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锋江南(1)
陈友谅和张士诚也是时事造就的英雄,就在朱元璋攻占应天(南京)后,先是张士诚,后是陈友谅,他们都感觉到了这个对手的潜力。因此,对朱元璋十分提防。朱元璋与张士诚双方从至正十六年(1356年)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打了大大小小上百场仗。互有胜负消长。先是朱元璋力量不支,提出和谈,张士诚不答应。后来形势变了,朱元璋善用人才,手下谋士如云,猛将如虎,徐达和常遇春就是两只斑斓猛虎,于1357年一举攻克常州,之后又攻下了宁国,张士诚势去,投靠了元朝江浙行省平章事达识帖睦尔,张士诚被授予太尉官职。
朱元璋击败了张士诚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陈友谅身上,但当时陈友谅还没有成气候,还在徐寿辉手下当差。1360年,陈友谅暂时取得了太平、采石之战的胜利,便以为得天下易如反掌,就杀死了早已是傀儡的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虽然陈友谅知道张士诚首鼠两端,是个投机分子,但张士诚对朱元璋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便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企图平分朱元璋的领地。
陈友谅的舰队非常厉害,太平、采石失手后,应天的大门就等于向陈友谅敞开了,陈友谅随时可以登堂入室。朱元璋紧张万分,虽有水师,但与陈友谅的艨艟斗舰相比,简直是蚱蜢小舟,不值一提。满打满算,统共才有水军一万,战船一千条。应天眼看不保,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招纳了一位能扭转乾坤的人物:刘基(伯温)。
刘基建策,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因此,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而后攻张,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江南,然后实现北上灭元、成就王业的宏图。为此,刘基分析说,陈友谅表面上看,虽然势大,但是他为人冷血。如倪文俊赏识他,提拔了他,他反而把他的头颅献给徐寿辉邀功请赏;大将赵普胜是他两肋插刀的拜把兄弟,但他为了军权,最终动了杀机;徐寿辉曾答应让他当皇帝,但他没有耐心等待,杀君自立。一切的一切,都说明陈友谅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一个心狠手辣,唯我独尊,甚至自私至极点的人。他不顾后果地把自己置于被人唾骂的风口浪尖上,众将早就心怀不满了,故而不难战胜,只要诱敌深入,击之以伏兵,胜算必在握。
朱元璋深以为然,遂设诱敌深入、伏兵围歼之策。降将康茂才与陈友谅是至交,于是修书一封,表示形势危殆,愿弃暗投明,约为内应,言辞至为恳切。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并约定在江东木桥一带投降。
陈友谅果然中计。
6月23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发现都是石桥,遍寻不见木桥,方知上当。急令撤退,但为时已晚,被朱元璋伏兵夹击,陈友谅败走。此役俘敌7000余人,获巨舰百余艘,朱元璋乘胜收复太平。此后,一鼓作气,连克安庆、信州(今江西上饶)。陈友谅败逃九江。次年,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远遁武昌。又分兵克南康(今星子)、蕲州、黄州,陈友谅所辖之龙兴(今南昌)、吉安等地守将投降,朱元璋遂控制了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2月,张士诚认为是个机会,就派部将吕珍围攻安丰(今安徽寿县)。朱元璋闻讯,赶忙率军至滁州解救小明王和刘福通。但为时已晚,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了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争锋江南(2)
这边刚刚安顿停当,4月,陈友谅也认为报仇的时机已到,乘虚进围朱元璋辖地洪都(今江西南昌),守将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以拖待变,率部苦守85日。到7月,朱元璋亲率舟师20万往援,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双方在鄱阳湖展开激战。
陈友谅联结大船为阵,士兵在船上行走如履平地。朱元璋则分军11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激战三日,战况惨烈。陈友谅降将丁普郎,驾轻船御战,左冲右杀,始终无法接近陈友谅,被团团围住,死得相当悲壮。据明史记载,他身受重伤,头颅已无,犹执戟挺立,人以为神。后有人献赤壁之战成计,朱元璋遂火攻陈军。陈军以铁链将大船相连,风助火势,火接风力,重蹈三国时曹军覆辙。陈友谅弟友仁败死,陈友谅突围出湖口,朱元璋又以步军扼湖口,水陆伏击,全歼号称60万陈军,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只有张定边带着他的儿子陈理逃回武昌。
鄱阳湖水战,从8月29日开始,至10月3日结束,一共进行了36天。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陈友谅的全面失败而告终。鄱阳湖之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也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
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韩林儿诏封为吴王,在应天即吴王位,置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此前张士诚已自立为吴王,历史上为了将他与张士诚的吴区分开,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不久,朱元璋率军西征武昌,陈理出降。至此,朱元璋占领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
显然,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了。
张士诚是泰州(今属江苏大半)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1356年,移都平江(今苏州)。1363年,张士诚在助元消灭了刘福通后,自认为有功,要挟元朝赐封王爵,未能如愿。9月,再度叛元自立,在平江自称吴王。元江浙行省平章事达识帖睦尔因失察自杀。
江南地区形成了张士诚与朱元璋两个吴国并立的局面。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10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分别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等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11月,东吴杭州、湖州守将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张士诚困守平江,孤立无援,只能作困兽斗。
1366年12月,当徐达、常遇春包围了平江,东吴旦夕可灭之际,刘基密禀朱元璋令,派大将廖永忠去滁州迎接小明王韩林儿南来应天,途经瓜步镇(今江苏六合)时,廖永忠暗中把船底凿穿,小明王沉江而死。韩林儿既死,朱元璋顺理成章地成为最高首领。于是,不再以龙凤纪年,改明年(1367年)为吴元年。
朱元璋大军把平江团团围住,逼迫张士诚投降,平江城坚,张士诚拒绝投降。徐达则在平江四周,高筑炮楼,高过城墙,设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并用襄阳炮日夜攻城。城内一片恐慌,外无援兵,突围不成,弹尽粮绝,只能坐以待毙。士兵以老鼠、枯草为食;以屋瓦为弹,以树枝为箭。张士诚目光短浅,治下不严。就在平江城破的最后一天,其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桃子刚送到口边,就被适时发来的炮弹打得脑浆迸流,一命呜呼。
1367年9月8日,徐达军发动猛攻,进入平江城,张士诚及副枢密刘毅收余部3万,展开巷战。兵败,刘毅降。张士诚退入室中自缢未果,被解往应天。见朱元璋及李善长等,则破口谩骂。朱元璋气急败坏,命卫士以乱棍打死,连尸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