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探险]《索拉利斯星》作者:[波兰]斯坦尼斯拉夫&iddot;莱姆【完结】
来自宇宙深处的折光
姚海军
作为一种科学与技术催生出来的特殊文学,没有哪一种小说拥有比科幻小说更广袤的边疆。无论人类自身的心灵空间,还是宇宙星空的外部世界,都是科幻小说的重要主题。构成本书的《索拉利斯星》和《k星异客》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都成功地将这两大主题融为了一体。它们将我们引向深邃的宇宙,让我们看到的却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 《索拉利斯星》的作者斯坦尼斯拉夫&iddot;莱姆1921年出生于波兰的一个医生家庭,二战结束后,进入亚基叶夫大学医学系学习,对控制论、数学、哲学等领域均有涉猎,1948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莱姆很早就对科幻小说产生了兴趣,在他大学未毕业的前两年,就发表了《火星使命》。这篇小说为他赢得了最初的声誉,也许正是由于这个一帆风顺的成功,促使莱姆在毕业之时,下决心弃医从文。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三十多本书,它们被译成了至少三十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七百万册。在科幻创作的同时,莱姆也从事控制论、数学和宇航的研究工作。他是波兰宇航协会的创始人和波兰控制论协会的会员。正是这些因素使他保持了对科技的敏感,使他的科幻小说始终保持着超越时代的姿态。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莱姆科幻创作的高峰。他一生中的大部分科幻小说都出版在这段时间,包括他那些最受欢迎的作品。这些作品包罗万象,想像奇诡,在诙谐幽默和荒诞不经中,寄寓着严肃而深刻的哲理和讽喻。近些年来莱姆已经很少再写科幻小说,但他仍然是波兰最伟大的科幻作家。
《索拉利斯星》出版于1961年,从被译成各种语言的数量和引起的评论来看,《索拉利斯星》当为斯坦尼斯拉夫&iddot;莱姆最重要的作品。1971年前苏联大师级导演安德烈&iddot;塔可夫斯基将其拍成长达两小时零四十六分的电影,为电影史增添了又一部经典,2002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iddot;索德伯格再次将其搬上银幕。
小说的科幻核心是人类对索拉利斯星的探索。这颗行星围绕着一对恒星公转,表面上除了光秃秃的岛屿之外,统统被一个胶质液体的海洋所覆盖。很早以前人们就惊奇地发现:绕双日运行的索拉利斯的轨道竟然稳定不变,而造成这一难以解释现象的似乎正是覆盖索拉利斯的海洋。这个海洋似乎有着难以想像的智慧和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力场,从而稳定行星轨道。这个天文发现引发了探索索拉利斯的热潮,百余年来产生门类众多的学派,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科学文献,但并没有人得出能被普遍接受的结论。在索拉利斯海洋变化无穷的各种结构面前,人类自融为可以赖其征服星空的科学难以置信地苍白无力。虽然人类已经能够把索拉利斯海的各种现象都描述得绘声绘色,但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却仍离人类太远太远。
描写外星生命的科幻小说汗牛充栋,但它们大多只停留在表面刻画上,一旦进入心理层面,那些外星人便失去了神秘和光彩,显露出变形地球人的本来面目。而莱姆却不同,在这部想像奇绝的作品中,他笔下的索拉利斯海以一种傲慢的姿态超越了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模式,为科幻小说殿堂增添了一个魅力无穷的外星生命的形象。
虽然菜姆本人也曾强调他的创作本意仅仅是描写一个超出人类想像的外星生命,但这部小说的非凡之处更在于作者对人性的剖析。飘浮在索拉利斯低空的空间站原本是人类伸向未知的触角,但却被诡异氛围所包裹,原来仅有的三名科学家一人自杀,剩下的两人放弃了正常工作,而新来的主人公凯文似乎也将陷入困境。海洋洞察了他们包括潜意识在内的全部思维活动,将长期掩埋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不愿触及的隐秘具象成真实的物质存在,而作为肩负探索未知重任的科学家却根本无法了解索拉利斯海的目的,无法摆脱的潜意识幻影于是把他们逼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正如其中一位科学家所说,索拉利斯海向人们揭示的,只是人们的耻辱,人们的丑陋和过错。索拉利斯海其实是一面心理上的镜子。他们出来探索外界,结果却总是跟自己打交道。很显然,正是因为他们无法面对自己本性中的阴暗可怕的另一面才使他们成了这面镜子的牺牲。
索拉利斯海使我们品尝到了从未有过的挫败感。不仅是科学上的,还有人性上的。但莱姆并不是个绝对的悲观主义者,他最终还是让我们从凯文身上看到了人类的希望,凯文战胜了自己人性中一直不敢面对的灰暗,为人类自信地面对整个宇宙提供了可能。
与经典的《索拉利斯星》不同,《k星异客》是近年来涌现出的畅销科幻小说之一。作者吉恩&iddot;布鲁尔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的一座小城,曾在多个享有盛名的研究所学习和工作,主攻dna复制和细胞分裂。
《k星异客》是吉恩的第一本小说,但这本书一出版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获阿瑟&iddot;克拉克奖提名;被著名的亚马逊网站评为5星级小说,其电子版在美国在线网站的畅销榜上始终名列前茅;而环球电影公司更是迅速购得了电影改编权,将其搬上了银幕,首映取得了1750万美元的佳绩,在历年来10月档期影片中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