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演唱视频 > 第4章 汉乐府部分 3(第1页)

第4章 汉乐府部分 3(第1页)

苏武(公元前140~公元前60),字子卿,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年)拜中郎将。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臣服单于。他刚正不降,最后被遣送荒寒之地十九年,吃尽苦头。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我印象里的苏武,就是一个穿长袍、花白胡子随风飘扬的老者,或许,胡子上还挂着一两片草絮。背景是白茫茫一片雪野,旷古无人。

这样,才不辜负铁血汉子的形象。

这样一个男人,很难想象他会有年轻的、朝气蓬勃的脸,又哪里来的缠绵细密的情意!

所以第一次读《留别妻》的时候,免不得深深怀疑,这就是那个一脸正气,线条冷硬的铁血汉子?你看他面对发妻,绵绵情意,诸多眷恋,多像个白衣少年,清俊挺拔,喜欢在回家的路上,采一束兰花,换妻子微笑愉悦。

事实上,苏武出征匈奴的时候,真的很年轻。

其实,一开始,苏武就有了这样的预感——一别无期。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和汉室飘飘摇摇的外交关系,终于稳定。为了表示诚意,汉武帝派苏武带着人和财物,送遣扣押在汉的匈奴特使。

据考证,汉代的匈奴,就生活在现在的东北、内蒙古一代,从西安出发的话,还真不是近路。

临别前夕,他眷恋不舍。亲人,故土,说不尽的骨肉情。而那个遥远苦寒的匈奴,就算平安往返,也需要跋涉一年半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真的,就应了那句诗: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四十岁不到的男人,家世良好,做着官,娶了心爱的女人做妻子,被这样的生活滋养,他的气质,应该是卓然的,满目清俊,很有些屈原的影子,潇洒,纯良。

这不是一首难解的诗,就是那么直白浅显的话语: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翻开好几个版本,发现都是这个“疑”字。从来没有怀疑的意思。可是,我怎么觉得,应该是这个“移”字的误写呢!

“疑”是怀疑,“移”是时间转移。转移的可能是心,也可能是夫妻关系。

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放到现代来说,也属于新好男人。他作为特使出国,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的伟大,使命有什么了不起,他只是在惜别妻子。

铁汉柔情,分外动心。

一旦真的遇到关系到生命、家国、气节的大事情,这个貌似一腔柔情的男人,却绝不妥协。在匈奴,他被威逼,利诱,虐待,一直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最后成了孤家寡人,被发配到边塞。

《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边。苦寒之地,他渴饮积雪,饿食毡垫,冻饿几天居然未死。单于敬佩他的意志,就让他留在此地放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终于等到汉室和匈奴和好,才回到故国。

有个传说:匈奴为了让苏武死心投降,永绝汉室,就捎信说他死了。苏武深处不毛之地,忧思渐甚。一年之中,只有大雁能两次飞过天空,他就抓住一只南飞的大雁,咬破食指,写了一封血书,系在大雁腿上。

而后,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血书,上写:苏武牧羊在北海。

皇帝凭血书向匈奴要人,单于无话可说,只好放苏武回家。

史书上三五行而已,可是,十九年,哪里是倏忽转瞬,那是一个人半生的时光啊!

苏武虽然吃苦十九年,挨饿受冻,早已不复当年的潇洒倜傥,可是,他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敬重。如果故事到此,也算是人间佳话,有情人守得云开了。

他与她,恩爱缠绵十几载,分离乍,思念催人老,怎能不牵肠呢。

这个事实,没有人愿意触碰,也没有人忍心触碰——苏武回国后,妻子以为他死,早已改嫁。苏武自己,也在匈奴娶妻生子,有了庸长的幸福。苦了身,并未苦心。

命运似在捉弄,这样一首深情的诗,尴尬地成了嘴角的饭粒子。

我们再来读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