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左右,距离日军转入休整已经过去了整整两个小时。
冈本保之手下的六千多主力步兵,均已经完成了休息和调整。
日军的临时前敌指挥部内,一名日军少佐快步从外面走进来,向正在作战地图前蹙眉沉思的冈本保之敬礼道:“报告长官,各联队已做好重新进攻的准备,随时可以出击。”
冈本保之闻,当即沉声道:“命令炮兵联队停止炮击,步兵第23联队和第45联队,立刻分别向312和313高地进攻。”
“哈伊!”日军少佐猛地顿首,急忙转身离去。
312高地反斜面掩体中,听着外面的炮声逐渐减弱,徐清风判断日军应该是要停止炮击,开始进攻了。
当即长身而起,沉声下令道:“敌人炮火要停了,各连排迅速出掩体,回前沿阵地,准备迎敌,快!”
“是!”各处掩体内的虎贲团官兵,齐声响应,旋即纷纷端着武器,扛着弹药箱就争先恐后的冲了出去。
徐清风更是带头飞奔越过高地顶峰,一马当先的回到了前沿阵地。
差不多是徐清风带着虎贲团主力,回到前沿的同时。
对面的313高地上,周卫国和方胜利等人,也带着数以百计的主力部队,从反斜面赶回到了他们位于高地正面的防御阵地。
两支部队不约而同的迅速进入各自战位,做好了迎敌准备。
312高地前沿的一处隐蔽掩体中,徐清风正举着望远镜观察敌情。
只见公路上,大批荷枪实弹的鬼子兵,正排着密密麻麻的散兵线朝他们这边快速推进而来。
因为相距较远,鬼子没有一上来便冲锋。
否则,一两公里全速奔跑下来,体力消耗大半,还拿什么进攻?
所以,在进入双方火力的有效射程之前,鬼子的进攻队列都还是比较密集的。
无论是三八大盖还是中正式步枪,绝对有效射程一般在四百米之内。
但考虑到士兵的射击水平问题,通常进攻方一般只有推进到距离防守方阵地约三百米的位置时,才会拉开散兵线的距离,进行冲锋和战术规避动作。
按照日军步兵操典和进攻战术规定,他们在接近三百米距离后的散兵线拉开后,两名士兵之间的距离至少要超过十米。
以确保守军的机枪射界里,不会同时出现三个己方士兵,从而降低伤亡率。
但这只是操典,实战中这些进攻战术和硬性操典要求,会受制于地形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
比如眼下的312和313高地就是个例子,两个高地一左一右扼守着这条通往南京城的公路。
公路两侧不是树林,就是陡峭的山坡,严重阻碍了日军兵力的展开。
留给日军冲锋的横向空间,总共也没有一千米。
自然也就无法像起步兵操典上要求的那样,将散兵线的距离拉到十米开外。
横向无法展开,日军只能被迫纵向增加进攻梯队,这样就成了兵家大忌的添油战术。
比如昨晚的进攻中,日军每次投入的兵力高达两千。
可实际上每次真正与虎贲团,预一团直接交火的日军,也就三四百人。
在局部上并不占据优势,前面的这几百人打光后,才会轮到后面的鬼子冲上来交锋。
再投入更多人的话,人群太过密集,没有做战术规避动作的空间,就只能给虎贲团和预一团的机枪当活靶子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虎贲团和预一团才能以不到千人的伤亡,一晚上拼掉第六师团三千多人。
而近千人的伤亡,大部分还都是被日军空袭和炮火造成的。
要知道,鬼子无论是火力,兵力还是制空权,都占据绝对优势。
当然,这与徐清风和周卫国,行之有效的克制战术运用与指挥也有很大关系。
但不管怎么样,徐清风和周卫国他们都仅凭一个加强团的兵力,硬是挡住了一万多人的第6师团的进攻,创造了战场奇迹。
在徐清风观察战况的时候,孙奎和陈奇峰,一前一后顺着战壕,猫着腰来到了他身旁。
“团座,鬼子这次来的可也不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