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过身,问石大壮:“石兄种地,可要看天气?”
石大壮:“自然。”
“可要翻耕、浇水、增添土壤的肥力?”
“是啊。”
孟昔昭又问:“可要付出辛劳、汗水、一日复一日的时间,才能获得那些一粒粒的粮食?”
石大壮叹气:“没错。”
突然,孟昔昭的声音又大起来:“那石兄怎么就没想过,将这天时地利人和,抢过来呢?!”
石大壮一愣,不禁询问:“怎么抢?”
孟昔昭微微一笑,你上当就好。
……
“自然是效仿神农氏,一个一个的试,一个一个的尝,神农氏能尝百草,那石兄你,一个继承了神农氏天赋的人,自然也能试千肥!”
石大壮:“……”
啥?
孟昔昭看他没懂,连忙坐下来,跟他嘀嘀咕咕的说,很简单啦,就是把一亩地分成几十几百个试验田,这几个尝试骨头有没有用,那几个尝试鸡蛋壳有没有用,据说发酵过的肥料作用翻倍,那也可以尝试一下嘛。对了,育种也可以搞起来,咱们没有杂交水稻的本事,但是筛选一下种子,试着把这些高产量的集中播种一下,再选出更高产量的,这总行吧……
石大壮是种了十来年地的人,他自然知道这些事要是做起来,有多复杂,又有多费力,是农民们不想搞么?主要是农民也得吃饭啊,拿出一块地来搞实验,那今年的收成就要减少,农民不愿意,地主更不愿意。
但是,要是真的做出来了,产量高上去了,那确实是大功一件。
大齐有规定,凡是在农事上做出贡献的,奖励田产,还会赠送员外郎的称号,要是贡献特大,还给加官进爵。
当然,后者目前还没实现过,而前者,人们努力的方向也在工具上,不在田地上。
孟昔昭仍在口若悬河,什么耐旱的种子、耐寒的种子、煮出来味道格外好的种子等等等等,不是产量低就不行,只是需要分门别类,毕竟产量低,也可以改进一下味道,然后卖给不差钱的有钱人……
把石大壮说的一愣一愣的,刹那就对孟昔昭改观了,“公子,您一定种过地吧!”
肯定种过,不然怎么这么了解。
孟昔昭表示惭愧惭愧,我只是纸上谈兵,上过九年义务教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