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买宋plus还是宋plus dmi > 第二百二十九章 官员们的年终奖(第1页)

第二百二十九章 官员们的年终奖(第1页)

不论是唐宋的基本工资丰厚,还是明清的虽然工资微薄,但计划外收入丰厚,总之都还算不错。

而除了这些朝代外,历史上还有一个奇葩朝代,别说微薄了,是压根就没有工资。

你没有看错,作者菌也没有写错,这个朝代就是北魏。

可能大家对这个朝代并不熟悉,乍一看还以为是曹操的魏国,但其实不是,这是一个南北朝时的朝代。

三国两晋一南北嘛,北魏王朝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了,可虽然如此,它的许多制度、章程最初却显得颇为原始稚嫩。

就拿官员的工资,也就是俸禄来说,北魏是从道武帝重建代国的登国元年算起,一直到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八年才“班禄”(给官员发工资),文武百官“零薪上岗”的时代,居然长达98年。

史书记载,这98年里北魏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钱货无所用”,这道理不难理解:连官员都一文不名,市场上又何尝用得着钱币?

这个原因便是,当时天下分裂,列国征战,游牧民族出身的北魏主要靠按部落传统方式分配战利品,维系各级官员的生计,并满足他们的致富念头。

也就是老套到不能再老套,原始到不能再原始的以物易物。

北魏这个国家开始用钱,是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当年皇帝下诏“天下用钱”,并开放民间铸钱。

具有创造性的是,北魏在一开始就确定了钱的换算公式,即一匹绢折合法定货币太和五铢200文,这应该是中国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钱币的换算价格。

但如此煞费苦心的安排,收到的效果却十分的具有戏剧性。

因为法定货币太和五铢只能在京城洛阳的几个官办市场里流通,其他市场、地方要么不收钱币,要么只收古钱,不收新钱。

对此,北魏君臣们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对策,包括收回铸钱权,但都没用,问题一直到北魏灭亡都没能彻底解决。

其实当时的北魏并非没有明眼人,大臣杨侃和高恭之等就曾做过“金融市场调查”,并发现了个中奥妙,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太和五铢不是真正的“五铢”。

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太和五铢,不是数量,而是重量,锱铢必较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铢在古代是一个重量单位,意思是重五铢的钱,不是一共五枚钱。

按照高恭之的调查,太和五铢名义上重五铢,按二十四铢一两计,一铢重0。65克,五铢钱的重量,应在3。25克左右。

但北魏的太和五铢却“无二铢之实”,即不到1。3克重,缺斤少两达60%以上,品质之差,到了串起来会破,放在水面上不沉的地步。

很显然,这种奇妙的“剪刀差”便人为的在市面上造成了两种钱,即普通的五铢(古钱)和新铸的太和五铢。

在政权控制力、尤其对自己所不熟悉的商业流通领域控制力尚薄弱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强令这两种压根不是一码事的钱,按同等面值流通呢?

所以老百姓们压根就不买账,不认可这种钱币的存在,连老百姓都不认,官员们又如何认呢,发这种钱当工资,基本等于没发一样,所以当时的官员也很苦逼。

………………

同时给大家科普一下,古代的官员们,除了基本工资外,其实还有年终奖的。

你也没有看错,作者菌也没有写错,的确是年终奖,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年终奖是一个现代词语,但其实不是,年终奖在我国很早就有了。

像是在东汉时期,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

《汉官仪》中记载“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

据说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钱,领这一回年终奖,相当于一年的工资了,年终奖算是相当丰厚了。

到了宋代就稍差一点,因为宋代官员的俸禄已经很高了,前文说过了,包括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所以工资很高很高,那点年终奖与之比起来,就显得不值一提,但也发。

每年冬至,皇帝给高级官员们发年终奖,宰相、枢密使以及曾经封王的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两坛子黄酒而已。

宋代时期的一石大概装米55公斤、装面30公斤,2石米约100公斤,5石面约150公斤,即便加上5只羊,顶多也就值几千块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