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非危言耸听,谯城、阳翟战场已处劣势,临颍亦是双方僵持,都是在苦苦支撑,今陈留被夺,牵一发而动全身,于将军先派快马传递消息给丞相,丞相便先得知此消息。”
“若几天之后,消息泄露,届时几处战场,军心涣散,士兵无心再战。若陈飚知道此消息,必会趁机猛攻,恐各处战场会纷纷败北,届时丞相再想撤退,陈飚会处处围追堵截,想撤离就不易了。”
贾诩这话旨在于提醒众人,在座的各位可能都逃不掉。果然,几个人都面露愁容。
“且丞相以为周瑜必会尽快率军南下,攻打许都,其实未必。周瑜年少成名,智勇双全,必会明白……”贾诩稍稍停顿。
“明白什么?”
“丞相若想北上回邺城,有两条路,一是走兖州,经中牟渡过黄河,到达冀州魏郡。另一条路便是从雒阳渡过黄河,到河东郡,再往东经河内、并州,才进入冀州。”
“前一条路明显较短,仅五六百里路程,后一条路辗转上千里。若选择后者,一路上也是危机重重,粮草就是个问题,如选择前一条路……”
“周瑜乃智者,必会明白,抓住丞相,要比攻打许都重要得多,是以我猜测,周瑜并不会兵进许都,而是兵进中牟,堵住丞相北上之路。我大军粮草皆由冀州供应,若中牟被占,粮草断绝,大军只会速败。”
“届时,周瑜就可以将丞相堵于中原之内,待陈飚各路军队获胜之后,再围追丞相,丞相想回冀州,恐怕难上加难呀。所以丞相最多只有三天时间,若三天内不下决断撤离,只想性命难保。”
贾诩这话一说出来,在场众人无不哗然,这才意识到事情可能比自己想象中要严重得多,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危。
程昱想了一下,又喊了一声:“丞相……”他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什么。想了想,他又咬了咬牙:“文和之言……有理。”
他一直在反对贾诩的意见,但说到曹操的安全,他也不得不慎重:“若直接撤退,陈飚必会察觉,并奋力追击,我军恐怕亦是难以逃脱。丞相,不如你带着众人撤退,我率军驻临颍,阻击陈飚,为丞相赢得时间。”
曹操听了贾诩的话,已有退兵之意,可听到程昱的话,心里不禁有些感动。他明白,自己撤退了,这支大军便没了信念,顷刻间崩溃。
“仲德……”此刻,他也很激动。
“丞相,我亦愿留下,拖住陈飚!”乐进也跪了下来。
“我愿留下……”曹真、夏侯渊等几个将领也都紧随其后,跪了下来。其余没跪的,也纷纷跪了下来,当然不排除其中一些不愿意跪而又不得不跪之人。
“诸位……我……”曹操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起兵二十余年,皆赖诸位所助,却不能永保诸位之富贵,我心中有愧,今大难于此,又承蒙诸位不弃,更是无地自容……”
他沉默了一阵,似乎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荀攸赶紧催促:“丞相,事不宜迟,当早做决断。”
“丞相,请早做决断!”几个人都苦苦哀求。
再度沉吟了一下,曹操终于下了决心:“好!既然如此,仲德、妙才、子丹三人驻守临颍,其余人跟我北撤。传令谯、阳翟两城,立即引军撤退。”曹操把程昱、夏侯渊和曹真留了下来,也就是他最信任的三个人。
“若我撤了之后,你们三人便亦可立即撤退,若撤不回来,可……投降陈飚,以保全性命。”
“丞相,我等断不会投降!”程昱、夏侯渊和曹真三人跪着哭道。
“你们为我征战数年,立下功劳无数,如若我连你们的性命都保不住,我又如何……总之,你们若降了,我亦不会怪罪你们,你们的家人我亦会厚待。”
“他日,我必会南下,重夺中原之地。届时,你们仍是我最得力的下属。”
“丞相……”程昱等几个人哭了起来。
“诸位,此事不宜外泄,一天以后出发,越快越好。另外,派快马到邺城,出动一万骑兵,进军中牟,拱卫延津渡口,接应我们,你们……去吧!”
“是,丞相。”
众人出去各做准备,屋内只有曹操一人,此刻他潸然泪下。自己征战二十余年,曾占据大汉的半壁江山,如今却慢慢地失去这些地盘,这种感觉太痛苦了。
虽然退回冀州富庶之地,他也有资本重新再起,日后再争夺中原,可这谈何容易?陈飚占据中原后,必会乘胜追击,继续北上。更何况,他虽有雄心壮志,却已是年近花甲,时不我待。想到这里,他心里有些心灰意冷。
他的脑袋里又似乎闪过自己二十余年征战生涯中的光辉,他曾征讨董卓、击败袁绍、吕布、刘备、袁术、白波军、乌丸等,一件件一桩桩功绩就在眼前。
可是,这一切,很快就会烟消云散了。陈飚击败了他,他的丰功伟绩又有谁会记住呢?这世间以成败论英雄,真是不公平。曹操越想越痛苦。
随后,他又想到自己的家人,家眷早在数月前就迁移到邺城去了。他去了邺城,倒是可以和他们相聚,无须忍受这离别之苦。若是有朝一日,自己败亡了,家人怎么办?
想到这里,他心如刀割,自己不能就这么败了,以后一定要东山再起,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人,以及这些跟随自己的人。曹操擦干了眼泪,眼中又露出坚毅的目光。
做了准备之后,曹操率着一万大军向北撤退。
又过了两天时间,陈飚依旧投石。夏侯渊率军出战,陈飚以黄忠为主将率军出击。双方正面交战,战得你死我活,打了半个时辰,仍是不分胜负。后来,陈飚就下令收兵。
傍晚时分,陈飚仍在营中,斥候匆匆来报。
“主公,据报临颍北门昨日大开,敌军有一万军队出城北上,不知是何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