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于婆婆的“淫威”,曹美凤垂头丧气的进了屋,面对妯娌亮晶晶的双眼,像接受审判似的,说:“好吧,你想知道啥?”
认命的曹美凤没少和赵艳说起村里的事,当然不全都是“桃色新闻”啦,更多的还是村里的人际关系和有些需要注意的事。
平时在家除了写作就是洗衣服做饭喂狗,没啥别的事干,听到这些消息,赵艳眼睛都亮了,心里乐开了花,这也太有意思了,比看电视连续剧有意思多啦!
有着妯娌捧场似的询问,越说越起劲的曹美凤讲着讲着就跑题了,说起了村里老人讨论过的所谓“灵异事件”,从黄大仙讲到鬼打墙,又到坟圈子,给赵艳唬的一愣一愣的。
赵艳确实是没咋听过这些民间志怪故事,冷不丁地听嫂子一说,还真有点儿被唬住了,是既害怕又新奇,然后还感兴趣的不得了,认真听的同时还时不时地发出追问。
有些诸如“那黄大仙还真就显灵会说人话了?它不是黄鼠狼吗,咋就会说话还会给人托梦呢?报恩给谁报啦?”这样的灵魂拷问问得曹美凤一句话说不出来,噎的一嗝喽。
这俩人一个愿意听,一个乐意说,唠的还挺热乎,把时间都忘了。
直到许英做好饭了,正往桌子上摆呢,俩人还在炕上唠的挺起劲儿。
老李头进院了,路过东屋听见大儿媳妇白话那没用的呢,去厨房边洗手边对许英说:“老婆子,你那大儿媳妇在屋说啥呢,我路过听了一嘴,还神神秘秘的,饭好了,快叫她吃饭吧,别白话那没用的了。”
许英这边正往搪瓷盆里盛白菜粉条呢,粉条太长有些倒不开手,不过听老头子这么说有些不乐意了,怼道:“我们女人的事,你跟着瞎操啥心,消停吃你的饭得了,我告诉你,别说那没用的听见没!不然我和你急!”
老婆子的话还是很有威慑力的,老李头简直是敢怒不敢言,麻溜的坐在桌前等着开饭,多余一句话没敢说,他也不敢和生气的老伴呛声啊,内心还挺憋屈的,深怪自己多嘴,非瞎管事,看吧,给老伴都给得罪了。
在一旁装鹌鹑的老李头看见大儿子进厨房了,心气有些不顺,正好看见李建国糊弄似的洗手,就像抓住了把柄似的,大声呵斥道:“你那埋汰爪子不知道好好洗洗!刚去帮人家修车整一手机油,你那雀老黑的爪子就搁盆里蘸下水就拿出来啊,一会儿别把筷子摸雀黑!撒冷的拿肥皂好好打一遍,你个懒玩意儿!”
李建国被父亲这一通发作吓了一跳,赶紧又拿肥皂往手上打了一遍,仔细认真的洗了一遍手,连指甲缝都洗干净了。
不是他怂啊,实在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夹缝中生存,实在是练出了一身“铁骨钢筋”。
亲爹这一看就是气不顺和自己撒气呢,看这局面应该还是亲妈给他气受了,老父亲碍于面子心里有气只能朝自己撒了。
话说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刚开始家里就自己一个孩子,亲爹就这么对待自己,后来陆续有了弟弟妹妹,自己当大的,有气也是和自己撒,谁让他最大还懂事呢!
等现在弟弟们都长大成家了,都分出去过了,妹妹还在上学也不咋在家,身边就自己常年待在跟前,唉呲的人还是自己,李建国表示,早就习惯啦,不过还是为自己掬一把辛酸泪吧,居然连这个都能习惯!
他自感皮糙肉厚,亲爹愿意说几句就说几句吧,他还不至于急。
默默洗完手,李建国降低了存在感,即使肚子饿的咕咕响了,坐在桌边也没敢多说话。
许英摆完饭,嘱咐大儿子隔墙头喊一声老二来这边吃饭,就进屋叫俩儿媳妇吃饭了。
听婆婆喊吃饭,赵艳和曹美凤才结束了这场“东升屯人物志及民间志怪故事交流大赛”,俩人唠的挺欢,都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没太唠够,两人只能一脸遗憾的出来吃饭了。
天冷了起来,穿着毛衣都受不住了,这个小山庄的人们都穿起了棉袄,有些条件不好的人家,那棉袄一穿就是好几年,里面棉絮都打了结,不太保暖了,外面也是缝缝补补,有不少补丁也舍不得扔,毕竟现在买棉花和布重新做一件棉袄棉裤也不便宜。
老李家条件还成,穿的都是去年新做的棉袄棉裤,里面棉花絮的多,穿着虽然有点沉,但是挺保暖。
这个天气许英也不爱做炒菜,基本都是炖菜,因为做炖菜带汤水,出锅滚烫的汤盛上,喝上一碗,不仅能让人暖了身子,还能使保温,不至于吃上一半菜油就凝固了。
今天许英做了白菜炖粉条,还往里面放了点切的薄薄的五花肉,一出锅滚烫的蒸汽和香味扑面而来,光是闻着赵艳就馋了。
今天是看老二媳妇在,许英难得奢侈了一把,又煮了几个咸鸭蛋,这咸鸭蛋是秋天时候腌的,还特意蒸了一碗鸡蛋糕,想给肚子里有娃的儿媳妇补一补。
也不怪她整的全是蛋,主要是她一个东北老太太,一辈子没咋出过门,也没见过像燕窝海参啥的东西,在她的朴素认知里,只知道补身子得吃肉和蛋,别的啥高大上的营养学营养品一概不知。
再说了,现在冬天就这个条件了,村里谁家不是屯了一地窖的白菜萝卜土豆子啊,这些玩意儿能放住,一冬天净指着吃这些当菜呢,要是想换换口味,那就捞颗酸菜炖,再不就是夏天勤快的女人自己晾的干菜了,像干豆角丝、茄子干、土豆干、萝卜条干啥的,这些炖着吃也能换换口味,啥家庭能天天吃肉啊。
许英是个勤快人,夏天她就没少晾干菜,甚至在院子里种了葫芦,多晾了不少葫芦干,等到下雪用葫芦干和猪肉包饺子,那才叫香呢!
老李家这是条件不错,不然不年不节的,又炖肉又煮蛋的,村里人有不少都是当年过过苦日子的,知道饿肚子的滋味,更知道节约,很少有这么败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