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裔地(3)
黄二嫂的店有一空房间,可摆供约十人坐的椅子。想听孙文演讲的人常来此聚会。初次见面时,她便说:
——这里是学校的教室。
某日,她备妥笔砚和纸张。她的店尚无名称,因此特地求孙文取一店名。孙文摊开纸张,略作考虑。
“写一碗也可以啊!碗内装得满满的,吃了肯定会饱肚。陈先生,就请写下这意思吧!”
黄二嫂说道。
当时孙文用陈文当化名。然而,对相识之人,他便用本名孙文,也用别名逸仙。黄二嫂亦知其中原委。她被告知这一秘密时感到高兴异常,当故意用化名来称呼时还特地加重语气。
“我想起横滨有个怪老板开了间名叫一膳饭屋的店。而在美国的一碗面的阿姨却是个亲切的人。”
话一出口,孙文提笔写下:
——一碗面。
“真是多谢!……陈先生!”
老板娘连连鞠躬道谢。
在李鸿章滞留美国期间,各式各样的人全挤进了唐人街。
各种传闻也就从唐人街散播开来。
——合肥环游世界时,不仅带了棺材,还带了大笔金钱。一旦认为有希望,便不惜花大钱投资。
——好像特别针对美国使力呢!
许多人都听到了这话。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也是李鸿章的出生地。当时的人称李鸿章为“合肥”。
稍早之前有传闻道:
——要争取合肥的资金,因此需要从事活动……
以此为幌子来骗唐人而搜括了一大笔钱,据说被害人为数甚众。
美国的唐人几乎全是广东人,但在李鸿章来访时,别省的人便不时会出现,那是私下为护卫老宰相而做的事先宣传。
黄二嫂的“一碗面”店里,来了一个广东话不太流利的男子。
“我想会见在这招牌上题字的人。先前已经以信函联络过。”
口音虽重,但一字一字慢慢说,倒也听得懂。
“他应该快要来吃面了。请你在隔壁的空房间稍候。”
黄二嫂早获孙文告知,今天会有访客,可让其入内。一听到来客是台湾人,她感到很好奇。
在她顶下这间店卖面之前,这里原本是犹太人经营的眼镜行。除做生意外,眼镜行还教犹太子弟希伯来文。空房间便是当时的教室。犹太人老板出售店铺时,通过通译说过:
——我们是从世界各地来此的。我来自匈牙利,对面的化妆品店是波兰,转角的食品店是德国。同是犹太人,使用的却是这块土地的语言。德国话和匈牙利话无法沟通。若是读《圣经》时使用的希伯来语,我们倒是从小就学过。现在更要加紧学习。这里的孩童上学只学英语。必须有人来教,而我自己就能教。学习希伯来语的场所称为乌尔邦(音译)。这次搬家找到了比这里稍大些的乌尔邦,真是令人高兴!
——哦,那么希伯来文和唐人的文字相同嘛!我们称教汉文的地方为书房(塾)。
黄二嫂的这番话让通译苦思良久,好容易才翻了出来。眼镜行的犹太人老板很好学,也略具中国话的知识,所以能了解她的话意。
例如,广东话和福建话完全无法沟通,但若写成文字则能沟通,黄二嫂依经验得知这点。
她识字不多,且除广东人外几乎不认识别省的人。然而,不知何故,最近却常见到外省人,大概是李鸿章来访之故吧。自然这些人也常会来到她的店里。她为此特地准备了笔纸。
反正只要写下客人要点的菜及数量,也就能会意了。
来客不知是福建人抑或北京人。但既然留着辫子,至少知道是唐人。话语虽然不通,但有文字就能知道对方想说什么。如此说来,犹太人的“希伯来文”和唐人的文字岂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