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敏官笑着谢了。容闳定定地看着他。
一年多没见,也许是因着生活打击,这个年轻人的性格温顺了许多……
不,他棱角依旧,只是将锋芒藏了起来。
他腰间依旧别着一杆隐蔽的枪。
苏敏官看看日头,将船栓回桩上,挂一把锁。就在人来人往之际,大方脱下汗湿的短袖衫,披上另一件长袖。
“每天早晚繁忙时段,义渡各开一个钟头,锻炼一下筋骨。”他扣扣子,解释,“不然整天闲着,人要发霉了。”
容闳惊讶:“你——整天闲着?”
苏敏官一笑,拦一辆马车:“你们博雅的人太实诚,账目上一点花头都没有,让我怎么忙?”
容闳再次惊掉下巴:“林姑娘把你也给挖来了?”
*
过年后,博雅公司正常恢复运转。尽管这一年里公司命运多舛,还斥巨资置办了蒸汽机,但由于棉花价格飙升,兴瑞牌茶叶销路火爆,使得这个小小的外贸公司,在全上海的华人商号中一骑绝尘,不仅盈利,而且年末分红比率达到百分之二十。
股东们皆大欢喜,都说这林老板真是运气好,做什么什么发财,真是老天赏饭吃。
旁人当然不知,林老板在做每一个决策之前,如何殚精竭虑计算利弊,在遇到挫折之时,如何擦干伤口立刻爬起来;如何用股份和花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又是如何利用她的一点点天分和前瞻性,在五花八门的买卖中,总结出最有前景的门道……
这些因素,细说起来太复杂,不如拿一句“运气好”来概括。
年后,苏敏官光荣接任博雅公司的账房一职。干了几天就发现,原先老赵要做一整天的活儿,他三个钟头能完事,还有工夫验算一遍。
归根究底,博雅有两位高知经理,人还都老实,培训出的下属也都有良好的工作习惯。记账记得精细科学,收条票据一样不少,核账的时候一目了然。相比过去义兴的草账,都是船工大老粗在起伏的甲板上,乱划拉几笔拼出来的,核算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老赵天分一般,偶尔还开小差,但真做起事来很认真。偶尔算账出错,加班也要补回。
现在换成苏敏官。他下笔如飞,就压根不知道“算错”两个字怎么写。
林玉婵大出意料,但合约里说好的工钱不能少,只好付着他每月十二银元,让他每天干三个钟头的活。
于是苏敏官成了社会闲散人员。他的第一件事,先把义渡恢复起来,保留义兴的一丢丢市场份额,让双铜钱标志继续顽强地飘扬在苏州河的水面上。
此外,作为两广洪门的总话事人,“留沪查看”的将功补过分子,他还得定期在茶馆“把水口”——处理组织事务、接待同门兄弟、调节会员纠纷,等等。这些事过去都在义兴茶馆完成,如今义兴茶馆抵押出去,招牌换了,生意照旧,他每十天去坐上半日,过问下兄弟们近况,尽一下金兰鹤的义务,人家还给他茶水打折。
时间还是用不完。于是每个周末,他基本上都磋磨在商会里——不再参与事务,只是旁听和整理资料,漫无目的地听取各地商业情报,当个消遣。
剩下的零散时间,他就窝在小洋楼里读书喝茶,最大限度地享用“包吃包住”的福利——读的当然不是什么孔孟圣贤书,而是流行有趣的小说画册、新刊印的名流诗文、中英报纸、博物志略。有时候还拉着“室友”一起读。
林玉婵也不是次次给面子,经常放他鸽子:“我忙着呢!”
……
苏敏官想到她那似嗔似怪的模样,嘴角不觉微翘,掀开马车窗帘,远远看到西贡路的入口。
“她今天应该在。”他对容闳说,“一起吃午饭?”
------------------------
博雅总部小洋楼里,林玉婵脸上挂着夸张僵硬的笑容,正在接待贵客。
“……太好了,有您这句话,我们就放心啦。”
贵客是内务府的皇商。辫子梳得油光水滑,穿着厚实挺括的绸马褂,赶上上海黄梅天,全身都是汗。两个家仆蹲在他身后,一左一右,机器人似的给他打扇子。
林玉婵体贴地开了全窗,燃了驱蚊的香,又泡了清凉的薄荷绿茶,按照京里人的口味,加了几瓣茉莉花。
因着去年慈禧一句话,博雅公司另辟新业务,给太后以及后宫诸位娘娘供应西洋香药保养品——精油、花露、面霜、糖蜜,还有刚刚开始工业化生产的洁面乳和散粉,供给宫里的贵妇尝鲜。
这是皇家级别的采购,绝对不能怠慢。
好在如今博雅公司权力下放,两位经理基本能独当一面,独立完成茶货棉花的生产买卖链条,不用林玉婵多插手。她作为公司总经理,日常工作就是查漏补缺,制定投资计划和经营方案,联络一些大客户等等,反倒比以前自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