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帝国风云游戏百度百科 > 第103部分(第1页)

第103部分(第1页)

张作霖向〖中〗央重负靠拢,与他的儿子,即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不无关系。可以说,真正想归顺〖中〗央政府的就是张学良。

这下,国仇家仇集到一块了,张学良还会投靠〖日〗本吗?

七月七日,张作霖遇害的第子天,张学良就在沈阳宣布,无条件拥护〖中〗央政府,并且命令东北军易帜。

三天后,〖中〗央军开进沈阳。

虽然直到一九二二年初,即八国联军干俄行动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批日军才撤到鸭绿江以南,但是在一九二一年底,随着东北军易帜,〖中〗央军已经控制了东北,完成了统一大业最为重要的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平定东北之后,〖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统一。

当时,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的,只剩下西藏与外méng古地区。虽然这两地,差不多占了〖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是人烟稀少,而且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对〖中〗国的国力并没有多大贡献。

可以说,利用八国干俄实现国家统一,是冯承乾在战略策划上的重大胜利。

到这个时候,吴铁生才明白,冯承乾为什么要顶着压力拒绝参与干俄战争,以及冯承乾的主要目的。

正是如此,冯承乾的地位与威望达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

别的不说,从此之后,在重大战略问题上,吴铁生就再也没有与冯承乾对着丰,几乎完全听取了冯承乾的建议。

也正是如此,才有很多人认为,冯承乾才是平国的统帅,吴铁生只是台上的木偶。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看得见的好处,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好处。

这就是,在两年的干俄战争中,〖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十工业国。

原因很简单,在八国联军干俄期间,绝大部分军事物资都得就近获取。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虽然〖日〗本已经有不错的工业基础,但是与〖中〗国相比,却没有地理上的优势。加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在华开办了大批工厂,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干涉行动的盟主,联军在〖中〗国订购军事物资,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冯承乾看重的机会。!。

第七章 重工业

在很多人眼里,冯承乾是个伟大的战略家与天才的军事家。

只是,在其他方面,冯承乾的才能都不在人下。

比如,在经济建设上,冯承乾做出的贡献就丝毫不亚于创建〖中〗国海军、收复东北与统一全国。

最突出的,就是在两年干俄战争期间,冯承乾为〖中〗国工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九二零年八月,吴铁生还在积极向西北进军的时候,冯承乾就通过宋靖国,邀请了数十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代表来到北京,开出了一个让企业家不能拒绝的条件,即共同垄断干俄战争的军需供应。

到年底,已有二十七家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协议。

虽然莓份协议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是大致相似,即〖中〗国政府为这些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提供在华投资、发展的一切便利条件,而企业则要尽全力争取来自八个干俄国家的军事订单,并且在〖中〗国建立工厂进行生产。

企业家都知道,战争是最大的财富源泉。

更何况,这是一场由八个主要工业国挑起与发动的战争。

此外,〖中〗国拥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因此与〖中〗国政府合作,能够最大限度的替企业实现利益。

到一九二二年初,干俄战争结束时,二十七家德国企业在华建立了上百座工厂,雇佣了近三十万名工人,生产的物资不但供应了八国联军,还返销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美国、甚至是英法等国。

当然,〖中〗国政府也是这些企业的大客户。

只不过,有一点不能忽略。

这就是,按照〖中〗国政府出台的规定,任何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建厂,都至少要与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合作,而且〖中〗国本土企业所占股份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那一百多座工厂中,有一半以上的股份属于〖中〗国的民族企业。如此一来,大批〖中〗国民族企业在这场战争中捞到了第一桶金。

当然,精明的不仅仅是德国企业家。

在德企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企业也不敢落后,甚至连〖日〗本企业也想分上一羹。

两年间,西方企业在华开办的工厂就达到子近三百家。

这是个什么感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