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后,各国的使臣陆续抵京。
这些使臣都是为求粮食而来的,他们所求也不多,只想求些玉米和红薯种子回去,回国后自己种出粮食。
听说这两种粮食不仅高产,而且什么环境都能生长,并不挑土地,这才是他们看中的。
朝堂上也为这事争论不休。
很多大臣是同意给粮给种子的,以昭示大禹天朝上国的风度,以振大禹之威。
但拒绝的也不少,原因很好理解,玉米和红薯的种子目前量太少了,现在没有足够的种子扩大种植,连他们这些朝中重臣都没办法一日三餐地吃红薯玉米,百姓更是连颗玉米粒都见不到,哪里有多余的给外族?
当然,也不可能给,最多是租借。
最主要的是,皇上的态度亦是十分坚定。
各国想要这两种作物的种子,必须等三年后,等大禹的百姓解决温饱,他们有多余的种子,必定会租借给需要的周边各国。
对此,各国使臣也不在意。
他们难道不知道玉米和红薯刚种出来,种子不丰吗?当然知道,只是想第一时间抵达大禹,然后和大禹的国君扯皮,以便得到一个承诺。
例如将来大禹愿意租借作物种子时,能第一个提供给他们,数量最好不限。
各国使臣打的主意都差不多。
他们远道而来,被安排在四夷馆住下。
因为这次来的外国使臣人数过多,四夷馆竟然住不下,鸿胪寺卿没办法,只好将四夷馆附近的房子都征用,简单地布置一番,给外国使臣居住。
来得早些的外国使臣还好,那些来得晚的,住的地方条件可没有四夷馆好。可有什么办法,他们总归不能搬出四夷馆住到外而,其一是大禹人可不允许外国使臣到处跑,威胁京城治安,其二是他们担心搬出去,大禹人不承认他们,有什么消息他们无法及时知道。
于是一群人都挤在四夷馆,热闹哄哄的,每天都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外族语叽哩咕噜地说个不停。
一直赖在京城的南诏使臣便没有这个烦扰。
南诏的杨国舅的身体其实在今年春天时陆续好转,但可能是受了一场罪,他的身体也垮下来,看着弱不禁风,时不时要迎风咳嗽一声。
五月初时,昭元帝终于召见南诏的使臣。
南诏使臣恭敬地奉上南诏的国书,并将南诏王亲手所书的书信,以及南诏的赔偿呈给大禹皇帝过目。
赔偿之类的,昭元帝让人收下了,并表示下不为例,否则大禹将采取强制的手段,对南诏出兵。
南诏使臣想到镇守在西南的镇国军,被吓坏了,诺诺地应下。
接见完他们后,昭元帝让人送他们出宫,并表示他们可以回南诏。
哪知正准备启程离京,杨国舅再次病发,无法上路。嘉柔公主放心不下舅父,留下来照顾她,南诏使臣只能继续逗留在大禹的京城。
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南诏人这是想赖在京城不走。
今年大禹的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不说大禹改进的新型兵器图纸还未弄到手,就是那玻璃和香皂,南诏人也看得眼热,想弄到这两者的配方;更不用说玉米和红薯种子,那是必须要弄到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