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需要保存的练笔临摹作品,对待可以随性一些。
按照过去习惯,顾为经会抽些时间,用砂纸打轻轻磨掉表面颜料凹凸不平的颜料痕迹,再刷上一便钛白粉。
晾上个两三周,就可以继续在上面画一些非正式的练习作品。
二次使用画布。
这是穷画家的省钱小妙招。
从油画诞生那一刻开始,天然亚麻画布对于底层艺术家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利用一张画布反复作画是常有的事情。
甚至曾经有收藏家用断层扫描仪检查一张文艺复兴时期的旧画,发现四层不同的油画,像搭积木一样层层覆盖,每一层新画都是直接在旧画布上作画。
其实,
工业社会,只要不是奢侈品级的进口画布,单纯的亚麻画布也并非贵的无法承受。
更多的是习惯问题,顾童祥老爷子当年穷惯了,这种处理方式也就当成家风传了下来。
而且,在家里留个这么多学生练习作品,放都不好放,不如铲掉颜料再利用。
艺术家的不同阶级,从一张小小的画布就能看出来。
酒井小姐学画就从没有这个烦恼。
她告诉过顾为经,母亲在她出生的时候,就在大坂买了间恒温恒湿的仓库,专门用来存放女儿从小到大所有的练习作品。
连一张儿时信笔涂鸦都没有遗漏。
酒井太太准备等将来酒井胜子成名成家之后,再开一个专题的特别纪念展来为胜子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
出于对Scholastic出版集团的尊重,顾为经取出一张全新画布,调好了颜料,做好了画画前的准备。
他拿起油画刀,迟疑了片刻,又重新将油画刀放了下去。
顾为经又从书架中找出了一本旧版的《小王子》,最后翻看了一遍圣·艾克絮佩里绘制的原版插画。
一般为这种经典作品配图,有一个不变的准则,就是尽量构图和人物形象不要离原作差的太远。
出版社给予了约稿细则说明中也明确指出了这点。
不仅是尊重原作者的问题。
读者们对于经典童话形象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已经有了内心熟悉的初步预设。
插画家可以在这个预设基础上画的更好,读者会因此而惊喜。
却不可以大幅度颠覆这个预设。
如果小王子变成了小公主,狐狸变成了狼狗,玫瑰变成了牡丹花的样子,观众就要撕书骂娘了。
例如,《海的女儿》小美人鱼变成了黑珍珠,Jk罗琳女士指导的《哈利·波特》舞台剧中,赫敏成了黑人姑娘。
不评价这种行为的社会立场对错,
单纯从商业效果来说,即使在政治正确氛围最浓厚的西欧,其实该翻车也翻车的比较厉害。
顾为经翻阅着《小王子》的插画,将原作者绘制的人物形象和自己在树懒先生指点下画出的速写,两相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