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吾国与吾民第二章读后感 > 第29部分(第1页)

第29部分(第1页)

『①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宫墙周围延绵十里的柳堤,足以引起作者的同代人对陈后主昔时盛况的回忆,而“无情柳”的提及恰好在人间的盛衰变迁与自然界的安详宁静之间造成鲜明的对比。元稹(779~831)在表达自己对唐明皇与杨贵妃昔日荣耀的伤感时,运用了同样的技巧。他只描绘出一幅几个青丝发白的宫女在一片旧宫颓址上闲谈的图画,而绝不会去详述她们谈话的内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运用同样的方法,刘禹锡吟咏了乌衣巷的衰败。乌衣巷一度是王谢①两巨室的府第:

『①王谢,指晋相王导、谢安。』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人类的行为、品质和感情赋予自然物体。这不是通过直接的人格化,而是通过灵巧的隐喻来表现,比如“闲花”、“悲风”、“怒雀”等等。隐喻本身无关紧要,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这一点在上述例证中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了。十里长的欢快翠绿的柳树被视为“无情”,因为它们已经将不该忘却的陈后主忘却,它们也没有分担它们应该分担的诗人深切的伤感与哀痛。

有一次,我同一位诗人朋友共行。我们的汽车驶到一个偏僻的山脚下,那儿有一所孤零零的村舍,房门紧闭,门前有一株桃树孤独地开放着满树的花朵,显然把自己的芬芳枉费在一片荒野。我至今记得朋友在小本子里写下的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田家夫妇忙衣食,门外桃花厌寂寥。〗

诗的成功在于桃树具有诗的感情,会对“寂寥”厌烦不已,这很接近于泛神论。这样的技巧,或者说态度,在中国一切优秀的诗歌中都极为普遍。比如李白的绝妙诗篇中有一首诗是这样开头的: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还有一首最有名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饮,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远非一个简单的比喻所能解释,这是一种诗的信仰,亦即天人合一的信仰,使生活本身与人类情感共振。

这种泛神论或视自然为同类的感情流露,在杜甫的《漫兴》一诗中最为明显。它成功地展示了一个人格化的自然,对它的不幸寄予无限的同情,与它接触会感到无限的欢欣,最后又融为一体。这是起首的四句:

〖眠看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其中,“无赖”、“丁宁”、“语”等词语,间接地把人类的品质赋予了春天和莺鸟。接着又对昨夜暴风雨提出控诉,因为它对院内的桃李树滥施“淫威”: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断数枝花!〗

对树木的慈悲在最后一节再次出现:

〖隔户杨柳弱嫋嫋,恰如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折断最长条。〗

还有,柳树欢快地随风起舞被视为颠狂,盛开的桃花不经意地掉落几朵到流水之中,漫无目的地随波远去,被视为轻薄的女子,这是第五节: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这种泛神论的世界观有时会融化在一种与爬虫飞蛾接触时产生的极端欢乐之中,如壮诗的第三节所描绘的那样。但我们也可以从宋代诗人中找到一个例证,叶李在《暮春即事》①中写道:

『①据考,本诗出于宋代诗人叶采之手,林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