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祥析 > 第1章 深度剖析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的忧民情怀与为政思考(第1页)

第1章 深度剖析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的忧民情怀与为政思考(第1页)

原文: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念昔愧俸钱,况此遣行戍。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赏析:

一、原文释义:

癸卯年,西原的贼人凶悍地攻入道州城,他们肆无忌惮地焚烧房屋、杀戮百姓、掠夺财物,几乎将这座城洗劫一空才扬长而去。次年,贼人再度兴兵,攻打永州并成功攻破邵州,然而令人诧异的是,他们却未侵犯道州的边境,悄然退去。难道是道州的兵力足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吗?实则大概是贼人也怜悯道州百姓的贫苦,不忍心再加伤害罢了。而诸位官吏,为何还忍心苦苦地横征暴敛?为此,我特意作诗一篇,用以警示官吏。

回想往昔,曾逢太平盛世,我在山林之中隐居长达二十年之久。那时候,清澈的泉源就在庭院之内潺潺流淌,幽深的洞壑就横陈在屋门前。田租赋税皆有固定的期限,每当日暮时分,人们仍能安然入眠,生活宁静而又惬意。然而,忽然间遭遇这世间的动荡巨变,多年来我不得不亲自投身于战事之中,饱经风霜。如今我掌管这座郡县,山区的夷人又骚乱纷纷。道州城规模狭小,贼人都不屑于屠戮,只因其百姓极度贫困,实在令人心生怜悯。也正因为如此,邻县纷纷陷落,唯独道州得以保全。朝廷派来的使臣秉承王命行事,但其所作所为,难道还不如这些尚有怜悯之心的贼人吗?如今那些横征暴敛的官吏,逼迫百姓的手段残酷如烈火煎熬。想起昔日在官时领取俸禄,心中已感有愧,何况如今目睹百姓遭受这般苦难,又要被派遣去戍边。谁能忍心断绝百姓的活路,只为了追求一时的政绩而被称作贤臣!我一心想要舍弃这官职符节,拿起竹竿亲自撑船。带着全家去捕鱼种麦,归隐于江湖之畔,安度晚年。

二、诗篇背景:

诗人元结,生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乱世,彼时,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他怀揣着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出任道州刺史。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超他的想象,贼乱未平,民生凋敝,而官吏却依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在这重重困境之中,元结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正义感,挥笔写下此诗,抒发内心的愤懑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时政的严厉批判。他渴望以这首诗唤起官吏们的良知,为百姓谋得一丝喘息的机会。

三、赏析分享:

1。对比鲜明的生活写照:诗的前半部分,诗人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往昔太平岁月的宁静生活,“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那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安宁的世界,泉源清澈,洞壑幽深,赋税合理,生活安逸。然而,这美好的画面与当下的战乱和动荡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社会的剧变打破了平静,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道州的骚乱更是让百姓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这种今昔对比,不仅凸显了社会变迁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为后文对官吏的批判奠定了情感基础,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时代的沧桑和百姓的悲惨命运。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强烈的对比,将太平岁月的美好与乱世的残酷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到了那种从天堂坠入地狱的落差和痛苦。

2。对贼与官的深刻反思:“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这几句诗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道州在贼乱中得以保全这一特殊情况,进行了深刻而又尖锐的反思。贼人尚且因为百姓的贫困而心生怜悯,放过了道州,而那些代表朝廷的官吏们,却不顾百姓死活,一味地强征暴敛,其行为甚至比贼人还要恶劣。这种对官不如贼的强烈批判,直击时弊,令人振聋发聩。诗人以犀利的言辞,揭示了官吏的贪婪和冷酷,同时也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正义的坚定追求。在这里,诗人不仅是在批判官吏的行为,更是在质问社会的道德和良知,挑战当时的统治秩序,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3。忧民情怀的真挚流露:“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念昔愧俸钱,况此遣行戍”,诗人在这里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百姓遭受横征暴敛之苦的深切同情。他将官吏的征敛行为比作烈火煎熬,形象地描绘出百姓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同时,诗人回忆起过去为官领取俸禄时,就已心生愧疚,而如今面对百姓更加悲惨的境遇,这种愧疚之情愈发强烈。这种忧民情怀,真挚而深沉,体现了诗人的善良和正直,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那颗为百姓疾苦而跳动的心。诗人的同情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良知和对百姓的深厚感情,这种情感的力量足以穿透历史的尘埃,触动每一个有良知的读者的心灵。

4。归隐决心的坚决表达:“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在对现实的极度失望和愤怒之下,诗人毅然决然地表达了归隐江湖的决心。他坚决地表示,不愿为了迎合时势而做出伤害百姓的事情,宁愿放弃官职,回归田园。这种归隐的决心,并非是逃避责任,而是对黑暗现实的无声抗议,是对正义和良知的坚守。诗人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展现了他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名利所动的高尚品质,令人敬佩不已。他的归隐之志,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抗,也是对自己内心信念的坚守,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坚守正义和良知的典范。

四、深度思考:

1。历史变迁中的民生困境:在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的宏大背景下,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权益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课题。每当战乱、灾荒或政治变革来临,百姓总是首当其冲地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们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如何在这样的乱世中建立有效的救济机制,如何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如何恢复生产和重建秩序,都是摆在统治者和社会各界面前的严峻挑战。同时,我们也应当思考,如何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社会动荡的发生,通过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式,为百姓创造一个稳定、和谐、富足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不再轻易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此外,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问题和挑战,但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始终是不变的主题。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确保百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过上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

2。官员的责任与良知:从诗中我们深刻反思,官员在执政过程中应当始终以民为本,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应当倾听百姓的呼声,了解百姓的需求,切实解决百姓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官员要有坚守良知的勇气和决心,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诱惑,不沦为压迫百姓的工具。在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利益诱惑时,官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秉持公正、廉洁、为民的原则,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百姓的幸福安康努力奋斗。此外,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官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对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从而促使官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且,官员自身也应当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人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社会公正与和谐的追求:此诗对我们当今追求社会公正、和谐与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丰富,更要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精神需求。我们应当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让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发展和成长。同时,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弘扬善良、正义、同情等美好品质,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社会氛围。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倾听民众的声音,关注民生疾苦,及时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只有当社会公正得以实现,人民幸福得到保障,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走向繁荣昌盛。并且,社会的公正与和谐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从个人的行为准则到社会组织的运作,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应当以公正和谐为导向,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追求和维护公正和谐的良好局面。

五、考点荟萃:

1。诗歌的对比手法:深入细致、抽丝剥茧地分析诗人如何巧妙地运用今昔对比、贼与官的对比等多种对比方式,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批判力度。探讨这些对比在揭示社会矛盾、表达诗人情感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主题和内涵。思考诗人在运用对比手法时的精心构思和艺术创新,如对比的层次、角度和强度的把握,从而使对比更加生动、有力、引人深思。例如,诗人通过今昔生活状态的对比,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太平时期的安宁与战乱时期的困苦,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诗歌对社会动荡的批判力度;而贼与官行为的对比,则更加凸显了官吏的残暴和无良,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情感的真挚与深沉:精心研究、用心品味诗人忧民情感的真挚性和深度,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语言精准而又细腻地传达出来的。分析诗人在选词造句、意象运用、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独特技巧,以展现其深厚的情感。探讨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升华,以及这种情感变化与诗歌结构和主题表达的紧密联系。思考诗人情感的普遍性和时代性,以及它如何跨越时空,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深刻思考。比如,诗人用“火煎”这样生动而强烈的词汇来形容百姓所受的征敛之苦,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他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同时,诗中情感的逐步推进,从对过去的愧疚到对当下的愤怒,再到最后的决绝归隐,与诗歌的起承转合完美结合,使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流畅,富有感染力。

3。诗歌的社会批判价值:全面系统、深入透彻地研究此诗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社会批判意义。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探讨诗人的批判视角和方法,以及这种批判对当时社会改革和进步的推动作用。思考此诗在社会批判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对后世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呼吁社会变革方面的启示和借鉴价值。例如,诗人通过对官吏横征暴敛行为的批判,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统治阶层的腐败,这种批判不仅在当时具有警醒作用,也为后世社会批判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和精神源泉。

4。诗人的人格魅力:深入挖掘、全面思考诗人在困境中坚守正义、同情百姓的高尚人格魅力及其在诗歌中的生动体现。分析诗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观如何影响他的创作,以及他的诗歌如何成为其人格的写照。探讨诗人的人格魅力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性和可贵性,以及对当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启示和引领作用。比如,诗人元结在面对黑暗的现实时,不随波逐流,不畏惧权势,坚持为百姓发声,这种正义和勇敢的品质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的文人形象。

5。与其他讽喻诗的比较:将此诗与其他古代讽喻时政、反映民生疾苦的经典诗作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比分析。从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立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诗人的经历和个性等多个维度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特色。研究这些诗作所反映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和人民诉求,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上的传承和发展关系。通过比较,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古代讽喻诗的丰富内涵和多样表现形式,拓展对这一诗歌流派的研究视野和欣赏角度。例如,将元结的这首诗与白居易的《卖炭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都对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疾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但在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又各有特色;或者与杜甫的《石壕吏》相比较,探讨它们在反映战乱时期民生问题上的不同视角和情感表达,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讽喻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