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当老师,并不仅仅只有学校里的那点死工资,以及补贴和绩效收入。
搞艺术的,都有一技之长,只要有市场需求,就有可以发挥的空间。
当年你上培训班的时候,花了多少钱,等上了大学之后,都可用相同的路径赚回来。
搞市场上那一套,刘老师肯定不适应,不过好歹在行业里,也是金光闪闪的大佬,出书的版税,以及行业内厂家的顾问费,都少不了。
即使不贪不拿,几十年的身价,有个几百万,也属于正常操作,更何况又花不到什么钱,设备什么的,都有厂家赞助,也就偶尔动手改改,可能需要买点器材。
不过老师的钱,蒋博肯定不会接受的,“您的钱还是留着养老使吧,有时间多带师母出去转转,拍电影的钱,我已经有眉目了。”
刘永四不太相信:“你能有什么眉目?”
拍电影的第一大难关,也是最大的难关,就是拉投资。
当年贾科长,还有宁浩,等一众导演,都是砸锅卖铁,先拿自己的钱,拍出了第一部电影,或者第一部短片,然后拿去评奖。
卖肯定是没啥市场,只有评上了奖项,才有可能证明自己的才华,接下来再去拉投资,就可以顶着这个某某奖最佳导演的title,方便忽悠投资人。
基本上来说,除了下跪磕头,小导演在一开始拉投资的时候,能干不能干的事情,全都干了,陪酒改剧本塞女演员什么的,都是基操。
人和人不一样,那些事情,蒋博一件都干不来,只能另辟蹊径。
“我在剧组认识了几个朋友,跟他们提了提,都还挺感兴趣的,也都能拿出钱来,凑一凑问题不大。
还有就是这个片子,属于强文本型的片子,拍起来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有一些设备和工作人员,想看看能不能通过学校来解决一下?”
预算这玩意儿,做出来就是唬人用的。
《驴得水》的成本预算中,主要包含几个大的部分。
第一就是人工上的开支。演员的片酬,工作人员的劳务,都包含在内,属于大头,正常来算的话,得占到四成以上。
第二就是设备和场地的费用。拍片子得需要摄影机,得需要监视器,以及一大堆的线材,还有灯光,服化道,等等一大堆的需求。
把这些都解决了之后,还得有拍摄的地方,用了人家的地方,就得给钱,这是规矩。拍摄地方的环境是不是需要进行二次的改建,以及修缮,都得从这一项里面来支费用。
第三就是日常的消耗了。一个剧组,少则百八十号人,多则几百号人,甚至像是《流浪地球2》那种工业化的大制作电影,现场最多两三千号人同时开工,吃喝拉撒住用行,哪一项不都是费用。
还有拍摄过程中产生的消耗,不是说用了数字摄影机之后,取代了胶片,拍摄除了费电,就不费其他的耗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