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外贸易千好万好,不过叶林也知此事涉及国家的政治走向,不是提出来就能轻易改变。而且他记得历史上康熙朝对外政策一直都很保守,雍正在位短,只来得及处理他那一帮子糟心兄弟的事、没多久就挂了,到了乾隆时期对外政策不但没开放,反而更加封闭了。
因此他这会跟胤禛说的兴奋,可其实心里没抱多大期望。想想也可以理解,偌大一个国家,康熙帝一个人管都管不过来,哪有精力再去考虑对外贸易?满人执政不过才几代人?反清复明的声音还没彻底消除呢,朝堂本就危机四伏,再将洋人牵扯进来岂不是更乱了?
胤禛也在琢磨着他皇阿玛的态度,他倒不觉得康熙是没有心力去开展,精力旺盛就属他皇阿玛了,每年出巡、回宫、秋猊、与蒙古会面……到处跑却半点不耽误朝政的人,能精力不好吗?
当然也不是皇阿玛惧怕其他国家的势力,想当初他年少之时就能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梁尔丹,那胆量绝对是远超常人。而且他对西洋文化知识也很感兴趣,还留了好些个外国人在身边,可为何会对国外贸易有所保留?
他难道不知道贸易的好处吗?那肯定知道。李家帮着皇阿玛经营,牵线搭桥的与内务府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这例子就在眼前。
不过皇阿玛虽然看中西学,身边也有洋人供职,可或许正是因此,他解现在的西方国家并不比大清强,提不起兴趣做贸易;也或许是他的心神都用于安稳内政,所以忽视了对外贸易;亦或者是因为外国宗教信仰与大清不同,他担心百姓接触过多会动摇根基……
胤禛思索片刻,还是无从得知康熙的想法,但有一点是很肯定的,那就是他确实对海贸保持着谨慎保守的态度,若想改变他的想法只怕很难。
不过他转念一想,这事□□关国策,不是他现在所能影响得了的,须得徐徐图之,来日方长,也就先把放在心中,先听听叶先生的想法吧。
叶林总结道:“总而言之,学生认为开展国际贸易是乃是利国利民的良策,若我们能将货物卖出到其他国家,就能换来真金白银流入大清,则大清子民更加富裕,就有钱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何乐而不为呢?”
“叶先生这几个词用的倒是十分精妙,叫人一听就懂里面的含义。”胤禛赞到:“只是海外贸易事关重大,除了钱财,还有许多其他需考虑的地方。
根据最近的邸报,东南沿海地区海盗猖獗,匪患层出不穷,扰乱民生,许多沿海居民时长被海盗骚扰劫掠,生活难以为继,苦不堪言。
因此朝堂上许多大人对海贸是抱有反对的态度。有人提出若是禁海,则减少商贸,海盗无法劫掠财物,自然就会销声匿迹。“
胤禛见朝堂上大人们争论激烈,心里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匪盗猖獗,若要出兵剿灭,要折损兵力,耗费粮草,而目前海贸看起来也对大清并无太多有利影响,反而倒因此而导致民不聊生,不如禁了,一了百了。
今天之前,这话看似还是挺有道理,不过与叶先生一番长谈之后他也觉得这海贸还是有其利处的,但海盗这个问题摆在眼前,又不知叶先生是如何想的,就见叶林理了理衣袍,郑重向他作揖,一脸不赞同的神态拱手道:”贝勒爷请恕学生冒昧,此种观点学生不敢苟同。”
他感兴趣的问道:“哦,先生有何看法,说来听听?”
叶林一笑:“这话初时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过是因噎废食罢了。”
“哦?怎么说?”
“这话,与提出一个问题却发现无法解决,就干脆把提出问题的这个人解决掉,有异曲同工之效。不想着如何解决问题,反而因为怕呛着,所以就不喝水;因为怕噎着,所以就不吃饭;因为怕生不出儿子,所以就不娶妻?”
这话说的幽默,胤禛听着忍不住莞尔一笑。
叶林也柔和了面容,继续道:“禁海的法子,看似是用最少的成本花费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什么问题都没解决,反而是给大清埋下深深的隐患,只能以后爆出来罢了。不过届时,提出这法子的大人们估计早以作古,不论出什么事都与他们是无碍,只是苦了大清百姓和皇室。
胤禛神色渐渐严肃起来:“禁海竟然有如此危害?还请先生细细道来!”
叶林微微颔首,眉头紧蹙:”首先,禁不禁海到底哪个划算,其实是个数学问题。提出这个方法的老大人觉得禁海最省时省力、不给大清财政造成负担,可只节流而不开源,终究没有多大作用。我建议他们先去看看史料,查查海贸到底能为大清挣来多少钱,再开口提建议。”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凭着自己的想法就臆测,那结论绝对不可靠。假设海贸能挣八百万两,与此同时会产生些花费、成本,承担一些风险,但只要还有的赚,这事就可以做。
天下哪有无本的买卖,想要赚钱,想要国富民强,总得付出点什么吧?要办成多大的事,自然得承担多大的风险,半点风险都不敢担,水匪都不敢去解决,还能成什么事?还如何辅助君王,治理国家?”
胤禛点点头,确实如此,若皇阿玛当日没有勇气定计擒拿鳌拜,估计现在皇位都危已,何谈之后的建功立业、稳固江山社稷?而那时他才几岁?不过十四、五,比现在的自己都小十岁!
当然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