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逍遥初唐结局 > 第52部分(第2页)

第52部分(第2页)

众所周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版本有六种;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故事自晋朝开始变有稍许流传,形成在宋朝到清朝,但更多的说是明朝,而李泰,他则准备将此故事来冲撞那些封建制度,这等级森严的社会,在此宫廷宴会之上,不故什么后果的陈述此不公的天下

自唐朝之后,社会上的矛盾以及不再剧烈,唐朝是毁于朋党之争。确切地说,唐朝是被门阀世家,封建士族,那些门第极高的大族,与那些地位较低的寒门庶族的争斗而灭。为何?很简单,唐朝后期虽说藩镇割据严重,宦官专政猖狂,但却非是没有扭转余地。但是,牛党李争,却是致使大唐覆灭的根源。

与汉明宦官与大臣的夺权之争、宋朝士大夫之间政见相争不同,唐朝的“朋党”之争是一种“阶级”斗争。确切的说是高门士族与寒门庶族之间的斗争。自隋开科举,削弱士族势力,加强皇权后。到唐朝建立,士族的地位仍很高。唐以关中立国,其统治集团多是宇文氏关陇士族。但东汉以来沿袭四百年的关东、江南士族仍然保持很高的声望,对李唐王朝及关陇士族很不利。最可气他们居然不屑同李氏皇族通婚,害得皇帝女儿为嫁人发愁。李世民下诏修《氏族志》禁止七姓十家互婚,却见效甚微。连魏征、房玄龄等人也暗中与之结交通婚。到武则天时期,由于其出身寒微,做法又不合正统礼教,士族集团群起反对。于是她大力提拔科举庶族,贯穿有唐一代的士庶朋党之争拉开了序幕。

通常认为庶族是皇室特意提拔的又起自寒微,天然的应体恤民情、效忠皇权。但看唐朝士庶党争的事实却相反,原因在于朋党间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痼疾。以最着名的牛李党争为例:在藩镇问题上庶族的牛党主张安抚,李党则主张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有名的“元和中兴”可以说是士族集团对唐王朝延续的贡献。在对外关系上牛党主张妥协,甚至在李德裕收复维州后,宰相牛僧孺竟然反对收复。并将吐蕃主动投诚的将领送回吐蕃,致使其全部被杀。对待官吏的设置,士族的李党针对冗员过多,百姓负担过重的现象,提出“吏员能省则省之”仅在中央就裁撤数千官吏,而牛党执政后马上恢复。对寺院经济双方也针锋相对,当时大量的劳动力被寺院占有,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李德裕禁止寺庙蓄奴,恢复其奴婢自由。而出身寒门庶族的牛僧孺掌权后下令官府不得干预,并将李德裕贬到现在海南的琼山。自此,从唐初刘洎与储遂良开始,延续近两个半世纪的士庶党争,在唐宣宗时期以科举庶族出身的牛党取得最后胜利告终,二十八年后,黄巢起义,再过三十年,唐朝灭亡了。

都知道党争祸国殃民,然而两党人才的互斗也十分可悲。士族刘晏实行盐铁专卖,科举出身的杨炎颁布两税法,对百姓和中央政府都有很大利益。结果是杨炎贬死刘晏为老师元载报仇。李德裕堪称宰相之才,维护国家统一,打击藩镇割据。他的很多主张对百姓利大于弊,却由于党争死于贬谪地。双方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都勾结宦官,使宦官坐大。而庶族官僚袒护倚仗藩镇对抗士族,多次阻挠对藩镇的讨伐。最终,唐王朝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这大概是唐朝开国皇帝没想到的

在皇宫中搭建的舞台上,流传一千六百多年,自东晋末年开始,至宋以后完善的《梁祝》正在表演,而在表演的同时,却加上了旁白,这不是画舌添足,而是阐述着封建儒家思维,对人们的禁锢。这是李泰特意要求加的,很显然,这次原本十分美满的宴会,算是彻底泡汤了,不管是李世民,还是其他大臣,皆脸色不大自然,

不少功勋子弟,王孙公子,还有那些个无拘无束的公主们,则完全被剧中清节所吸引,这里面尤其以李漱为代表。

看到年轻一辈的表现,李泰不禁暗笑,就是要的这个效果,那一部分不肖功勋之后,尤其是愿意通过帮助自己上位,将那些老功臣拉下来,再掌握权力的年轻一代,都不是笨人,通过此事,定能很轻易把握到自己的想法。

这虽然看似仅是表达对士族的不满,但也有提醒众人,功勋也是此例,官僚又如何,他李泰一样敢得罪,至于原因?嘿嘿,等下若是说出来,怕是能令士族更快地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呢!但是,真要讲出些论断来,那么,所有的上层社会,必将发生一次动乱,这对历史亦没什么好处,头疼啊

终于,等话剧结束,李世民单独招李泰问话,“青雀,你此为何意?怎么会如此莽撞,这不是坦白了表示对士族的不满吗?况且,你得罪的,也不仅仅是士族吧?”李世民龙目紧盯着李泰,看他如何回答。

李泰无所谓地耸耸肩,将这士族与科举出生的庶族相冲突所带来的后果阐述一遍,果然,听得李世民大皱眉头,半晌,方才叹气,“唉,看来,的确是朕疏忽了,幸好青雀你提及,否则,后患无穷啊”

沉吟好一会,李世民抬头,苦笑地问,“青雀,你的意思,莫非是,彻底消灭高门士族,还是不举行科举?”

李泰一听,也无语了,心理大骂自己欠缺考虑,但事已至此,无可选择了。

科举制在当时的先进无可质疑。但唐朝士、庶两个阶级之间的党争,是各自为了维护本阶层利益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从私人得失到不惜牺牲国家民族利益,不遗余力的排斥打击对方。皇帝利用科举出身的庶族官僚,与藐视皇权的门阀士族争夺统治权。唐朝党争的结果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之大,完全超过了历史教科书的定论。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了以后的一千多年。高门士族在皇权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科举出身的庶族成为国家官僚的唯一支柱。

而后建立的历代王朝,面对没有对立制约方、一枝独秀的科举新贵,为了维护其统治,本能的开始极力控制人们的思想。迎合皇权思想的理学在宋朝兴起,在皇权的极力支持下,理学成为儒学的正统解释。到明朝开始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为科举的标准答案,极大的禁锢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同时,科举的受益者,为了巩固本阶层的地位,将科举以外的一切都斥为微末下流。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上层思想的封闭,以及底层被现实利益所吸引,百姓趋之若骛。这些共同导致了中国从宋以后逐渐失去了对外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张力,逐步被西方超过。可见;唐朝党争导致了士族的消亡;科举的确立。而科举的兴盛;又导致了以后中华文明在思想上的禁锢。这种封闭禁锢一直延续到近代的中国。

………【第十二章 改革的必要】………

儒家文化起于农业社会铜器工具向铁器工具的过渡时期,当时正值春秋战国的混乱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文化并不被当时的群雄看好,确实也无助于兼并统一天下,可见儒家文化并不是一个强国的文化。秦统一中国,更是认为儒家文化百无一用。直到秦灭亡,汉朝皇帝才明白儒家文化虽不可以打天下,却可利于治天下。这从董仲舒的言行中也能看出。董仲舒在战争时期向刘邦推荐的都是一介武夫,到统一天下以后推荐的都是儒生。儒家虽然利于树立皇帝的权威,但文景之治最多采用的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政策,从而使汉朝逐渐恢复元气。这时的汉人受儒家的驯化还不彻底,特别是民间,还有几分血性,可以和匈奴打个平手。

唐朝的文化是开放多元的,兼收并蓄成就了它的辉煌。佛教在当时也很兴盛,要不然也不会有唐玄奘到西方取经的事情发生。从韩愈起一批文人把儒学发扬光大。唐朝的兴盛在于它的疆域广,周围没有可以匹敌的外族入侵,而同样疆域很广的明朝就没有唐朝这么幸运了。

把儒学推向**的是宋朝,程朱理学完全具备了驴之象,一是倔:撞倒南墙也不回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二是蠢:提倡愚忠,不坚持真理,只知道围着石磨转圈。这时的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到百姓的心理,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儒家思想束缚了汉族人的思想,磨灭了汉族人的血性,宋朝在外族的不断侵扰中颠簸迷离。

儒家文化是一种内治内行,外战外行的文化。宋朝在外族的侵略中终于败北,第一次把中原让位于外族的统治下。元朝的统治犹如秦朝一样,摆脱不了短暂的命运。最后被一个最没有儒家文化修养的农民,带领一批文士和武将收复了对儒教有认同的汉人。

清朝汲取了元朝的教训,不但把汉人旗人化,留发不留头,而且把汉族文化统一到《四库全书》,搞思想统治也很有一套。然而儒家文化最终还是在外战中失败,带来了百年耻辱。

纵观历史,有人提出,儒家就是一头黔之驴。一开始因为个头大还能唬住几个人,旁人不敢近其左右,叫声也挺吓人,但经过几次试探,“技止此耳!”除了尥蹶子,没有利爪,更没有锋利的牙齿,最后还是难逃老虎的血盆大口。

这种想法是不全面的,儒家,不该一面否定,在乱世与治世,其治国之道,还是十分好的。但是,儒家治理下的国家,却都不能久远,一心只念和平的治理国之道,确实是不正确的。其遗留下来的文献、智慧等,确实是华夏历史上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