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打扫卫生间一事,作业项目从1到5,共有五项,如果全部完成,就支付50日元。可是彻之总是做到3就不做了,于是圆圈只有三个,只能得到30日元。后来他为了得到50日元,咬咬牙坚持下来,把剩下的两个也做了(与三个巧克力相比,五个巧克力更有诱惑力,值得努力一下吧)。
清扫洗澡间,从1到5,每天必做不误,积分累计到五个圆圈,得到50日元;偶尔心血来潮,余勇可嘉,一路杀到10,便来邀功:“给我100日元。”
另外,去信箱取报纸、拉上窗帘等单个步骤的家务也让他帮忙。他想买什么东西时,就去擦擦窗户什么的,然后要求:“给100日元。”
毕竟多多少少能帮着干点家务,我也乐意分配活儿给他干,按劳计酬。这样,平均每月向他支付约1000日元左右的工钱(这些工钱,他全部换成零食消化在肚子里了)。
如上所述,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不劳动,就拿不到钱。
有一天,慈祥的外婆从福冈过来探亲,看到彻之在干家务,大为感动:“真佩服,年纪小小,干起家务来了!”出手大方,一下子赏给他3000日元。他将2000日元交给我保管(他多少感觉到要干2000日元的活不容易吧)。余下的1000则装入自己的钱包,大吼一声:“我清洗浴缸了!”径直奔向洗澡间。
可见,金钱为劳动所得这个观念已经深入其心。
之后,通过实际体验,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金钱观,不断深化对金钱的认识和泛化对金钱的感觉:区别于平时劳动所得的工钱,在新年、生日、嘉奖等特定时候,能从家长、老师等处得到非劳动性质的金钱。
在小学时期,还没用上零花钱专用帐本。要用前一天挣的工钱去买糕点之时,只是先在纸上计算一下要买的东西的金额,然后拿上这张纸去商店购物。
升入初中以后,由于只允许他周末出去玩时才可以用零花钱,因此用上了零花钱帐本,把一周的工钱统计在册,在周末时一次性付清。彻之利用这笔钱游历各地,进行他的一日游旅行。
*愿他以劳动充实人生
在彻之被宣告为残障儿的当时,我一度陷入悲观:这孩子将来不可能工作,让他工作于心何忍?与其让他工作,还不如找块清静的地方,服侍他悠闲地度过余生。
可是一起生活了一段日子之后,我改变了原先的想法,希望他能在正常的地域社会中生活下去。为此,有必要从小教他自立的技能和社会规范,而帮忙做家务正是绝好的锻炼机会。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来他本人可以获得为家庭做贡献的切身感受,二来其他家庭成员也因为他的努力而认可他,三来可以减轻我的家务负担,可谓一举三得。
我们究竟为何而劳动?目的无非两个:一是通过工作获得人家认可,从而感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精神目的);二是以工作的途径获取金钱来买生活上的必需品(物质目的)。
但是,我当初想过:对彻之而言,要他拥有通过工作受人认可的感觉的确勉为其难(现在,彻之正好与我预想的相反,特别喜欢受人表扬、感谢、认可,这些精神鼓励成了他工作的动力)。因此,我当时只得舍弃目的之一,而仅取目的之二——重点教他以劳动获得工资报酬,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
年少时彻之经常逃出家门,擅自乱拿周围商店的东西回家。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着手教他店里的东西必须用钱交换的道理,金钱的用法以及获取金钱的途径(干家务活)。
通过家务劳动来获得工钱,再用工钱来购物,通过这条朴素的因果链的实践,培养他的金钱感觉,激发他劳动的欲望,让他获得自由支配的金钱,最终满足他自己的物质需求。
倘若只教他劳动,而完全不教他拥有兴趣,享受余暇,彻之则体会不到劳动的充实感。我一直憧憬,彻之能以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参与,同时保持兴趣,生活张弛有度,结交朋友(甚至恋人),丰富人际关系,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
十八岁从学校毕业之际,如果平时没有教他劳动的习惯和劳动的意识,此时却马上让他参加劳动或工作,他肯定会感到突兀,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家长平时就要考虑到小孩成人之后会有迈向社会、参加工作的一天,从小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劳动的愿望。
参加工作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其实在从小做家务的过程中就能逐步掌握。
有关彻之就业的经历,我将在第三卷《为了工作,加油!》中详细介绍。
结束语
感谢诸位抽空看完本书,不知感想如何。
最近我在电脑上浏览读者们发来的邮件,兴致勃勃地打开一个个的读者主页,上面记录着不少读后感,还有听完我的讲座后的感想。在楼主的文字下面,日本各地的跟帖接踵而至,我不禁惊叹读者们收集情报的速度之快、掌握情报的数量之多。
比如有位读者写道:
他就是在中央台(NHK)出现的那位?他可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啊!去年没参加在本地举办的讲座,但从ST老师那儿拿到了有关资料,内容真令人感动!
楼下跟帖:
有一天在电车上我偶然遇到他了。尽管他自言自语,不知所云,但人家能独立坐车上班,真了不起。当时我想:他既然能成为公务员,也许不是自闭症者吧?到了讲座会场,观察他的举手投足之后,才终于相信:不错,果然是自闭症者。
楼下跟帖:
在讲座会场,他一直独自在画画,画完一张就走到付费同事前扔掉,在椅子和垃圾箱之间来来回回。于是他妈妈给他指示:把垃圾箱放到座位旁边来吧。我看在眼里,真佩服他妈妈:她真懂配合自闭症儿子。那个指示既满足了她儿子的合理要求,又不留痕迹地阻止了其来来去去的扰人行为。
读完此帖,我为自己庆幸:幸亏当时采取的行动与讲座的内容保持一致。彻之当时倒无需粉墨登场,因为我希望让听众共同感受不事雕琢、原汁原味的彻之;而我却没有他那么潇洒,毕竟大家慕名而来听我的讲座,如果我在现场言行不一,就会让诸位失望吧。因此,当时的心理压力不小。
读完本书之后,或许有许多读者自愧不如,佩服我能让彻之一项又一项地掌握自立技能。说来好笑,我也曾像佩服他人一样孤芳自赏:嗯,干得还真不错。
实际上,书短事长,在漫长的岁月中,成功与失败如影随形,此起彼伏。我与彻之一起一路蹒跚,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在书中介绍的工序表其实已是练习到最后阶段的理想版本,此前已在长期的实践中屡经增删。可见并不是一开始就走上正轨,一蹴而就的(因此,诸位家长可以放宽心,不必焦急)。
在培养儿子的漫长过程中,我的情绪波动很大。有些时候心灰意冷,只想:随他去吧,到时候再说吧;有些时候又卷土重来,意志坚定:必须要训练成,不可松懈!有些时候罔顾结果,只想先做起来再说,于是一路瞎干,最终铩羽而归。如今回首,成功历历可数,而败绩却数不胜数。
但是,前进的方向不容改变。这个方向就是:要让彻之在地域社会中度过幸福的人生。
回想当年,儿子能升入高中一事我做梦也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