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飞花令 洛阳 > 第95章 又是一场较量(第1页)

第95章 又是一场较量(第1页)

唐中宗李显是唐朝前期皇帝中命运比较悲惨的一个。他25岁被立为太子,28岁登基为帝,可是只做了56天皇帝,便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在房州被幽居15年;43岁时才被召回京都,又当了6年太子,49岁时复辟,在位6年,改元两次。

韦后显得很冷静,她一面指挥宫女们料理中宗的尸身,一面严令左右,任何人不得走漏皇帝暴崩的消息。然后,她假传中宗命令,让韦氏子弟掌握的禁军,分兵把守长安各城门,另派一支军队前往均州,阻止被贬的中宗次子李重福入长安。

做完上述安排之后,韦后便派人请太平公主入宫,草拟中宗遗诏。太平公主与中宗兄妹关系极好,突然听说中宗驾崩,不禁放声大哭,经众人不住地劝慰,才止住悲痛入宫。太平公主是一个有着丰富政治斗争经验的人,她见中宗没病没灾就死了,心中怀疑,但又不动声色。

她看到朝中重要官职都被韦后一党占据,便与上官婉儿谋划不但在遗诏中写了由韦后临朝主政,立温王李重茂为帝,而且加入了相王辅政这一条。遗诏拿给韦后看,韦后为了稳住太平公主便同意了。温王李重茂是唐中宗最小的儿子。

于是,年仅16岁的太子李重茂便继位了,是为殇帝。殇帝将韦后尊为皇太后,将妃子立为皇后。新皇帝虽然继立,然而政事一律由韦后做主。

宗楚客得知遗诏中有相王辅政的内容,心中非常不满,他历来忌恨相王,便对韦温说:“相王辅佐幼主,在道理上并不恰当。而且皇后是嫂子,相王是小叔子,古代礼制规定嫂子与小叔是不能讲话的。遗诏上让皇后主政,相王辅政,将来在金銮宝殿上裁决政务的时候,他们二人怎么相处呢。”

韦温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便同宗楚客一同去见韦后,宗楚客又陈述了一遍上述理由,韦后猛然想起了隆庆池五王宅上空王气凝集的说法,感到相王辅政,无疑是给自己平添了许多麻烦,后晦当初没有仔细推敲诏书内容。

她问宗楚客说:“现在遗诏已经公布天下了,又该怎么办?”

“皇后放心,臣自有办法免去相王辅政的任命。”宗楚客双眼滴溜溜一转,信心十足地回答。

第二天,宗楚客就联合各位宰相上疏,请韦后临朝主政,而免除相王辅政。苏瑰质问宗楚客:“先帝的遗诏怎么能随意改变!”

宗楚客和韦温大怒,厉声斥责苏瑰,苏瑰害怕了,只好顺从他们,而建议相王任太子太师。

六月四日,韦后命人将中宗的灵柩从神龙殿迁到太极宫,召集文武百官,正式发布中宗驾崩的消息,命全国举丧,百官为中宗守灵。同时宣布由她自己临朝主政,大赦天下罪犯,改年号景龙为唐隆。为安抚李唐宗室,韦后还提升相王李旦为太尉,改封雍王李守礼为庸王,寿春王李成器为宋王,以图安定人心。又任命韦温统率全国军队。

经过几天紧张的布置,韦后一党终于控制了局势,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虽然对中宗的死因仍有怀疑,但苦于没有证据,又忌讳韦氏集团强大,暂且都默不作声,一切听从韦后的安排。局面暂时平稳了一下,这使韦后的党徒们更加猖狂。

韦后安排羽林军控制了相王府、太平公主府。而却把集庆坊置之脑后,曾有大臣进言,劝韦后当心相王的几个儿子,她不听,反而耻笑地说:几个楞头青能干什么?

也许她无暇顾及,或者被权势冲昏了头脑,匆匆忙忙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

天真的韦后,是个胸大无脑的女人,以为这样就可以轻易地夺得政权,在宗楚客、韦温、上官婉儿等人的谋划下,她已经被眼前的胜利假象冲昏了头脑。

就在李隆基悄悄谋划政变的时候,本来属于韦皇后派系的大臣崔日用原本就是李隆基的密友,多年来他一直隐藏在武三思和韦后的亲信之中,官任兵部侍郎。他提醒李隆基,形势紧张,政变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如果再拖下去,很可能功亏一篑。

李隆基听了崔日用的话,暗中吓出了一身冷汗。幸亏崔日用及时通报,深明大义,如果他把掌握的情况报告给韦皇后,自己的脑袋早就跟脖子说再见了。

有道是“当局称迷,旁观必审。”李隆基也知道,崔日用说的对,政变已经是刻不容缓了。可是,要发动政变,总要先评估一下风险指数吧!这场政变有没有风险呢?风险太大了。把双方力量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韦皇后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她有舆论优势。她已经立了中宗的小儿子李重茂当皇帝,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主政。她的一切政令,都是以小皇帝的名义颁布的,谁反对她,就是反对皇帝,就是十恶不赦,罪不容诛。这就叫做“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舆论优势。

其次,她有军事优势。中宗刚死,韦皇后就立刻调集五万府兵,让他们和禁军一起,对长安城实行军事管制。为了确保军队的忠诚,她还任命了自己的侄子、女婿等亲信担任将领。这样的军队不仅军事过硬,而且政治合格,当然力量强大。

再次,她有政治优势。我们说过,韦皇后在中宗一朝已经安插了很多亲信担任宰相,因此,当时的宰相班子基本都是她的支持者。宰相是百官之首,一呼百应,韦皇后有了他们的支持,在政治上也是颇为稳妥。有了舆论、军事和政治这三大优势,想要挑战韦皇后,无疑相当困难。

反观李隆基这边的情况,可以说和韦皇后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韦皇后的优势,正是李隆基的劣势。

舆论上,当时天子已立,而且是中宗的儿子,符合继承原则。李隆基要兴兵,那是师出无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舆论上首先就处于劣势。

军事上,李隆基虽然没少在禁军中下功夫,在羽林军里也有一些朋友,但是,这些朋友是否能够在关键时刻为李隆基卖命并不确定;另外,他们都是中下级军官,即使自己没有问题,能否有足够的号召力来发动下属也值得怀疑;更重要的是,当时的防卫力量由羽林军、禁军和府兵共同组成,羽林军管辖皇宫,禁军管辖皇城和京城内卫,府兵是临时调集的兵力,属于地方部队。就算是搞定羽林军,其他军事力量也还是巨大的威胁。不过,好在他有自己的铁骑禁卫,这可是以一当十的武装力量。当然,只有通过崔日用的权力,才能把这支部队,分批掺杂在禁军中调进皇城。另外可用的都是江湖义士,他们早已三五成群,陆陆续续混入京城。

政治上,李隆基这边的谋臣都是中下级官僚,人微言轻,和韦皇后那边的宰相们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这样看来,李隆基能够动员起来的力量和韦皇后代表的国家机器相比,显得相当弱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变,确实是胜算不大,风险不小。

但是尽管如此,事情也很难再拖下去了。因为时间拖得越长,韦皇后的势力越稳固,越难以动摇;同时,准备的时间越长,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也越大。与其如此,还不如背水一战。

就在李隆基为此忐忑不安的时候,禁军和羽林军里发生了一件事,不仅坚定了李隆基政变的决心,也成为他举事的重要契机。

韦皇后不是派了六个侄子、女婿去控制军队吗?这几个小伙子都没在军队干过,是空降兵,完全是因为和韦皇后的亲戚关系才被骤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的。这样的任命既让他们高兴,也让他们担忧。

他们唯恐手下将士不服。怎么才能树立威信呢?几个小伙子一合计,觉得要想立威,就得来点硬的,先让军队怕了自己再说!于是他们想了一个损招,有事没事就找茬儿,动不动就把手下叫来揍上一顿,特别是掌管羽林军的韦播和高嵩。因为地位特殊,责任重大,所以他们管理起来格外严厉,打起手下来也特别狠。

可是,真正的威信一定要建立在别人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敬畏的基础之上,而发自内心的爱戴、敬畏又怎么可能是打出来的呢?何况,羽林军本来是皇城的皇家护卫,心里还是颇有些骄傲感的,对待这样的军队,打人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