是个历史评价很差的人,就连一向温和委婉的陈寿,对他的评价也是:“凶狠残忍,暴虐不仁,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坏蛋。”陈寿给《三国志》凡有纪和传的人都有一条评语,给董卓的这条,恐怕要列入恶人榜第一名了。

这个评语有点全盘否定的意思,不太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说起来,董卓还为汉朝做过不少事,至少在他带兵来到洛阳之前,他对朝廷还是以贡献为主。他很早便参军,发挥自己在军事方面的特长,帮助朝廷打羌人,虽然算不上(也不能称为)民族英雄,至少也是给朝廷守住了西大门,由于打仗勇猛,军衔节节高升。这绝不能引来嫉妒,这是人家玩命换来的。

后来他又帮助朝廷打黄巾军,虽然没什么战绩,但也没有误过大事。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他还有自知之明,把领导岗位让出来给更有能力的人,称不上高风亮节,也算有大局意识吧。不过他打起仗来有点私心,喜欢搞小山头,拉帮结派,关键时刻保存实力,不听长官调遣。这个毛病越来越严重,最后他连朝廷的命令也不好好执行,调他来中央工作他不来,让他到并州他开口就提条件。

综合以上来看,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这个人多坏,不是一个好同志但也不是一个大坏蛋。董卓在历史上的恶名,来自于他此后的所作所为。

这个同志有个毛病,喜欢自以为是,袁绍吃他的亏,就吃在这上面了。

按照袁绍的逻辑,凡是给他们袁家打过工的都是“袁氏故吏”,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听袁家人的招呼。这事放在别上身上行,放在董卓身上不好使。

如果袁绍的逻辑成立的话,董卓不仅是“袁氏故吏”,他还是“张氏故吏”(张奂、张温)、“种氏故吏”(种嵩)、“皇甫氏故吏”(皇甫规、皇甫嵩)……,都要董卓听招呼,董卓听得过来吗?何况,董卓压根也没打算听。

董卓只相信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他还相信实力。与凉州其他军阀不同,早年董卓曾被荐举到洛阳担任一些较低的文官职务,对朝廷内部的情况有所了解,他瞧不起那些满嘴经学仁义的士人,也不信任他们。

董卓要完成的是自我奋斗、自我救赎,他依靠的是自己的实力。

率领三千凉州精锐一路向东而来的董卓,与逃难中的少帝等人“不期而遇”,更加让董卓坚信这是天意。

八月二十八日清晨,惊惶了一夜的洛阳百官及民众,听说天子、陈留王一行平安无事即将返回城里的消息,都跑到北门外迎接。北门的正门是谷门,其大道两边都是人,以太傅袁隗为首的百官及民众在这里迎候天子归来。

他们没有看到天子的仪仗,看到的是穿戴着重甲的凉州铁骑,这些士兵与洛阳官民平时见到的北军和虎贲、羽林卫士不同,他们看起来更加强壮和冷血。

走在凉州骑兵最前面的是威风凛凛的董卓,此人有些胖,显得很壮硕。身后有三千甲士帮衬,更显得桀骜不驯。

站在路旁的袁绍看到这一情形,心头是不是掠过了某种不安?

天子被众人迎进了南宫,何太后受伤后也在南宫养伤。朝廷大事现在就要看太傅袁隗等人如何安排了。

主持国家大事,袁隗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他已位极三公之上的上公,超越了同族中的前辈与同辈,足以在家族的光荣史上再续写更耀眼的一笔,他只想在这个岗位上光荣退休,整个社稷江山如何治理并不在他的考虑之列。

他也许不知道,仅仅不到三年,他将以叛臣家属的名义被砍头,在袁氏几世几公的历史上他也是独一份的。

现在,好在有侄子袁绍支撑着,袁隗还算不太慌乱。袁绍好像早有主意,他请叔父出面召开一次会议,邀请公卿以及目前在洛阳的所有重要人物参加,包括董卓在内。

对于下一步如何安排董卓,袁绍还没有想好,一切等到会上再看吧。

这时候,有一个人比袁绍看得更清楚,他就是刚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一带)募兵回来的鲍信。作为各路募兵队伍中最先抵达洛阳的一支,鲍信建议袁绍趁董卓人马较少之际一举将其拿下,免生后患。

类似的话多年前孙坚曾跟张温讲过。但结果是一样的,袁绍的反应跟张温差不到哪儿去(绍畏卓,不敢发)。鲍信失望之下,借口回去再征点兵,重返陈留郡去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