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三国之卧龙之子 > 第237部分(第1页)

第237部分(第1页)

徐庶的神色立变,他几步走到高悬的地图之前,举目扫视着图上的备点位置,片刻之后,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冷笑。

“皖口离柴桑只有不到一日的行程,吴帝此举,看来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真实意图是想侵我荆州啊。”

张辽亦露出笑容,显然徐庶的看法与他不谋而合,遂道:“孙权那厮自以为虚幌一枪就可以瞒过我们的耳目,哼,真是自以为是。这一回正好,若是吴狗敢来,,我们就给他们迎头痛击。”

张辽的语气中充满了即将报仇的兴奋与快感,而徐庶却没他那么乐观。

“孙权可不蠢,他之所以敢玩此低劣的计谋,无非是打探到上大将军把陆口之军调得差不多了。如今我军只有不到五千,想要抵御十五万吴军的入侵,怕不是件易事啊。”

张辽却豪然道:“大司马莫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贼军虽众,我张辽焉会惧怕,若是孙权此番亲来,我必生擒活捉他,以报当年合肥之仇。”

张辽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当年他坐镇合肥之时,曾多番以弱势兵力,击退吴军的大举进攻,除了最后一次意外失手,每一次孙权却是灰头土脸的退回江东。

但在徐庶看来,张辽却是有点意气用事了,要知道,这里可是长江,在长江上,吴人就是无往而不利的蛟龙,尽管当年方绍曾在长江上打败过吴人一次,但这并不能改变吴军在长江一线的优势地位。

徐庶也不好扫张辽的兴,只得道:“有文远在此,吴人自无所惧。不过此事也不可托大,咱们就一面备战迎敌,一面给上大将军发信,请他速速增兵陆口。”

邺城,汉军大营。

此刻,方绍正在浮桥上散步,也许是在荆州呆了很多年的原因,他喜欢这种浮浮沉沉的感觉,因为这样能让他的思想得到放松。

行走之际,他不时的会拿出那封密信来看一看,那封信是陈群的献降之信。

与上一次的加密信件不同,这一封信乃是陈群亲笔所书,并派了一名亲信的家丁,冒着风险偷越出城所献。

亲笔所书的归降信,若是被忠于曹操的魏军查获,陈群的叛国之罪将无可置疑,于陈群而言,这一回可是冒了极大的风险。

显然,他这是在弥补上一次“爽约”的过错,想以这冒险之举,来表明自己这一次归降的诚意,以解除方绍对他的戒心与疑虑。

方绍相信陈群这一次的归降是真的,因为与上次邺城之战时相比,这一次他已经没有选择。

’陈群、司马懿这帮人,可都是些老狐狸啊,若是这帮人以功臣的身份,在朝廷中站稳脚跟,以这帮土族强大的能量,只怕将来大汉国会重复曾经历史中魏国的悲剧,被代表土族的晋国摘了桃子……’

方绍思绪流转,种种担忧涌上了心头。

曾经历史上的五胡乱华,让方绍对司马氏的晋朝有着深深的厌恶,这晋朝,恰恰是在土族的支持下建立,由始至终都以维护士家大族利益为根本国策,这也使得方绍对士族也怀有着强烈的戒心,尽管在外人眼里看来,他自己本身也是士族的一员。

不过,作为无人知晓的穿越者,方绍在某种程度上,并未把自己完全视为土族的一员。

正因为如此,方绍当初才不遗余力的改造了造纸术,创建了科举制度,这一切的作为,就是为了打破士族对权力的垄断,在土族与寒门之间,确立一种平衡与制约。

这些年下来,科举制运行的相当良好,在朝廷与地方中,越来越多有才能的寒门之士充任要职。不过,这科举制之所以能够良好的运行下去,一方面是刘备的魄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汉国的统治区域内,并没有中原那样可以作到真正“独霸一方”的豪门大族,因此,在推行科举上也并末遭到很大的阻力。

而在魏国统治的两河腹地,像司马氏这样独霸一方的豪门大族却数不胜数,而九品中正制已广泛推行多年,这些大族的势力在此期间得到了更大的膨胀。

在这时,如若接受这些大族士人的归顺,为了安抚他们,朝廷必然会为司马懿、陈群这样极具名望的人物封大官,而这帮入又极具智谋,凭借他们自身与外部的支撑,在新朝中重新树立起权势应该不是难事。

如此的话,这些重新获得权势的豪门大族们势必会对科举制造成威胁,而这些人又具有极大的能量,到时候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朝廷对科举制进行修改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而言之,中原土族的归附,对于限前的大汉国来说是好事,但将来是好是坏,却实难预料。这一点,上次的邺城之战中,方绍并没有考虑周密,但是现在,他的心头已怀有深深的忌惮。

“必须把隐患的种子消灭在萌芽之中呀。”

合上那封密信之时,方绍的脸上已浮现出带着淡淡肃杀之意的诡笑。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三章 够狠

徐庶的求援信发往前线,整整过了五天之后,他才收到关羽珊珊来迟的回复。

关羽的回复很简单,他认为徐庶完全是杞人忧天,东吴方面的军队集结完全是就了伐魏作准备,根本无需担心。

徐庶询问了信使关于前线的近况,由于兵力的增加,在前线,汉军的攻势渐渐占据了上风,魏国方面已显露出力不从心之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